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新亮点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916 浏览:4393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事关农村稳定,涉及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项工作进展如何,将对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列车走了又来,太匆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工拥向城里.每年农忙一过,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背负着生计的压力,辞别故土,在繁华的都市里,开始又一种劳动征程.

农村劳动力的资源后盾

在古城西安的现代化进程中,随处可见那些不怕苦、不嫌脏的弯曲而有力的背影.这些勤劳朴实的秦地汉子也逐渐转变观念,奔赴各地.

据悉,陕西省每年有不少农民工流向珠江流域、长江流域、东北和新疆等广大地区,从事机械加工、电子装配、采矿、建筑、制鞋、服装、保安、家政怎么写作和餐饮等行业.

目前,陕西已经精心培育出了特有的劳务品牌.关中突出技工优势,形成了“蓝田厨师”、“宝鸡技工”、“杨陵农科”、“咸阳足疗”等品牌;陕北注重培育了“米脂家政”、“圣地保安”;陕南着力打造“秦巴茶艺”、“药材技工”等劳务品牌.其中,蓝田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陕西蓝田中国厨师之乡”;“宝鸡技工”、“米脂家政”也相继在工商部门注册,实现了劳务品牌历史性的跨越.

据统计,陕西省农村总人口2770万人,其中劳动力150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54.7%;年龄在16~45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72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9%.已转移就业的农民工397.81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61%.其中省外转移就业的264.82万人,省内转移就业的132.49万人.登记到国外、境外就业创业的13878人.

从区域上来看,陕北农民以就地转移为主要形式,出省的农民工人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就地打工,不出县不出乡镇的农民工仍占多数.陕南的农民工以外出打工为主,主要是到外省去打工.其中,安康市出省务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省农民工总数的66%,是全省比例最高的.关中的情况介于两者之间,一部分农民工集中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打工,另一部分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或就地转移务工,或到外省打工.

如此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必然创造着不错的成绩.据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国强介绍,截至2006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增至521.7万人,较上年度增加了15.1万人.全省劳务输出432万人,完成全年劳务输出计划任务的105.4%.劳务输出创经济收入227亿元,较上年增长了7个百分点,人均劳务收入4500元.2006年劳务收入与2000年劳务收入57亿元相比,6年间增长了170亿元.

然而,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焕有认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陕西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目前仍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素质低、城乡二元机构体制、政府管理缺位、各项政策不落实和农民工权益保障滞后等.其中,传统观念和基本素质又是主要障碍.陕西省社科院“三农”研究中心主任杨沛英说:“陕西人固有的恋家情结和保守意识依然影响全省劳动力快速转移.四川人的观念是‘安身之处即是我家’,因而四川成为第一劳务大省,有1200万农民工实现城镇就业,而且转移比较彻底,在城里安家的比例大.陕西人的观念是‘生养之地才是家’.因而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有兼时性和临时性,在城里安家或长期居住的比例少.另外,农民工工资劳保福利待遇得不到保证,部分农民被迫重新回乡务农.”相关调查显示,在西安,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07天,每天平均工作9.25小时,而月工资仅为795.70元,其中月固定支出需341.48元.由于身体不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收入不是很高,大多数农民工45岁时就被迫返回乡里.

陕西经济崛起也得靠农民工

广大农民工支撑了中国的和平崛起,陕西的经济崛起也得靠农民工.对此,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说,陕西是著名的科教大省,但却是经济小省、收入穷省.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2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第28位,被称作“陕西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陕西走了一条类似印度和俄罗斯的精英发展道路,很重视科技教育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民工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县域经济不发达,没有形成全民经济,因而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都比较低.西部大开发以来,与自己相比,经济增长很快,但是与周边省区相比,差距相当大.比如,陕西经济发展速度,2004年最高达到过12.9%,可是我们的邻居河南,“十五”期间的平均速度到了13%,已跃居全国五大经济强省行列.内蒙古近年的发展速度更高达20%,居全国第一.使一个仅有两千七百万人口的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拥有三千七百万人口的陕西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河南、内蒙古非常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非常重视发挥广大农民工的作用.过去陕西只知道拿钱发展科技教育,培养的大批人才自己用不上,造成“孔雀东南飞”.而四川省却组织千万农民工奔赴东南沿海,每年能收回大量的钱.据报载,四川的农民工每年通过邮局汇回家乡的钱超过了全省的财政收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陕西,现在却远远高于陕西,居西部第二.陕西需要向这三个省区学习,好好发挥农民工的作用.

而陕西经济的崛起关键要以人为本,把人均收入提上去,把经济总量做上去.这就需要调动闲置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广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门路,围绕充分就业发展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到工业化进程中去.陕西穷是劣势,同时也是优势,劳动力成本低,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陕西的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低,产业发展处在较低阶段.需要抓住东部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争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陕西转移.必须清楚,陕西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陕西经济的崛起需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低起点起步.要努力把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转移出来,形成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使陕西落后的地方经济迅速壮大起来,与先进的科技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协调,让先进适用的科技教育为农民工所掌握.

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陕西省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形成了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吸纳容量大的大中城市,也形成了发展空间大的中小城市、建制镇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城镇体系.但其规模小、结构分散、经济聚齐规模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功能单一、质量差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善,这些因素使现有的小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受到限制.

因此,陕西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任重道远,如何根据当地实情、克服制约性因素、寻找到适合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是当务之急.对此,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张积耀说,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比如针对农民工的体制歧视、维权歧视、文化歧视、城镇居住歧视等,积极营造农民工进城就业相对宽松的大环境.

原陕西省委农研室副主任、高级农经师刘华珍认为,引导农民进城就业的理想模式是“连锅端”,政府各部门、各有关方面,都要尽力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怎么写作,积极引导和管理.


此外,在陕西,有不少市县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宝鸡市的三跟踪、四转变,咸阳市的劳动力转移促进基金会,旬阳的三条经验等等.但是,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工的就业与生活环境;着力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平等对待农民工;完善农民工的报酬制,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机制,尽快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