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险阻重重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37 浏览:128727

未来的发展机会在哪里更多的可能是在新兴市场,而新兴市场的机会有好几项都落在中国身上.未来全球经济怎样进一步调整,未来新兴的发展机会在哪些国家、哪些区域,无论是作为微观投资者,还是宏观的政策决定者,还是机构,未来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哪些领域、哪些区域所以对中国的金融问题和经济问题,这里谈几点比较重要的挑战.

中国经济存在五大挑战

第一是所谓经济增长的动力.现在通常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是城市化.因为经济增长,通俗地说,无非就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在未来5―10年,按照全球目前的经济发展前景,无论是欧元区国家还是美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都逐渐缺失,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要长期依靠出口继续拉动这样一个巨型的经济体,无论从国内还是从经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说,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现在国内要求要转型,需要更多地依靠国内消费进行拉动.

但是我们同样看到,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短期内,中期内.甚至在更长时间内,可能都难以做到.就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说,有可能未来5-10年还是依靠城市化.而城市化需要规模扩大.需要投资增长,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依靠投资来拉动.这种现状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分析,未来经济增长靠投资,投资拉动增长的可持续性,有可能到2020年发生一定转变.而2020年之后,中国经济能否以消费拉动增长,检测设能够顺利转型,中国就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全球都能成为火车头,检测设不能顺利转型,就很可能经历一场危机的挑战.

第二是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变成集约型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很难真正跳过以前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阶段,也就是很难进行低成本的经济转型,很难不付出更多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就过渡到后工业社会.所以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两难,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对后代人负责,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更集约、更高技术地来利用;但是另一方面提前来强调这样一些后工业社会面临的矛盾,有可能使当前的经济发展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通过一些行政性的规定,强制某些地方节能,强制用电,或者强制进行一些形式上的绿色项目,也并不一定就是完全科学的.所以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虽然从中长期战略来说肯定是要做的,但是短期内如何把握中间的平衡点,是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三是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从大的方向上来说肯定是产业结构问题,尤其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的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第二产业内部仍缺乏高端产业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一个涉及到这些年关注程度比较低的经济结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包含两方面.一个是区域不平衡的问题,我们看到东中西部,包括东北,这些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社会公共事业水平的差异,某些方面越来越大.而对于调整区域结构平衡的政策,这些年是越来越弱.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某些方面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状况,比如东部的产业向中西部进行梯度转移,很有可能给中西部带来更多的问题,所以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协调问题是一个经济结构的大问题.

另外一个是城乡结构的差异.这个问题教科书中以前经常谈,但是现在谈得也少了,为什么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每年一号文件都谈农村经济问题,农村金融问题,但是在现实当中,农村经济和金融问题并没有在很多方面得到真正有力度的政策支持,这就像中小企业一样,虽然大家都在谈它.但实际上理论分析表明有一些有效措施,政府并没有采取这些有效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真正把这些问题重视起来.

第四是经济成果分享.这个特别重要,经济成果应该是让更多人分享.现在谈到经济成果的分享,更多的谈到是用再分配的角度,而不是初次分配的角度,更多的谈到是政府部门集中资源之后,怎么样进一步转移给最需要的部门.但是应该重视的是,再转移的过程就会造成很多的效益损失,造成在经济学上的寻租,不如在初次分配的时候,更多的政府部门向民间进行放权,让利.

如果我们关注一下资金流量表,就可以看到,资金流量表是真实地反映一个部门的资金紧缺还是充裕的状况,中国几大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资金流量表一直是正头寸,而且正的头寸不断上升,它表明政府部门集中了大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很大程度上没有通过政府的预算体现出来,这就表明政府收入有可能被低估,或者某些方面的支出有可能被高估.因此经济成果的分享问题,尤其在初次分配的时候,特别值得注意.

第五是经济体制改革.近些年来一个很主要的现象就是体制改革有点复归现象,很多方面在向计划体制复归,这也是很成问题的.从现在货币政策来看,为什么喜欢用计划性政策呢,因为它是立竿见影的,会有效的.但为什么批判它呢?因为它会损害活力,不会根据市场化的机制进行一些比较复杂性的、有挑战性的调控.所以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必须值得关注.

