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082 浏览:94174

摘 要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机构单一,金融供求总量存在较大缺口,金融供给远不能满足农村弱势群体的需要.农信社作为唯一的农村供给机构,面对农村弱势群体巨大的金融需求,没有足够实力提供金融供给,并且已提供的金融怎么写作也不符合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和印尼人民银行一村银行的经验证明,加强“弱势群体金融”是弱势群体由“弱”变“强”的出路.因此,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要采用疏堵结合的办法来补充金融供给,同时,加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分工协作,提高金融供给效率.

关 键 词 :弱势群体;金融需求;金融供给;农村信用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9-0080-04

在二元结构的格局下,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地区,大多数的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本文中的农村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除了少数富裕户外的一般农民群众,他们在经济与政治上都处于弱势地位,是构成我国弱势群体的大多数.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居民中,处于较低层的弱势群体数量偏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2006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2006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

一、对农村弱势群体金融供给远小于需求

农村金融需求包括信贷需求、保险需求、投融资渠道需求以及其他金融需求如中间业务的需求等.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则主要来自于购写生产资料的生产需求以及用于教育、医疗与改善生活条件的消费需求,主要体现为信贷需求.随着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三农”资金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农村的金融供给却远远小于需求.

(一)农村金融供求总量存在缺口

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供求规模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农村金融的供求总量一般来说也不能够脱离国家和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因此,田力、胡改导等(2004)运用戈德史密斯理论描述和测算了1993-2002年中国农村金融的理论融量,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综合考虑实体经济部门、金融部门、财政部门、家庭部门和外资的净流入量等因素,对中国的农村金融融量理论值进行了修正,得出中国农村金融融量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水平.同时结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农村全部金融性总资产进一步分析计算了中国农村金融融量的实际水平.具体数值见表1所示.

我国农村的金融缺口一直为正值,即农村金融供给小于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的实际融量与理论修正融量的差DM2从1993年的559.3亿元扩大至4931.8亿元,存在逐年扩大的趋势,并且金融缺口差率在1995年最高达到118.4倍.

(二)农村金融供给机构单一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县以下的金融分支机构,并同时对县级机构的贷款权限上收,致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的机构成为单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基本上已经无法给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供给.目前,在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中,提供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农村金融机构有政策性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的农业银行、合作金融性质的农村信用社.其中政策性农业发展银行旨在促进农业发展,只对国有粮棉油企业的粮棉油购、销、储和流通的信贷资金怎么写作,不存在对农户的直接怎么写作;商业性的农业银行重点扶持的是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开发、农村城镇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和乡镇企业的信贷需求怎么写作,而农村弱势群体大多数从事传统的种养业生产,经济基础较差,缺乏有效的可供抵押、质押物,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可以提供担保,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银行为控制信贷风险,农业银行对弱势群体的贷款供给减少,重视“锦上添花”而忽视“雪中送炭”,导致农村金融供给出现“马太效应”,富裕农户容易得到金融支持,而弱势群体很难得到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因此,实际上直接为农户提供贷款怎么写作的只剩下农村信用社.

二、对农村弱势群体金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在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唯一的金融供给机构、随着农户信贷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已是力不从心.

(一)农村信用社缺乏足够实力提供金融供给

首先,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少,支农能力不够.近年来,受利息税,储蓄利率连续下调的影响,农民的储蓄意愿减弱,同时,在刺激内需的政策影响下,农民的消费投入也在不断增长,农村储蓄存款被分流.其他金融组织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分行也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存款,农村储蓄倒流到了城市.此外,由于非正规金融的活跃,一部分农村闲散资金没有进入正规金融机构投入流通,而是转化为等非正规金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是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比较沉重,受以前的粗放经营影响,其历年坏账与不良贷款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带来很大压力.

其次,农村信用社的人才不足,支农积极性不高.目前基层农村信用社一般员工不超过15人,信贷人员比率不高,一般不超过7人,少的甚至只有2到3人,这对于有上万农户的乡镇,毫无疑问是完全不足的.并且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制度管理主要着重于对贷款的结果考核,但是主要针对于贷款损失的责任追究,对于成功贷款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基层员工积极性不高,为防范贷款风险可能导致弱势群体贷款难,甚至无法贷款.

最后,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支农效率低.农村信用社是法人,县联社是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机构,但在实际上,县联社已经对各农村信用社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包括人事、财务、业务等各方面,出现了“角色错位”的情况.农村信用社在业务拓展与经营管理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是单纯的为完成县联社的任务而开展业务,丧失了其本身具有的贴近市场、灵活性高的优势,对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金融供给帮助不大.近几年农村信用社进行增资扩股,试图建立农村信用社明晰的股权制度.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股权构成中,仅有一小部分历史形成的社员股金,绝大部分是在增资扩股的过程中募集而来的,离信用社创办之初的合作制越来越远.而且还存在一些为完成增资扩股任务而以储代股,股金储蓄化.

(二)农村信用社已提供的金融怎么写作发生错位

农村金融供给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向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储蓄、贷款、结算、汇兑、金融咨询、信托、保险、信用卡、保管箱、有价证券发行和写作技巧写卖等金融怎么写作.从农村信用社现行的经营制度来看,主要为农户提供的是储蓄、抵押类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但基本上也是商业化运营,相关政策制度使得农信社提供的怎么写作发生错位,从而使农村弱势群体得不到信用社的金融供给.

