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的经济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61 浏览:10542

世界经济论坛授权本刊发布

《2013—2014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

2013年,全球经济终于步入了复苏的轨道.

早在今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2013年全球经济复苏的图景:随着抑制全球经济活动的因素逐渐消退,全球经济增长将加快.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将达3.5%,高于2012年的3.2%.

9月4日,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面向全球发布了《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对全球14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并进一步预测、判断各国未来的经济走势.

《报告》指出:许多我们曾经预测的风险并未成为现实,美国没有坠入“财政悬崖”;欧元区没有解体;而在中国,硬着陆的担忧在目前消退了.

“一个经济体要想在未来实现繁荣,创新就显得愈为关键.”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我预计‘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传统界限将逐步消失.相反,我们会更多地使用‘创新丰富’和‘创新贫乏’这样的标准来区分这些国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全球竞争力与基准网络研究首席顾问 Xier Sala-i-Martin 认为:“《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形势与一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改变.一年前,大多数全球和区域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救火消灾,而现在的领袖们却迫切需要对本国经济实施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

改革的重点应指向何方?与此同时,每年《报告》中最受关注的是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情况.今年进入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美国是否真正走出了经济危机?中国的排名如何?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表现又如何?

复苏的美国:

名次上升两位排第五

美国经济的复苏引人注目.《报告》显示,美国终于扭转了连续四年下滑的趋势,上升了两位,排名第五.

根据世界经合组织的数据,今年前两个季度,美国经济分别增长1.1%和1.7%,复苏态势明显.与此同时,美国住宅市场也在恢复活跃之中,页岩气、页岩油拉动的制造业投资增势不减.同时,奥巴马政府的财政健全化政策初现效果,财政收支出现单月盈余.

花旗银行前董事长、全球顾问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威廉·罗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美国的失业率逐渐降低,财政赤字减少,房地产市场缓慢复苏,股票市场一路走高.罗兹表示,美国国内油气产量提高是其经济走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将会越来越低,由此带来的低油气能够有力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据IMF预测,本年度美国GDP增长率为1.75%,明年的增长率为2.75%,复苏的脚步渐渐加快.

《全球竞争力报告》合著者之一、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和基准网络研究中心副总监、经济学家蒂埃里·盖格(Thierry Geiger)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美国经济显然处在复苏的道路上.”盖格表示,目前,美国的大多数指标都指向正确的方向,包括提高的经济增长率和下降的失业率.一个更积极的评价是美国金融业的竞争力排名也提高了两位.

此前,美国外交家亨利·基辛格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也表示,美国经济复苏的实际状况比那些数据分析还要来得好,因为美国经济的基础正在进行根本的转换.

“十年前美国还是能源纯进口国,受制于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人物的行为举止.现在美国正在成为能源富集国,这会对其经济状况产生巨大的影响.”基辛格说.

其次,基辛格认为,因为汽油变得相对来说更廉价,这可以抵消很多美国工业制造业的高成本困扰,使美国在未来的几十年成为低成本工业制品的生产者.“所以,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看,美国经济复苏是很不错的.”基辛格总结道.

《报告》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回到正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银行业去杠杆化成效显著,对金融市场稳定性和效率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美国在“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指标上的排名从3年前的第31名,提升到今年的第10名.另外,在向市场推出创新产品和怎么写作方面,美国依然领先于全球.

但是一些影响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弱势仍然存在.比如“对政治家们缺乏信任”(第50位)、“对政府部门是否有能力和私营部门保持一定距离的担忧”(第54位),“政府花费相对浪费”(第76位).虽然目前美国的赤字水平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第一次缩小,但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仍是美国目前最大的软肋,美国在“宏观经济环境”这项指标中仅排名第117位.

瑞士连续5年第一名

北欧、南欧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美国经济逐渐复苏的同时,苦苦挣扎的欧洲也见转机.

据世界经合组织数据,进入2013年第二季度,欧盟27个成员国和欧元区17个成员国整体GDP环比均增长0.3%.这是欧洲经济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首现环比正增长.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前三名与上一年完全相同,即瑞士第1(连续5年拔得头筹),新加坡第2,芬兰第3.德国和美国各上升2位,分别位居第4、第5.瑞典下降2位至第6、荷兰第8、英国第10.

位居前十名的国家或地区中,欧洲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依然保持了强有力的竞争力水平.

