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认识中的两条路线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364 浏览:107398

摘 要 :经济哲学认识论思想以自发的形式肇端于亚当·斯密,由于两种经济哲学认识论倾向存在于同一思想体系而导致自相矛盾的结果.李嘉图和奈特使两种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得以成型,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是它们各自的后继者.前者以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论为逻辑前提,后者则把经济哲学认识论建基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的基础之上.以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论为指导的经济学研究离现实经济生活越来越远,学院化倾向愈演愈烈;以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为指导的经济学研究则日渐显示出经济生活智慧的气象.

关 键 词 :经济哲学认识论;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李嘉图;奈特

中图分类号:F0-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1-0005-07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学是对经济事实的认识.有认识就有对认识的认识,黑格尔称这种认识为反思,[1]我们视它为经济哲学认识论.对经济事实认识的历史与人类经济生活的历史同始终,对经济事实认识的认识起源则晚得多.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在于,只有经济事实复杂化到一定程度,有为数不少的人对这种现象感到惊异和好奇且进行专门性研究,对经济事实的认识才能丰富起来.认识的丰富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势,有人把这种情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检视各家之言的利弊得失和优劣短长,结果是经济哲学专门性研究领域的出现,即经济哲学认识论.

经济哲学认识论是概括性提法,指称的对象多种多样.从存在状态的角度看问题,有的经济哲学认识论潜藏于对经济事实的认识过程中,亚当·斯密的相关文献就是如此;有的则把经济哲学认识论作为专门的研究和论说对象,哈耶克的《经济学与知识》一文可为典型例证.从逻辑前提的层面看问题,有的人视人的认识能力无限,以这种逻辑前提为基础构筑经济学知识者人多势强,从李嘉图到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始终是学术话语霸权的掌控者.另有不少人把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作为经济哲学认识论的逻辑前提,以此为基础构筑的经济学知识同样能吸引人和打动人,哈耶克、施蒂格勒和阿克洛夫等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接受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有直接关系.

任何人都会有对经济事实的认识,因为他们每天都要与衣食住行的经济行为打交道.这种认识属日常意识范畴,绝大多数按日常意识行事的人不会关注这种意识的逻辑前提问题.如果把对经济事实的认识学理化,认识的逻辑前提问题会凸显出来,重要起来,不解决逻辑前提问题,对经济事实的认识就无从谈起,即便产生了,也会导致自身矛盾的结果,亚当·斯密是前车之鉴.

他告诉我们,“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2]亚当·斯密的主旨是论证经济自由主义,但他没有自觉意识到的问题是,论证过程以经济哲学认识论的逻辑前提为基础,这个逻辑前提是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论.如若不然,资本持有者怎么能给自己的资本找到既最有利于自己又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同样是为了论证经济自由主义,可怜的亚当·斯密涉及到另一类人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是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个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把这种权力交给一个大言不惭地、荒唐地自认为有资格行使的人,是再危险也没有了.”[3]亚当·斯密观点的立论前提可以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统一论;第二种是指导者的责任心及由责任心而来的努力程度论;第三种是信息不完整论.前两种立论前提超出经济哲学认识论范围,它们不能被抽象为全称性命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事实足以证明这一点.[4]最切合实际的立论前提是第三种,企图指导私人如何运用资本的政治家之所以必然会出错,根本原因是他不可能做到指导时的信息完整.顺着这样的逻辑思路继续提升,一般性的经济哲学认识论命题跃然纸上:人在决策时依据的信息不完整,因为人收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有限.

综合上述亚当·斯密潜含两种经济哲学认识论逻辑前提的论述,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

第一,亚当·斯密在同一本书中仅隔一页多的篇幅里就涉及并运用两种经济哲学认识论的逻辑前提,一种是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论,另一种是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两种逻辑前提处于同一经济思想体系且都发挥作用,导致的必然结果是自相矛盾.

第二,亚当·斯密在经济哲学认识论逻辑前提问题上陷入自相矛盾的原因在于,他没有自觉意识到经济学中存在经济哲学认识论问题.经济学自身要满足逻辑自恰的要求,经济哲学认识论逻辑前提的确定和一致是绝对必要的条件.

