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914 浏览:103724

【摘 要】我国正处于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关键时期,绿色经济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文中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有过深入探索研究并建议从更深层次完善省域绿色经济发展对策.

【关 键 词 】绿色经济;研究综述

0.引言

2013年最新公布的数据上看,我国在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在数据的背后所隐藏的是我国森林平均每年减少520万公顷,土地沙化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并且沙化以每年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递增等等.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沙漠化等现象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自上个世纪80 年代人类意识到由于自身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以后,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措施,提倡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政府不断做出努力,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讨论的焦点就是世界各国政府以及世界人民应当注意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世界气候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不能以地球环境破坏的代价换取世界经济的发展;在2012年里约热内卢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新概念.

在严峻的生态形势下,迫切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里约+20”成果文件中提出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经济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有效工具、发展绿色经济是降低生态稀缺性的必然选择.[1]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绿色经济的国外研究现状

绿色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1]绿色经济学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能够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大部分学者认为绿色经济应该与绿色新政、绿色工作相结合来讨论,当然也有基于气候变化的绿色经济思想,“里约+20峰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下发展绿色经济.[2]

英国学者认为经过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后,英国可再生能源供应所占比例将会提高,住房的节能改造也将使得生活方式朝节能方向改进,政府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均向低碳产业倾斜,使得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3]德国的绿色经济重点在于生态工业的建立,并为其建立了一系列的行业环保政策,在绿色技术的研发与扩张方面,积极与欧盟其他国家合作,国家加大对内的绿色技术投资,引导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4]法国则将绿色经济的重点放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上面,公布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包括生物能源、地热能、风能等多个领域.[5]美国也是将绿色经济的重点放在了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方面,这说明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与清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密不可分,并且这些国家都采取了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的积极政策,这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资源消耗大国来说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6]发展中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更加刻不容缓,印度尼西亚在政策上对能源供应有两大目标,一是保证基本的工业生产和增长,二是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7]Alexandra Lawa等对旅游业占主导产业的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建立了一个DEA模型,有针对性的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为特定地区进行绿色经济改革提供参考手段,以抓住发展机遇和挑战.[8]

在进入21世纪,绿色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特别以《里约+20》会议为代表,区别了弱可持续发展性与强可持续发展性,指出前者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支柱的总和进步,只要经济增长能抵消环境和社会损失,就是可持续发展;而后者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关键自然资本如地球生态怎么写作等的非减化和社会公平性,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新内涵.[9]2001年11月美国布朗教授在《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提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的观点,这一思想在生态经济学界掀起轩然大波,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2003年布朗撰写的《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问世,这一研究成果尽管带有一定悲观色彩,但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仍有较强的警示作用和积极意义.在2012年的“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在呼吁经济范式变革的意义上提出了绿色经济新理念,引领了绿色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绿色经济新理论有两个特征.一是提出了基于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思想,强调地球关键自然资本的非减发展,意味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尊重地球边界和自然极限.二是提出了包含自然资本在内的生产函数,要求绿色经济在提高人造资本的资源生产率的同时,要将投资从传统的消耗自然资本转向维护和扩展自然资本,要求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积累和提高有利于绿色经济的人力资本.三是将社会公平纳入绿色经济的概念之中,强调每个人同等权利的享有自然资本.[10]Did J.Brunckhorst(2000)认为,社会的可持续能力决定于调节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功能延续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资源管理系统,产业生态将不可持续变为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进化到一个新系统的状态而不是依赖效率提高的发展模式来保留现有系统结构.[11]

1.2绿色经济的国内研究现状

1.2.1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苏时鹏(2004)论述了绿色经济网络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并构建了绿色经济系统演进的推拉模型,推导出绿色经济网络发展趋势.[12]陈华文(2012)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解释绿色经济的内涵,解释我国生态问题,提出从加快产业发展、创新绿色经济补偿与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方面来解决绿色经济发展的症结.[13]索贵彬(2010)通过建立城市生态位扩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环渤海经济圈相关城市的生态位扩展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14]徐岚(2009)构建迈尔奎斯特生产力经济增长指数,运用二阶段线性规划技术估算反映区域经济前沿的距离方程,分析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重要经济指标.[15]张小刚(2010)构建长株潭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株潭绿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基于绿色经济发展路径的决策依据.[16]高艳霞(1996)在关注绿色经济的相关理论后,进一步的深思了在构建绿色经济效益指标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指出人力资源也是绿色经济建设应该考虑的重点.[17] [6]NEXT10.California Green Innovation Index 2009[M].California,2009.

[7]Joni Jupestaa,RizaldiBoerb,GovindanParayila,Yuko Harayamac,Masaru Yarimed,JoseA.PuppimdeOliveiraa,SuneethaM.Subramaniana.Managingthetransitionto sustainability in an emerging economy:Evaluating green growthpolicies in Indonesia[J].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1,2011:187-191.

[8]AlexandraLawa,Terry De Lacya,G.Michael McGratha,Paul A.Whitelawa,Geoffrey Lipmanb,Geoff Buckleyc,Towards a green econom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touri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Vol.20,No.6 July,2012:823-843.


[9]李周.环境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2,1:28.

[10]诸大健.从“里约+20”看绿色经济新理念和新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

[11]DidJ.Brunckhorst.Bioregional Planning:Resource Management Beyond the Ne Millenium[M].Harwood Academic Pub,2000.

[12]苏时鹏.论绿色经济网络[J].中国人口源与环境,2004,21:6.

[13]陈华文.论现代绿色经济如何继承“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J].福建省宁德市委党校,2012:2-21.

[14]索贵彬,聂雅.面向生态―技术创新的环渤海城市群生态位扩展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7-19.

[15]徐岚.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J].上海经济研究,2009,7.

[16]张小刚.长株潭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研究[J].中部崛起战略,2010(9):21-23.

[17]高艳霞.营建绿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6(5):23-24.

[18]张洪.论云南省绿色经济战略与环境管理[J].《经济问题探索》,2001(12):12-15.

[19]熊望高.浅论绿色经济与西部大开发[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5):38-39.

[20]杨艳红.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思考[J].生态经济,2001(6):24-28.

[21]王艳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影响因素的TPE 模型构建及其作用机理[J].商业期刊,2012(31):13-14.

[22]崔如波,绿色经济:21实际持续经济的主导形态,社会科学研究,2002(4):36-37.

[23]刘通.分阶段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12-13.

[24]张象枢,张平.试析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再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J].生态经济,2001(11).

[25]安宇宏,绿色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12(1):17-18.

[26]Wang,Bo.Can CDM bring technology traner to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of technology traner in China's CDM projects[J].Energy Policy.2010,38(5):2572-2585.

[27]陈艳春,韩伯棠,张宏雷.绿色技术溢出内在动力与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12):13-15.

[28]张叶.绿色经济问题初探[J].经济研究参考,2002:39-35.

[29]张小刚.长株潭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研究[J].中部崛起战略,2010(9):21-23.

[30]薛珑.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18-22.

[31]高春玲.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 No.19.

[32]朱若初.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建筑,2012:19-20.

[33]仇莉,牛林.绿色物流系统外部经济性评价[J].生态经济,20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