《报告》显示,瑞士在创新和劳动力市场效率等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瑞士卓越的竞争力来源于其优良的“基础设施”支持(第6位)、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第11位)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第11位).芬兰、德国、瑞典、荷兰、英国在创新方面也均有不俗的表现.

不过《报告》也指出,由于要努力解决公共债务问题避免欧元区解体,欧洲许多国家并未能充分关注影响其竞争力水平的深层次问题.具体来看,西班牙(第35位)、意大利(第49位)、葡萄牙(第51位)、希腊(第91位)等南欧经济体都需要解决其市场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报告》认为,这些国家都要“继续推动创新并扩大融资渠道,从而缩小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 盖格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看来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欧元区解体的风险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在过去的一年里,德国和其他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债券利差已经大大缩小.“救火式”的政策现在必须让位给影响竞争力水平的根本因素,包括市场效率低下、创新融资渠道缺乏.

另外,盖格指出,欧洲南北部的竞争力差距还在扩大.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要求欧洲各国提高生产力,恢复经济增长和创造工作机会.“在欧元区仍有1900万名求职者迫切需要工作机会.”盖格说.

基辛格也曾就欧洲经济的问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欧洲的情况要糟糕很多,因为他们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并且各国情况差别较大.富国觉得他们不能无止境地向穷国付出,而穷国又不愿意接受富国的指导来解决结构性问题.除非他们能建立一个更加统一的欧洲,否则这些结构性困难将非常难解决.“所以,我认为欧洲的复苏将会比美国慢很多.”基辛格说.

罗兹也认为,第二季度欧元区整体经济缓慢增长,这是欧洲央行放松银根的结果,也反映出那些因为经济遭到重创而陷入长年衰退和停滞的国家正在逐渐加强其竞争力.

世界经合组织数据显示,6月份,欧元区各国失业人口超过1920万.希腊和西班牙两国失业率均超过26%,其中西班牙青年失业率超过56%,希腊青年失业率为64.9%.

“欧洲人很可能会遭遇一个失去的十年.”罗兹说.

进入前十名的亚洲经济体:

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

进入前十名的亚洲经济体,分别是新加坡(第2位)、中国香港(第7位)、日本(第9位).

《报告》表示,新加坡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制度框架”(第3位)和“基础设施”(第2位),具有优良的道路、港口和空中运输设施,并且,它的经济依赖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财政管理”(第18位),2012年新加坡预算盈余高达GDP的5.7%.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曾形容新加坡的经济结构是“船小好掉头”,即凭借其产业链分工效率高、金融开放、物流发达的优势,加上政府超前规划的开放态度和依托法治的强力管治,新加坡总是在与时俱进地改革,能更早地摆脱危机.

8月,新加坡贸工部将该国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值由1%至3%的区间上调到2.5%至3.5%.新加坡经济在第二季度增长15.5%,远高于第一季度的1.7%.其中,制造业的表现最好,环比增长32.1%.

中国香港从去年的第9位上升到今年的第7位,得益于“商品市场的活力和效率”(第2位)和“劳动力市场”(第3位)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香港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第22位)和“创新”(第23位)水平.也在8月,香港特区政府将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测由1.5%~3.5%调高为2.5%~3.5%.

日本从去年的第10位升至第9位.其“商业成熟度”已连续5年保持第1位,“创新”(第5位)、“高级研发支出”(第2位)、“人才”(第4位)、“研究机构”(第9位)等,都是日本的实力所在.

事实上,在创新产出方面,日本的人均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第四.此外,企业一直致力于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怎么写作,处在价值链的高端.

但是《报告》指出,日本的“宏观经济环境”非常不好(第127位).在过去4年中,日本的预算赤字一直徘徊在国内生产总值的10%,是世界上预算赤字最高的国家之一,且日本的公共债务也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相当于日本GDP的240%.

盖格举例说,日本和中国香港这两个非常有竞争力的经济体所面临的挑战是不同的.对日本来说,面临的挑战是尽可能保持其创新强国的地位,而香港的挑战则是要发展其创新能力.日本必须培养企业家精神,尤其是要鼓励敢于冒险的中小企业.“但这是不容易的,税收、进入壁垒、吸引外国人才的困难和日本早晚都要应对的其不断膨胀的债务,都是其政府未来要面对的挑战.”盖格说.