第三,在经济学中,作为绝对必要条件的逻辑前提不是天外来客,而是自觉思考和哲学性探讨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可以由经济学家的工作促成,也可以由经济哲学家的工作促成.不管由谁来促成,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经济学和经济哲学认识论的基础性工作.

第四,后来的经济学家意识到了亚当·斯密在经济哲学认识论逻辑前提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客观存在,自觉探讨并试图解决这一矛盾,结果是殊异天壤的两种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的形成.

第五,如果从李嘉图和莱斯利算起,经济学中两种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产生、存在和发挥作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回顾和检视这一历史,它们各有什么样的演进路径?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经济学提供帮助且能促进经济学研究进步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并得出能成一家之言的结论是拙文的写作缘由.

二、以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论为逻辑前提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大批李嘉图过度抽象的方法,“作为对管理国家的方法的贡献者,16和17世纪的早期经济思想的先驱者关心整个经济制度,关心整个制度的全部资源能达到最优的就业状态,从而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使他们能抓住在实践中的一部分明智之道,而这部分的明智之道首先为李嘉图的不合乎现实的抽象的方法所忘掉,然后又为他的方法所涂抹掉.”[5]这种批判不是孤立现象,熊彼特曾经称李嘉图过度抽象的方法为“李嘉图恶习”.[6] 令人不解的是,虽然李嘉图的认识论思想屡遭诟病,但它一路凯歌行进地成为经济哲学认识论中的话语霸权.凯恩斯稍带夸张的说法可资证明这一点.“李嘉图征服英国的完整程度正和宗教裁判所征服西班牙一样.他的学说不仅达到为市民们、政治界和学术界所接受的地步,而且它还使争议停止,与其不同的观点完全消失并且根本不被置于讨论之中.”[7]出现如此怪异现象的原因何在?凯恩斯说出了如下让主流经济学家惧怕气恼又毫无办法的话,“李嘉图胜利的完整程度始终是出乎意料的和难以理解的事情.看来一定是由于在一系列事物上他的学说能适合该学说所存在的社会的要求.我设想,该学说所得到的结论和没有经济学知识的普通人所预期的结论具有很大不同之处是给它带来智慧上的威信.它的教言在实践上的严酷和难以接受反而使它具有优越性.它的可以被作为宏大而符合逻辑的上层建筑的基础使它具有学术上的瑰丽.它能把社会上的许多不公正之处和明显的残酷事实解释为在进步中不可避免的后果,以及把改变这些事态的企图解释为弊大于利的事情使它受到统治者的赞赏.它为资本家们的自由行动提供理论根据,使它能得到统治者背后的主要社会力量的支持.”[8]

凯恩斯相对连贯的论述再现了一桩学术公案.本来对认识经济事实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却被奉为正统正宗且占据学术话语霸权的地位,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却是客观事实.李嘉图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成功的原因在学术范围以外.首先,李嘉图的经济哲学认识论与经济事实的严重悖谬让外行人产生惊异和不自信的心理,他们以为经济学家说的话是正确的,自己的眼睛和感知或许并不可靠.这种心理与李嘉图在证券交易所捞大钱的事实相互印证,外行人的心智稳定下来,误以为李嘉图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是正确的.其次,李嘉图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适应了统治阶级的客观需要.他的学术活跃年份是英国统治阶级极力向全世界扩张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经济自由主义大行其道,也需要人的能力无限因而可无边界地肆意扩张的哲学思想的鼓舞.由此看,李嘉图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赶上了统治阶级护佑的“好”时代.最后,李嘉图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占据学术话语霸权地位最有力的支持者是资本家.资本家野蛮、霸道和无所顾忌的结果是“曼彻斯特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导致的社会生活后果只能用残酷和刻薄形容,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这种残酷刻薄的如实记录和系统批判.资本家需要为自己辩护的理论,这种理论让人接受一种所谓的道理,经济生活中的处境悲惨是能力不济的结果;资本家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识经济事实的能力无限.李嘉图的经济哲学认识论正中下怀,资本家哪有不信奉李嘉图、不推崇李嘉图和不力挺李嘉图的道理?

