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400 浏览:140524

[摘 要 ]经济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生产力标准、计划与市场、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及部门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均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

[关 键 词 ];经济思想;探析

[作者简介]缪光华,宁德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福建宁德352100

[中图分类号]F09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041-03

经济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国改革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引导改革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指南.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同时又面临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因而要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把握经济理论深刻的内涵.

一、关于生产力的标准

生产力是检验改革实践的唯一标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一旦经济有所发展,总会引起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在改革实践中,这种争论更加频繁、更为敏感.针对这种争论,以自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旗帜鲜明地提出:“判断的标准,应当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里,生产力标准是核心,国家的富强是根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必然的结果.但是,这一切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生产力是改革实践的唯一标准.以科学的态度、严密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创造性地提出了姓“资”姓“社”的判断标准,大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中释放出来的能量,集中地反映在改革开放后我们所取得的伟大业绩上.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改革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判断一个社会制度的先进与落后,判断某一经济成分的消长与强弱,判断一个阶级或政党的进步与反动,判断一项经济政策的正确与错误,归根到底,只能以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后果作为唯一标准.对生产力标准的科学论断,是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的伟大创新,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大突破.


二、关于计划与市场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而在理论上明确了市场和计划都只是一种方法、一种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而方法和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必然的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等方面,市场与这些根本制度相结合,只要能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怎么写作.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讲话中,他更进一步地明确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观点的提出,为理论探索消除了禁区,为实践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为了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再强调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一根本原则.

三、关于对外开放

多次提出并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他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根据的倡议,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作出兴办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指出,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希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这个思想也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30年来,正是在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轴、由轴到面,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式的发展模式备受世界瞩目.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1 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传统的政企合一的体制实际上是政府承担了本应由企业自身承担的经济职能,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逐渐完成企业对政府这些职能的替代,使企业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微观主体,而不是政府的附属品.多次强调要“企业下放,政企分开”,“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等.

2 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992年初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逐渐替代政府的计划行政手段包办一切经济活动的做法,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形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控制经济运行.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益,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宏观调控对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 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购统销和统收统支,并逐渐形成部门封闭的条条分割、地区封闭的块块分割、所有制封闭的所有制分割.所以,这种国有企业的边界具有封闭性或刚性,其资产具有凝滞性.在1986年谈及企业改革时就指出要搞企业联合,形成企业集团.党的十四大以后,党进一步明确了“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一般国有小型企业,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企业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的深层思想内涵是打破国有企业的刚性规模边界,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在配置资源时可以选择市场交易方式,也可以通过兼并、收购,以资产为纽带形成企业集团,将市场交易内化为企业内交易.

五、关于部门经济

的经济思想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部门经济和实现中国现代化为出发点,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

1 关于投资的思想.说:“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50年以至70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具体地说,关于投资规模的基本观点有:发展是硬道理,必须保证一定的投资规模;投资规模也不能过大,要讲究经济效益,投资规模增长要遵循波动性的规律.关于投资结构,的观点主要有:投资结构的安排必须做到全面协调,综合平衡;调整投资结构关键要保证重点;优化投资结构尤其要抓好大型骨干项目建设.关于投资要素管理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管理三个方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投资项目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开拓财力资源是投资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发展科学技术是投资项目成功进行的关键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多次谈话中特别强调重点投资项目的管理问题,形成了一套关于搞好投资项目的科学思想:要抓好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努力发挥项目管理人才的作用.对于外资这种特殊的投资要素,很早就提出:“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要“充分研究一下怎样利用外资的问题”.具体地说,包括:利用外资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的生产发展,利用外资的量要适度;利用外资要掌握好政策界线等.

2 关于重视建筑业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1980年,就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房地产业的价值.他指出,“建筑业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部门”,要求“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到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居民可以购写住房的重要概念,由此拉开了房地产改革的序幕.深圳特区是中国房地产改革的试验地,从1980年到1987年,从深圳的发展总结出许多经验并以此指导了中国的房地产改革.1980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土地收费制度,规定土地使用年限.按土地级差地租征收使用费,全市年收费总额达1000万元左右,改变了城市建设依靠国家投资的供给模式.对此极为赞赏.1984年他在视察深圳时说:“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并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87年是中国房地产改革至关重要的一年.根据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必须把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带进房地产业.当时提出的“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是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动员令.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房地产的市场化改革,迎来了中国房地产业的春天.

[责任编辑 舒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