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经济走向和亚洲的未来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946 浏览:94978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彻底摘下了穷国的帽子,成为经济大国和全球主要消费市场,从单一国家排名看,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和美国成为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经过金融危机的冼礼,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必将对中美两国政府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经济的病灶

经济结构失衡,并非只是中国才有.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强的美国,也存在这个问题,而且非常严重.

美国经济的病症表现为以金融为主体的虚拟经济过度扩张和过度消费,对应表现为虚拟经济规模与实体经济不对称、储蓄和投资与消费不对称的矛盾.消费占经济增长总量的70%以上,换言之,美国经济多年来的增长实际是建立在资产泡沫和成为世界第一债务国的基础之上的.严重的经常账户赤字、国内储蓄率极度低下、创纪录的家庭负债比例早已无法支持美国的消费狂潮,正是美元独大的惯性维系着这种没有坚实基础的经济扩张.

美国政府未能及早认识到资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错配的现状,导致了糟糕透顶的政策失误.因此,当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时,美国进入了衰退;而当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了资产泡沫破灭时,美国掉下了悬崖.

任何事物都会遵循“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美国也逃脱不掉这种宿命.只有改变依靠借贷而非国民储蓄的过度消费的增长模式,才是走出困境的唯前出路.

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历次经济复苏中的产业变化,在以往的经济复苏首先应体现在工业生产,在典型的复苏阶段,工业生产增速在前两年往往应该达到15%左右.而在美国标榜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以后,每次经济调整和复苏都是以商业和金融业为主,被视为传统经济推动力的工业生产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如1998年以来美国丧失了300万个工作岗位,在2001年初互联网泡沫后的复苏中,被裁掉的工作岗位达到240万个,高收入的生产制造业岗位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低收入为主的消费行业.

根据美国劳动署的统计数据,自2D01年底开始,工作岗位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制造业、批发业、电信业、IT业和航空怎么写作业,其中制造业占了近80b%,增加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在健康护理和社会救助、临时家政怎么写作、住宿和食品怎么写作、政府公务员、建筑业、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其中第一项占比高达60%左右.

美国经济近20年的总体表现是制造业生产的日趋下滑和支出的不断扩张.美国国民收入表现为收入驱动型支出大幅下跌,而负债驱动型支出急剧上涨.次贷危机爆发前,住房不断上涨,住宅的消费者实际上是用大量借款来补偿其收入的下降.

不仅美国人在借债消费,美国政府也如此,而这正是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和美元垄断地位带来的结果,美国不断印着代表IOU(我欠你)借据的“绿背钞票”,购写世界各国的商品用于消费,全世界为美国提供债务融资,利润主要来自信贷而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过程,即使没有金融危机这样的突发事件,美国的双赤字也无法永久支撑这样的经济模式,泡沫最终会被吹爆.

美国要想重新回头,说来容易做起难.消费是一种社会习惯和文化,转变相对缓慢.要让在华尔街赚惯了快钱的资本转向实业投资,必须对过热的金融市场适当加以抑制,这一过程必然损害美元的信用基础,美国处于骑虎难下的困局.

事实上,在过去的8年中,美元总体上呈贬值趋势.美元作为二战后的国际硬通货,已经走过了其生命周期最辉煌的顶峰.在全球化世界里,自由流通的货币的汇率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这是一条隐藏在古典经济学理论背后的简单道理.

回顾国际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信用货币从英镑变为美元,也是美国实力取代英国这一过程的必然产物.从每一个较短的时间间隔来看,美元的波动起伏会是明显的,并不会轻易被取代,但是,相对和持续的贬值必然是常态.

金融危机之后,美元贬值将不仅仅是美国国力转弱的原因造成,也是美国经济必然的应激性反应,美国需要弱美元以减低外债压力、提高出口竞争力,未来仍需要印钞票创造更大的流动性,刺激经济活力,给自己恢复和振兴经济留出时间和空间.

信息时代的全球化是双刃剑

除了消费文化造成了国民低储蓄率之外,全球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发达国家作为全球化的鼓吹者,终于尝到了苦头.

进入信息时代的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出人意料.一个世纪前的全球化还只是跨境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迅速扩张的黄金时代,而本轮全球化则不仅包括了实体商品的交易,同时也囊括了知识型员工提供的怎么写作,是实体经济与知识经济的融合.

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并没有遵循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不断提升而是在下降,同时,制造业的雇员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例也降到10%-15%,而在此期间,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却提升了一倍.罗奇对此现象的解释很有新意,他提出了“全球劳动力套利”的概念.

公众已经接受了世界正在逐渐变平的看法,全球化降低了横在各国之间的物理界限和门槛,资金、商品的流动几乎没有障碍,而传统上认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流动是比较困难的,在信息时代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难了.

根据理查德佛里德曼的测算,中国、印度和前苏联为全球经济注入了约15亿新兴劳动力,这个数字基本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现有劳动力的总和.这使得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将生产链转移到这些低成本国家而得以提升利润率并降低成本.

更糟糕的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在转向怎么写作业为主的过程中,也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狙击”.如今,怎么写作业的跨境贸易热火朝天,借助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很多知识型的怎么写作可以由较低劳动成本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在线方式提供,进一步减低了西方白领员工的收入和工资水平.