外行人相信、统治阶级需要和资本家依重的李嘉图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有自己的特点.特点之一是把亚当·斯密自相矛盾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一分为二,抛弃人的能力有限论的部分,留下人的能力无限论的部分,把这一部分改造为一元论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特点之二是把自己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掩藏于经济自由主义的言说之中,用自由主义经济学支撑起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请看他的如下论述.“当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意把自己的资本爱用到什么地方就用到什么地方的时候,他自然寻找那种最有利的行业.如果把资本转移一下可以得到15%的利润,他自然不会满足于10%的利润.”“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求很好地和整体的普遍幸福结合在一起.由于鼓励勤勉、奖励智巧、并最有效地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各种特殊力量,它使劳动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额,它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相互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9]李嘉图为人们描述了自由经济的美妙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个人通过自由运用资本以获利而得到快乐,国家因自由运用资本和劳动而富强,整个所谓的文明世界因经济自由而安宁幸福.如此美妙的世界与社会历史事实不搭界,只能存在于李嘉图富于和乐于幻想的大脑中.现在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他是如何设想出如此美妙的世界的?这与他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有直接关系.

从经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问题,李嘉图的论述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我们关注.第一,他在个人、国家和所谓的文明世界三个层面提出问题并进行论证.第二,他论述观点时检测定的前提条件是个人、国家和所谓文明世界的自由.第三,如果自由得到保障,那么,资本和劳动就能得到“最有利”、“最有效”和“最经济”的运用.细心思量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便知,李嘉图的结论要真正地确立起来,还需要一个更根本的逻辑前提,否则,结论就会被悬于半空中.这个逻辑前提是人的能力无限论.如果人的能力有限,怎么能做到个人、国家和所谓的文明世界三个层面上,“最有利”、“最有效”且“最经济”地运用资本和劳动呢?由此看来,李嘉图在全方位的意义上相信人的能力无限,在自己的经济学研究和论述中贯彻人的能力无限论的经济哲学论识论路线,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的能力无限论者.如此评价的根据何在?请看他的如下论述:“说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经营他们企业、支付他们债务的最好与最便宜的方式,我认为这完全不用答复,因为这是一个实际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可以被用来反对政治经济学中几乎每一个理论.”[10]李嘉图以与人争辩的口气宣布自己的经济哲学认识论主张:经济行为主体认识能力无限的判断是科学,至于人们用经验性的例证反驳这一判断,由于它是“实际问题”而可以弃之不顾.由此看来,经济学家“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坏脾气早在李嘉图时代就露出苗头了.

虽然如凯恩斯和熊彼特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痛批李嘉图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并表示深深的厌恶,但主流经济思想史的事实表明,这一思想还是被分毫不差地接受下来,更有甚者,它还以添油加醋的形式进入当代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强行灌输给初进经济学之门的青年学生们.我们以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为例证说明这一点.

该教科书说,“为了评价市场结果,我们在分析中引入一个新的、检测设的角色,称之为仁慈的社会计划者.仁慈的计划者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意愿良好的者.这个计划者想使社会上每个人的经济福利最大化.”[11]在讲到这位“仁慈的社会计划者”时,有几个关键概念需要我们关注,恰好,该教科书都有相应解释.市场:“市场是某种物品或劳务的写者与卖者.写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物品的需求,而卖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物品的供给.”经济:“经济是一大群从事许多相互依存的活动的人.”计划者:“仁慈的社会计划者的工作是非常简单的:他可以让市场自己找出结果.这个结论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学家通常提倡自由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最好方法.”[12] 由诸多的引述可以看出,该教科书的概念性解释为仁慈的社会计划者作了注脚.首先,这位计划者作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普通人或叫“每个人”而不是上帝.其次,这位计划者能让“每个人的经济福利最大化.”再次,这位计划者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市场经济活动,具体说是.最后,这位计划者在获取信息、付诸行动和践履道德三个方面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由上述四点可以看出,与李嘉图相比,该教科书论述具体内容时的想法复杂化了.李嘉图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曼昆则是既用比喻又绕弯子.想法的复杂化说明心里有鬼.到该教科书正式出版的1998年,人的能力无限论的逻辑检测设已被大多数人们唾弃.话又说回来,想法的复杂化导致论述内容时绕弯子是一回事,内容的实质是另一回事.就实质而言,该教科书是李嘉图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的忠实继承者.变化确实存在,但只表现为由初版才印750册的学术专著变为在全世界发行和传播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说句题外话,经济学是经济生活智慧的理论表达,经济生活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之间千差万别,变化迅速,复杂异常,把局限于一隅一时的经济学见识上升为不附加任何限定条件的经济学原理,如该教科书开篇便砸向学生的所谓“十大经济学原理”,它只能是教条,此外不会有别的解释.问题在于,教条的别名是百无一用.