中国:与去年排名相同,位列第29

经济硬着陆风险已逐渐消退

去年,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的名次,继遭遇5年来首次下滑,从第26位跌落到第29位,回到2009年水平.今年,中国的排名仍然为第29位,没有变化.

盖格表示,事实上,中国在过去5年里一直保持着前30位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就.由于国家的规模庞大,使得每一个想提高竞争力的努力,都变得很艰巨.另外,竞争力指数排名向来都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小的经济体把发展核心竞争力放在其发展战略的核心.

“部署和改变一个140万人口的国家,要比改变一个14亿人口的巨型国家容易得多.”盖格说,中国只能寄希望于一步一步小的改变而不是跨越的表现,国家排名的小幅度上升下降是正常现象,中国在过去5年中的竞争力水平是基本稳定的.

《报告》指出,影响中国竞争力的主要几个劣势包括:“腐败”(第68位)、“安全因素”(第75位)、“公信力”(第82位)和“商业道德标准”(第54位).《报告》指出,中国要更加富强,不能再依赖于便宜的劳动力.相对脆弱的银行也对金融市场有损害.


另外,中国的“商品市场效率”(第61位)被各种各样的投资限制所阻碍,极大地影响了竞争力.

《报告》称,非常值得肯定的是,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保持得非常好(第10位).通胀水平从2012年的5.4%下降到2013年的3%以下,而且中国的预算赤字是温和的,中国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为22.9%,是全世界最低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的总储蓄率是“令人震惊的”占GDP 50%.不过这样高储蓄率也给中国经济转型,从投资转向消费,加大了难度.

《报告》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目前已经逐渐消退了.罗兹明确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些看空中国经济的分析言过其实,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还应该保持在7%到7.5%之间. 盖格也表示,他个人也不相信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原因是历史上没有许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在已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后仍然保持10%的增长.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实现有质量的增长,10%的增长速度对于现阶段来说过快,是不健康的.

增速放缓的新兴经济体:

印度连续4年下滑

当被问到“谁会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时,基辛格说,自己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

2013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是优势依然存在.以金砖国家为例,中国前两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7%和7.5%,位列全球各大经济体之首;巴西今年第一季度经济环比增速为0.6%;印度上个财年增速为5%,本财年预计增速在5.5%左右;俄罗斯今年前两季度增长率分别为1.6%和1.2%;南非今年增速预期为2%.

《报告》显示,在四大新兴经济体中,中国的竞争力最强(第29位),领先于南非(第53位)、巴西(第56位)、印度(第60位)和俄罗斯(第64位).

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印度的竞争力已连续4年下滑,其和中国的竞争力差距从2006年的8位扩大到了今天的31位.

《报告》指出,印度的“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第110位).2012年,印度的通货膨胀率和公共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接近10%.事实上,印度主权债务违约的风险已明显高于上年.

盖格指出,“如果5年前,每个人都在对印度的潜力表示乐观,那么今天人们不知道这种潜力还能否变成现实.”在中国设法保持平均10%左右增长率的同时,过去的10年中,印度只有一次达到了这个水平,而现在经济增长率的目标是努力达到5%.“对这个仍有四分之一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的国家,企业投资者的耐心、信心和希望正在褪色.”盖格说.

《报告》指出,印度国内腐败和官僚主义盛行,糟糕的“公共卫生和教育水平”(第102位)也是印度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8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刊登了一篇《为何印度经济失足?》的文章.文章指出,印度2002年至201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7%,看起来同中国一样势不可挡,但过去一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速放缓至4.4%;卢比大跌,进口商品上涨;高通胀和预算赤字也让潜在危机浮现.

除了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外,印度政府没能解决本国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印度的发展依赖于小部分技术劳动力,而不是大量廉价的半文盲劳动力.这意味着印度并不是一个依靠制造业发展的模式,而是变成了“呼叫中心”,欧美企业的后勤办公室.而其他成功的经济体,比如新加坡、韩国和中国等都是一开始依赖制造业,给更多人提供工作机会.

全球竞争力指数(GCI),由世界经济论坛在2004年推出.竞争力指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政策、制度和因素的集合.全球竞争力指数由基础条件、效率推进、创新与成熟性三大因素决定;三大因素又被具化为12项一级指标来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状况.竞争力指数的总分就是这些指标的综合计分结果.12 项指标为:制度、创新、宏观经济环境、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及创新.

数据来源:

《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

更多夏季达沃斯论坛精彩报道详见经济网.ce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