金融五大问题亟待关注

第一是认识什么是金融平稳发展的标准.现在看政府金融发展的报告中,经常看到一些指标,比如这些指标像银行存贷款余额,证券交易额与上市公司融资额、保费规模等等,用这些指标来反映这个行业是不是平稳发展.但是要知道.金融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用这样一些简单的指标来反映这个行业,反映金融是否平稳发展,究竟准不准确,这非常值得商榷.


检测设某些指标在反映过程中是有问题的,就容易在现实当中使得发展方向产生偏离,因为中国是 个政府对经济干预能力极强的国家,检测设你的分析标准和判断标准发生偏差,那对现实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比如前些年早期政府喜欢在金融发展规划中喜欢用一个指标,叫本地区上市企业走势值占A股市场的比重,这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第二是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强调一点,我们现在对金融,从政策层,从各个领域,最大的问题是要重新认识金融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很多领域,都需要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推动金融创新.对于从业者和研究者来说它是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避之不及的东西.检测设你认识到它是一种资源,就应该正确认识到金融创新,即我们应该是管理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因为风险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更加积极地进行很多方面的金融创新,而不是当年由于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导致整个金融创新进程从政策层面都受到否定,这从理念上是非常重要的,要认识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在某些情况下是个好东西,是一个有效的资源.

第三是金融怎么写作与实体经济.如果金融离开实体经济,肯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在本次金融危机当中已经体现得很明显了.以前我们开过一个玩笑,说国外的大投行怎么样做金融产品,分为几批人,一批人坐在屋里想,这批人是搞纯理论研究的,在脑海中想到一个主意,然后进一步提交给另外一些懂金融的人,他们做进一步的金融解释.第三批是做计算机的,计算机专家把这种东西转化成可用软件表述的金融产品,第四种人是营销人员,把这个产品卖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获得了更多“自我游戏”的空间,但这只是“润滑剂”,如果金融的发展过程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不能落脚于产业,企业的发展,就会逐渐呈现“空中楼阁”的特点.因为金融本身是要控制风险,到一定程度上,它有可能成为风险的传播者,这跟前面谈的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对我国来说是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对于某些国家,比如美国,在金融创新方面是过渡,所以它更多地要关注金融怎么写作与实体经济.从我国的角度看,在金融大发展的初期,要充分关注这个问题.

第四是金融怎么写作与社会民生.这个需要特别强调,因为金融要怎么写作于社会民生,就意味着整个金融发展不仅仅是怎么写作于大产业和大客户,而从机制上要保障金融能够怎么写作民生.虽然现在强调社会责任,但是在现实中没有一个机制保障,并不能过分依靠商业银行来解决金融支持民生的问题.因为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从理论上来说它并没有这个责任,从业务经营的合理性来说,也没有需要过多地支持中小企业.实际上是需要某些特定的机构,比如现在进行政策性金融的改革,比如用政策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和零售机构的发展,使得它们更多地为个人提供怎么写作,这个是重要的一点.

第五是金融国际化的挑战.金融国际化现在从整个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面临着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从自身的经验来看,此前,国际上的央行和金融研究者,到我们这儿谈金融问题比较少.而从06.07年之后,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这几年,基本上每隔几天都有国外的机构来中国和我们谈金融问题,谈中国金融问题,想了解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的融资平台等等.表明现在金融国际化已经成为现实了,我们已经密切地处于金融国际化的体系当中.

而面对这种状况,应该要做出两个判断,一方面,我们是否要融入这个国际化,另一方面是怎么融入国际化.这里面包括阶段的选择,时点的选择,对于金融要素本身来说,其中的矛盾主要是应该快点还是慢点走出去,快点还是慢点把金融要素引进来.这里面过于保守和过于激进都是有很多损害的.因为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是希望得出比较具有突出特点的研究阶段,希望执这个观点的一端,或者是保守,或者是激进一些,但是在现实当中,可能更多需要的是对这个问题的中庸态度,还是稳步的实现国际化.虽然有些观点看起来并不是非常突出,但有可能是适应当前发展步骤当中所不得不进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