三、以人的能力有限论为逻辑前提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

肇始于李嘉图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现在仍是主流经济学中经济哲学认识论话语霸权的掌控者.由于它对认识经济生活的作用微乎其微,有见识的经济学家不满现状,总在不断地试图突破这一话语霸权的限制.突破的前提是理智性批判,只有在批判中才能发展出根本区别于以李嘉图为代表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率先做到这一点的是一个爱尔兰人,他的名字叫莱斯利(1827-1882).此人1879年发表了重要且精彩的论文《经济世界中的已知和未知》.他在往后的短暂岁月中继续拓展该论文中的经济哲学认识论思想,结果是一个根本区别于李嘉图传统的新认识论路线被呈现于世人面前.

“演绎经济学家们都误解了独立的方法在哲学上的可行性.由于人类能力的限制,而不是对研究领域进行限定本身的合意性或科学性,所以只要将所有影响经济现象的原因都考虑进去,将这些经济现象如劳动分工、国民财富的本质、数量和分配等作为特定研究的对象就是合理的.分离出一个单独的因素,即使这个因素是真实的而不是纯粹抽象的,并且仅从这个因素得出财富演绎的结果,那么这将导致错误,这种做法根本不科学.”“政治经济学事实上并不是一个自然法则体系,或者普遍的、不变的真理体系,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推理和学说的集合,这个集合甚至会被这个特定历史和其主要作家的性格所影响.它绝不是没有国界,绝不是亘古不变的,它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差异很大,即使在同样的国家和同样的时期,不同的人对它的解释也是不同的.”[13]

综合莱斯利的如上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如下观点.第一,以李嘉图为代表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既为祸于经济学研究,又有碍于普通人对经济生活世界的认知.尤为重要者,这种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对青年学生产生极为有害的误导作用.在这一点上,曼昆比他的精神先师李嘉图更极端.第二,莱斯利明确意识到经济学面对的经济生活世界带有二元性,一极是经济学家的已知部分,另一极是经济学家的未知部分,多么天才的经济学家和多么自我感觉良好的经济学家概莫能外.面对如此的经济生活世界是他们在劫难逃的学术命运.第三,经济学家面对的经济生活世界的未知部分,证明了一种重要事实的客观存在,即以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论为逻辑前提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极力掩盖的不确定性.第四,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证明了另一种重要事实的客观存在,别说普通人,就是以研究经济生活世界为业的专业经济学家,认识这一世界的能力同样是有限的,否则,经济生活世界中的不确定性既不会产生,也不会存在.第五,面对经济生活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人的能力有限这两种硬性约束,经济学家研究和说明经济生活世界的正途是诉诸经验,经验方法而非一味的逻辑演绎,才能使经济学相对正确地接近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生活世界.第六,经验是对当下经济事实的感知和概括,它的源头性存在是历史,诉诸经验方法的必经之路是把历史拉入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无历史的经验研究缺乏源头,无源头的经验研究缺乏历史根据.第七,经济学研究的认识论本质在于,面对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这一前提条件,如何做才能相对切近地理解和说明以不确定性为根本特点的经济生活世界.


从一个层面看问题,莱斯利的观点具有全面性,以人的能力有限论为逻辑前提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的基本内容都涉及到了.如果再考虑到他的经济哲学认识论思想的创始性质和对正统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的拔乱反正性质,我们只能说,此人对经济哲学认识论的发展贡献巨大,功不可没.从另一个层面看问题,莱斯利的经济哲学认识论思想有待细化、深入和发展,仅仅提出问题,浅显地论证问题,既不能驳倒正统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也不能真正地确立以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为逻辑前提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

莱斯利没有做到的有一个人做到了,此人是美国芝加哥学派奠基人、其弟子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弗兰克·H·奈特(1885—1972).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可谓经济哲学认识论的经典之作,具体表现是思想的系统性、深刻性和强大的理论张力.