这就是罗奇所指的“劳动力套利”的实质,劳动力通过网络管道实现了流动,这和怎么写作业本身的特点不无关系.在扩大就业与增加实际工资的双重压力下,富裕国家越来越感受到了全球化带来的威胁.这种看似已经失控了的全球化进程也并非全是害处,西方企业借此获得了更大的利润,但是这部分财富并没有得到很平均的分配,因此,西方企业是受惠者,而劳动者阶层并未受益,因此也加剧了其贫富分化程度.

罗奇归纳本轮全球化的三大关键点是在融资模式、涉及范围和发展速度,以信息技术为动力的全球化增长力,对于全球贸易的推动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多边贸易协议所起的作用.任何一国都很难借助贸易保护政策,达到改善贸易赤字的目的.

日本值得中国借鉴

与日本相比,中国也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现在也有“中国模式”的说法,而且随着欧美经济受到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中国式的经济发展道路似乎变得更有吸引力了.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和日本在起飞阶段有何异同.中国经济引擎主要是两个:投资与出口,而日本当时依靠的主要是出口,在出口受到压制之后,公用事业投资成为另一个重要的拉动力量.

中日两国的投资都是以政府为主,而欧美是主要的出口国.中国与当初日本的弱势是相似的,总体经济容易受到石油等资源的冲击和本币升值的打击.在日元被迫升值的过程中,也存在低工资、倾销、政府补贴、过度劳动、市场封闭、非关税壁垒等问题,而在通货膨胀之下,中产阶级的购写力持续下降,国内需求更见收缩.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从1975年开始积极推进公共事业发展,财政支出显著增加.这部分资金主要靠发行国债来筹措,不仅用于建造桥梁、堤坝、公路等,还用来支付工资、津贴等费用,政府陷入了为还本付息而不断举债的恶性循环.

而公用事业的投标主要落在了与政治权利勾结的团体手中.银行的会计制度也有助于掩盖巨大的坏账,日本的经济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群体间循环,来维持虚检测的增长,这是日本至今无法推动实质性的改革,经济无法重振的主要根源所在.

人民币如果被逼升值,在能源高涨、产业结构尚未转型、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很可能重走日本的覆辙.本质上看,日本当时的经济结构与当前的中国具有相似性.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内地市场容量巨大,只是尚未开发,当外向型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并不是只有加强出口一条路.

另一个需要特别重视的是,避免走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之路.日本式的资本主义也未能解决政府投资的低效和腐败问题,事实证明中国的体制同样无法克服这一弊端.

:中日两国在如何获得长期竞争力上存在同样的误区.这就需要追溯到文化和教育层面.日本被视为最会学习的民族,但却从来不是具有创新性的民族.这注定了日本只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失去引导时无法独立发展.这一缺陷可能与深受传统文化禁锢的教育体制有关.

日本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在减少,刘易斯拐点可能会更早到来.中国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人均财富水平还较低的问题,届时将出现“未富先衰”,这种情况远比日本更糟糕.《印度时报》发表的一篇预测文章称,到2020年,中国将开始变老,遭遇劳动力的减少,并被迫重估自己的货币.因此,中国的增长将会减速,就像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减速那样.

所有这些问题都迫使中国必须尽快启动深度改革进程.30年改革开放,中国取得的是效率,也损失了均衡,当宏观经济总量已经替代了日本世界第二的位置时,世界各国必然要求中国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而中国却依然和当初的日本一样,问题多多,不堪重负.有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已经渡河,看到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也目睹了美国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巨无霸,被金融危机折磨得奄奄一息.

尽管引爆原因不同,美国实际也走了日本的老路,站在日、美之间,中国既不能再走权贵或者封建的市场经济之路,也不能盲目地照搬欧美放任的市场经济,更不是印度低效的市场经济,教训在前,我们应该能够避免很多错误.中美关系是解决世界经济问题的钥匙

无论美国是否心甘情愿,21世纪必然是亚洲的世纪.放眼望去,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无非是美国、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如能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便会减小,与亚洲和欧洲共同支撑起全球经济.

在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中美、中日以及中、日、韩、印三个关系组合,其核心就是美国与亚洲的关系.

美国是亚洲第一位的贸易出口国,亚洲各国普遍存在内需不足、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而美国则储蓄不足,需求过大,依赖进口和借贷.中美两国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既有大量的盈余储蓄美国国债,又可向美国出口廉价而质优的商品满足其强大的消费需求.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中国这个穷亲戚,让美国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

从产业链条看,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制造业供应链,中国是生产的最后一环.据刘遵义教授的估计,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价值中只有约20%是完全由中国生产的,中国企业更多地是对来自亚洲各国的中间部件进行组装,对中国的打击有可能在纵向联系的泛亚地区生产平台中形成共振,导致全球制造链瘫痪.

另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占了过去10年中中国总出口增长的60%以上份额.很明显,美国和亚洲各国都需要为解决全球经济失衡做出贡献.

曾有一个提法G2,表示中美在国际政治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然,世界将不会是两极的,中、美、欧和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国家群体将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

在未来10―20年,会出现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落在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中美在太平洋的两岸,这是世界经济的核心,而印度、俄罗斯、欧盟、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环绕在,在各自的地域范围内发挥分中心的作用.

(作者系香港中银资产管理公司联席董事)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