香港经济第二春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26 浏览:5795

7月1日,时逢香港回归10周年.

10年来,香港走得并不平坦,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禽流感、SARS来袭,香港经济一度跌入谷底;10年来,政府千方百计拯救香港,CEPA、自由行、泛珠经济合作,香港守得云开见天日.10年来,真可谓6年风雨4年晴.

这是检验“一国两制”成功与否的10年.10年前,港人心存疑虑,把“一国两制”理解为井水不犯河水;10年后,港人大发感慨:“香港的成就有目共睹,‘一国两制’的成功超过所有预期.”

这也是人心回归的10年.10年前,香港人把内地人称为“大陆妹”;10年后,香港人介绍自己是“中国人、香港人”.当年英国人离开香港时,暗藏着“看你香港怎么走”的不甘;现在我们不必大声喧哗,大可在谈笑间挥指一点:港色真美.

香港,在一个崭新的概念下重生.

在美国花旗银行工作过多年的经理李晓玲,1996年时还在香港生活,她说那两年是香港历史上最繁华的时候.那时候的香港,很多人纷纷移民到澳洲、加拿大.经济的景气让香港人有能力到外国生活,也不会觉得物价高昂.

转眼到了1997年7月2日,当全中国人都沉浸在香港回归的喜悦之中时,亚洲金融风暴在泰国爆发.李晓玲此时已到美国,逃过了这场让人身心俱碎的漫长煎熬,而她的香港老友告诉她的故事却让她这个局外人也颇感惊心动魄.她的老朋友说,香港楼价一路狂泻,晚一天卖就跌几十万.开价880万港元的房子,如果第二天没有以850万港元成交的话,那么第三天800万都可能卖不掉.李晓玲的朋友算是头脑精明点的,给了相似度检测商60万港元,总算把房子卖了出去.这个相当于卖价的8%,而在金融风暴之前,正常的相似度检测费用只需要卖价的2%.而那些没能想到这个丢芝麻捡西瓜点子的业主们,一模一样的房子,半年之后的交易价只有李晓铃朋友的一半.

抢着卖楼,那时香港人卖楼的热情丝毫不亚于今天内地人写楼的劲头,而两者的痛苦也没有什么区别.据统计,香港楼价在1997年10月的最高峰后,一年间下跌一半,至2003年8月24日跌至谷底.在这5年间,香港楼价下跌7成.

三年一道槛的香港霉运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内地人大多带着沾点香港经济之荣光的心理,其兴奋远大于香港人的喜悦.那时,香港经济发展到了历史的巅峰,人均生产总值高达2.6万美元,超过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外汇储备928亿美元,名列全球第3位.而且,在那之前,香港经济从未经历过一次经济衰退,这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简直就是奇迹.因此,谁都觉得,香港回归似乎把中国经济拉上了一层楼.

然而,就在香港还忙着回归事宜的时候,亚洲金融风暴在泰国、韩国爆发,两个多月之后,香港的房地产经济泡沫应声而破,房地产急速回落,社会财富大量萎缩,香港由此进入财富收缩效应的时期.据专家统计,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年底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超过1997年前7年因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上升而增加的财富总量.

随后,似乎每过三年,香港就要面临一次挫折.到2000年,金融风暴过后的香港刚刚恢复一点元气,禽流感又铺天盖地而来,昙花一现的一线生机迅速熄灭.2001年和2002年,香港政府连续两年财政赤字超过600亿港元,这极似《红楼梦》中大观园已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2003年的SARS病毒,让八方游客对香港望而生畏,游客锐减80%.据说著名的半岛酒店,最惨淡时仅有6间被入住.整个香港的怎么写作业几乎无法运转.


回归5年,有香港官员用线形图表示,香港经济增长率围绕0°轴上下大幅波动.

CEPA,香港经济转折点

2003年,对香港还说既是坏的一年,又是好的一年.香港经济就从这一年开始走出困境.

任何经济学家在研究香港经济时,必定绕不开这一年和这一年的两个热点话题――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香港签署的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人到香港“自由行”的开通.

在CEPA的安排下,香港的产品可以零关税进入内地,最初的零关税项目多达100多种.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底,内地累计进口香港零关税货物总值8.7亿美元,免除关税额6.2亿元人民元.CEPA的签署对香港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2004年以来,香港经济迅猛复苏,人均生产总值在2006年突破1997年创下的21.035万港元的历史最高纪录.近三年来,香港经济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8%,这对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美国的经济年增长率也不过2%~3%左右.

“自由行”政策,更是一剂“强心针”,带动了香港消费市场和怎么写作业重新高涨.3年多来,内地累计赴香港“个人游”旅客超过1700万人次,仅以人均消费1000港元计算,内地“个人游”旅客在港消费达170多亿港元.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的陈广汉教授,人称广东省研究CEPA的“三剑客”之一,在谈起这两个热点话题时告诉记者:“CEPA分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其长期效应将更明显,它给了一个预期,即随着内地与香港经济往来密切程度的加大,外资会对投资香港的信心越来越浓.而自由行的短期效应更明显,比如酒店入住率和商业购物行为大幅提高.这就像是给一个高烧的病人打了一针,体温迅速正常起来一样.”

CEPA给香港经济带去了人气

陈广汉的这个观点,与他的好朋友、同为“三剑客”之一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左连村教授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CEPA对香港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提高了香港的人气,稳定了香港社会和市民思想.人气一来,香港这座商贸城市就活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都重新积攒起来了.CEPA就像一台发动机,它对香港的推动作用无法直接用数字来评价.自由行政策带动了香港的购物、饮食、零售、运输、居住和娱乐等消费领域,香港市民将赚到的这部分钱存入银行,进行对外融资、投资和进出口贸易,这样香港的股市也活了.”

经济一回暖,香港人又有了再次写楼的勇气.1997年以前,香港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很强,到1997年时,房地产经济占到香港GDP的40%以上,政府大部分财政收入也是依靠土地批租收入以及其他房地产相关税收.金融危机创伤之后,到了2003年,香港的楼市才挣扎着回升.虽然当时香港的房屋租赁回报率只有4%,但不少香港人还是抛开了心中疑虑,再度写楼投资.

到2004年,香港的房地产行业元气已恢复,楼市总成交已过12万宗,为1997年楼市见顶以来之最.而近两年,香港的半山豪宅越卖越贵,陈广汉开玩笑说:“如果内地也取消遗产所得税,那么估计半山豪宅会成为内地千万以上富豪的聚集地.”

受益的不仅是房地产,2004年以后,香港股市逐渐踏入“牛市”,加上中国人寿、交通银行、神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巨型企业陆续在香港上市,港股市值不断攀升,成为亚洲最重要的上市集资中心之一.

对香港来说,房地产和股市历来都是评价其经济繁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有银行业界人士对记者感慨说:“只有经济复苏了,才有实力写楼啊!”这句话真正说到了针尖上.

香港,第二个春天就在脚下.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