从奈特的书名就可以看出,他的论述重点和研究对象是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个发展方向,技术操作层面的研究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把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结果是保险理论和业务的产生.在奈特看来,这样的不确定性只不过是风险,由于它的可度量性质,还算不上真正的不确定性.真正的不确定性具有不可度量的特点.[14]不可度量的不确定性到底何谓?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它在经济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一套关于不确定性的经济哲学认识论,是奈特开辟出的第二个层面即理论层面的研究方向.这是奈特对经济哲学认识论的重大贡献. 在奈特看来,经济生活甚至个人行为中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细化这一不确定性,其内容便丰富起来,具体指称的是经济行为者与行为对象、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之间关系性质的不确定性.这里的关系性质,可以是完全一致,可以是完全不一致,还可以是程度不同的一致或不一致.完全一致的情况可以被排除在外,其他三种关系性质的类型是不确定性真正的指称范围.这样的类型区分有助于人们丰富对不确定性的认识,相对于经济哲学认识论而言,这样的认识是必备的思想素材,也是更深入研究的基本路径.

造成不确定性的原因是什么?在对原因的论述中,显明地体现出奈特细密的哲学思维能力和强大的分析功夫.在他看来,造成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在生活中只能知道未来的某些事情,而人生的问题,或者至少是行为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所知如此之少而出现的.这一点在商业领域中与在其他活动领域中一样.这种情况的实质在于,行为是以看法为依据的,这种看法多少是有根据并有确切含义的,这就是说,我们既不会对事物一无所知,也不具有完整和完全的知识,我们只有不完全知识.”[15]在行云流水般却质朴的表述中,奈特令人信服地划定了人的能力存在区间:无知无识与全知全能都不是经济生活中人的能力的存在状态,与无知无识相比,人可谓有知有识;与全知全能相比,人的知和识只具有相对性质.全知全能者是神,但经验事实告诉人们,神不是人,人也不是神.无知无识的人有两种情况,一是精神病患者,二是乳臭未干的婴孩.这两种人,都不是真正的经济行为主体.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行为主体的认知能力处于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处于排除无知无识和全知全能两种状态的中间状态.这样的区间划分貌似模糊,实则为人们研究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确定了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框架的逻辑前提是与人的能力无限论正相反对的人的能力有限论.

在奈特看来,经济生活中人的能力有限在四个方面表现出来.“我们并不能感知现在的未来面目及其完整面目,也不能极可靠地根据现在推断出未来,我们甚至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行为的结果.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错误的第四个根源”,即行为“过程的非机械性质”.“一经思考我们就很清楚,即使最粗陋且最机械的劳动,在某种意义上也会涉及不确定性,也需要应付不能准确预见到的偶然事件.应付‘新情况’似乎是全体有意识生命的职责.”[16]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在面对现在、未来、结果和过程四个方面都表现出能力的有限性质,作出经济哲学认识论层面的概括顺理成章,人应对经济生活世界的能力确实是有限的.在经济学家和经济哲学家面前,这样的概括发生了性质变化,它已不是基于经验事实的结论,而是变成了思考经济生活问题的逻辑前提,准确地说是经济哲学认识论的逻辑前提.

由上述的引证和分析可以看出,与莱斯利相比,奈特把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思想系统化了.第一,区分风险和不确定性两种含义不同的概念.第二,指出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第三,找出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原因——人的能力有限.第四,列出人的能力有限的具体表现.第五,估价人的能力有限论的认识论地位:它“是理解我们问题的关键所在.”[17]如此系统严密的逻辑思路让人惊异,惊异的根据是两个方面,对经济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和专业哲学水平的抽象概括能力.面对这两个方面支撑起来的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我们只能说,奈特是以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为逻辑前提的经济哲学认识路线的真正奠基者,进而是确立者.

虽然肇始于李嘉图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始终掌控话语霸权,但奈特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还是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并有极为出色的后继者为这一认识论路线添加内容、扩大影响和在新时代中表示存在.就此而言,1936年是个关键年份.这一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从对李嘉图的猛烈攻击情况就可看出,他坚持与李嘉图正相反对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凯恩斯的论述涉及的事实范围有限,哲学的抽象程度也不高,但他的思想基调已明显地表达了出来.人们在投资或决策时所面临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出现的原因是投资者或决策人依据的信息有限.有限信息用精确的数学工具装扮并不能改变信息有限的客观事实.信息有限为什么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根本的原因是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当然,凯恩斯并没有从这样的高度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但他注意到了非理性因素发挥的作用,即“在估计投资前提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决定自我活动的那些主要人物的胆略、兴奋程度、甚至消化是否良好和对气候的反应.”[18]

同样是在1936年,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俱乐部主席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知识分工理论,这一理论从一个特定角度深化和拓展了莱斯利——奈特传统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存在着一个知识分工问题,这种问题的重要性类似于、至少不亚于劳动分工问题.然而,后者自我们的学科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探讨的主要问题,而前一个问题却完全没有被人注意到,尽管在我看来,它才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应研究的真正关键的问题等经济学比任何其他社会科学都接近于找到所有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的答案:存在于不同人的头脑中的零散的知识之结合如何生成了看似通过深思熟虑而得到的结果?而要进行这样的深思熟虑需要发号施令的人所具备的知识,实际上是任何单个人都不可能具有的.”[19]从哈耶克的论述可以看出,知识分工论涉及的学术因素众多,如学科发展史问题,自生自发秩序问题,个人性知识问题等,但其中的核心思想能够被容易地检识出来.面对市场经济相对完善的秩序(即自生自发秩序),人们急于找到背后的认识论原因,它是知识分工的结果.像劳动分工中的情况一样,知识分工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能力有限.顺着知识分工的思路往前走,哈耶克发展出了哲学味十足因而独具特色的自由市场经济天然合理的论证路径.我们在这里所关心的是其中的经济哲学认识论内容,这一内容以突显知识分工重要地位的形式告诉人们,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此种有限是哲学本体意义上的客观事实,妄图违背这一事实如计划经济中计划者的行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反面例证是人们的清醒剂,避免失败的正途是承认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为客观事实.要突破这一事实的限制,出路是承认个人性知识的存在权利,让知识分工包打天下. 缘起于莱斯利,中经奈特、凯恩斯和哈耶克等人,以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为逻辑前提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终成正果,发展出当代的信息经济学.这条认识路线虽然还未能在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占有应该占有的位置,但它的经世致用性质使然,主流经济学教科书继续无视它的存在将显得愈发荒谬.

四、结论

在如上的论述中,我们以经济思想史中的实证性材料为基础,梳理出经济学中两种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的客观存在及其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昭示我们,经济哲学认识论问题完全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被研究.这种研究的功用如下.

1. 经济哲学认识论研究是经济哲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有助于经济哲学研究质和量有机统一地发展.

2. 有助于经济学认识和廓清自己由以出发的逻辑前提,使自己建基于牢靠的哲学基础之上,不至于犯亚当·斯密那种自相矛盾的低级错误.

3. 有助于经济学研究真正地贴近现实的经济生活.逻辑前提的空而无当,如人的认识能力无限的逻辑检测设,适合于构筑优雅漂亮的经济学理论,曼昆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为例证,实际结果是离现实的经济生活越来越远,使经济学变成为“经济学神学”(琼·罗宾逊语),更严重的后果是误导学生.

4. 有助于抑制好为人师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情绪.经济学家同样是能力有限的人,基于一己之见而来的经济政策主张,既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包打天下”.就此而言,在一般性意义上温习哈耶克的话或许更能说明问题:“人类在改善社会秩序的努力中,如果不想弄巧成拙,他就必须明白,在这件事上,就像以性质复杂的有机体为主的任何领域一样,他不可能获得主宰事务进程的充分知识等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类情不自禁地觉得,自己的能力正在无止境地增长,‘让人眼花缭乱的成功’诱使人们不但试图主宰我们的自然环境,甚至想主宰我们的人类环境,这就是危险所在.社会研究者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便应懂得谦虚为怀的道理,不至于再去充当那些极力想控制社会的狂妄之徒的帮凶;这种做法不但会使他成为自己同胞的暴君,并且可以使他成为一种文明——它不是出自哪个头脑的设计,而是通过千千万万个人的自由努力成长起来——的毁灭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