首先,抵押物处置机制缺乏,弱势群体贷不到款.农户贷款需要有相应的抵押物或机构进行担保,但根据现行规定,农民的土地不可抵押,农村的房子也不可以抵押,并且农民也很难得到获农村信用社认可的合适机构的担保.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贷款数量与规模.同时,有的农户因为自然灾害、疾病或是意外事故等因素的影响,贷款无法及时归还,形成了拖欠.农村信用社为防范风险则会调低这些农户的信用等级,使这些农户无法得到后续贷款,从而使农户进入恶性循环,无法获得所需资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在农村中真正需要信贷支持的弱势群体反而得不到贷款.

其次,信贷结构不合理,弱势群体得不到合适贷款.第一,农户信贷期限与自身需要不匹配.随着近几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支农贷款的需求在期限上呈现多样化的要求,如林果种植业需要3年~5年期限,特种养殖业需要2年~3年期限,农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农户住房与子女助学等等贷款需1年~4年左右.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确定贷款期限仍然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对支农再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且不借新还旧,而不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以及农户实际需要来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第二,农户信贷额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实际微观操作中,小额农贷发放的通常做法是由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评级核贷后,分四级发放贷款,从500元~3万元/户不等.而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过程中,农户的大额资金需求一般已超过3万元,但由于信用社授信额度的限制,这些资金需求往往难以从信用社得到足额满足.

三、加强“弱势群体金融”是弱势群体由“弱”变“强”的出路

近年来,孟加拉格莱珉银行(GREAMEEN BANK)和印尼人民银行-村银行(BRI-UD)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两家银行都以还款率高、扶贫效果好而享誉世界.在格莱珉银行创使入尤努斯教授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后,这种关注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格莱珉银行94%的股份为贷款者拥有,政府仅拥有6%,贷款对象主要是贫困妇女,占其贷款者总数的96%,它不要求贷款者提供任何担保抵押物,但必须属于一个格莱珉银行的五人小组.印尼人民银行一村银行的全部股份为国家所有,贷款对象则为所有的农村居民,贫富农民都有相对应的贷款品种,它要求贷款者提供足够的抵押物,但21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需要抵押.尽管他们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但他们的经验证明:加强弱势群体金融是弱势群体由弱变强的成功出路.

这两家银行在农村金融方面取得的成功有着几点重要的经验:

(一)加强自身实力,提高金融供给效率

首先,大力吸收存款,增加资金来源.格莱珉银行实行强制存款制度,在放贷时扣下5%进入个人存款账户.印尼的村银行则实行差别利率,存款越大利率越高,有效地吸收农村闲散资金,并针对农村居民的喜好提供储蓄摸奖活动.

其次,培养得力的基层第一线人员.每个基层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区域,并负责其区域内的上百名客户从筛选到贷款和收回的全部过程,他们的工作时间大部分是在其区域内会见客户,由此来收集信息,建立与客户的紧密联系.印尼的村银行有5个地区培训中心,所有的雇员都必需定期接受培训.格莱珉银行则通过中心会议的方式进行培训,其各分中心定期召开会议,集中放款和还贷,并进行培训,增加业务过程的透明度和团队精神.

(二)保持高贷款利率,提供灵活的贷款制度

为了保持弱势群体金融的持续经营能力以及扩大覆盖面,一般提供给弱势群体的贷款利率都比较高.因为,弱势群体的每笔贷款额度较小,但是操作成本却与高额贷款一样,同时,缺乏抵押导致风险提高,弱势群体金融的供应成本相对城市正规金融要高,而需要量又较大,所以一般以较高的利率来弥补成本的提高以加强其持续能力.虽然利率较高,但农户用贷款投入生产后,不用支付额外的人力成本从而资金的回报率相对较高,高利率通常也在其承受能力之内.并且,对于非正规金融普遍的高利率来说,弱势群体金融的利率要低上许多,实际上降低了弱势群体的融资成本.因此,较高利率是能够被借贷双方所能接受的.

对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弱势群体来说,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其收入,导致投入资金无法回收,这种风险无法避免.在遇到这种情况后,不是设法抽回资金,反而追加投入,以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影响银行的资金回笼,反而减轻了因自然风险而损失贷款的可能,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借款者能按期如约还款后,他的授信额度能够马上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在下次贷款中更快捷地获得所需贷款.这种灵活的贷款制度能够有效满足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

四、增加对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金融供给的对策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要疏堵结合,有效补充金融供给

在农户有融资需求的时候,其融资顺序主要为:先争取国家农业贷款,再联系亲戚熟人借钱,最后考虑.当其不能以较低成本甚至无法取得国家农业贷款时,农户为满足其金融需求只能考虑非正规金融即民间借贷.在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显示,2004年浙江、福建和河北三省民间融资规模分别约为550亿元、450亿元和350亿元,相当于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我国民间融资趋于活跃.

非正规金融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金融秩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因为这样的借贷行为不受任何监管部门的监督,并且往往具有高利率,导致闲散资金没有进入银行而是流入到了这个市场,同时侵蚀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和信贷市场.此外,非正规金融缺乏制约保障,容易出现纠纷,引发社会问题,破坏社会安定.甚至与地方黑恶势力产生联系,对社会治安造成恶劣影响.但民间借贷也有着其自身的一定优势:(1)借贷方式简单,双方大部分都只需要履行一个简单的手续,一张借条或再加上一个证明人即可,有时甚至只需要进行口头约定即可;(2)融资速度快,在双方就利率、期限等条件成交后,农户可当场或很快拿到所借资金;(3)利率弹性大.民间借贷的利率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根据情况利率可从无息到之间浮动,由双方的社会关系、借贷期限和急需程度而定.


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有其灵活与广泛的特性,它对农村金融供给起到了一定的积极补充作用,而不能简单地进行打击禁止.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民间借贷行为采用“疏”与“堵”结合的办法,扬长避短,对非法集资与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正常的金融借贷行为要积极引导.同时,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小额信贷组织,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和契约的实施优势来积极补充农村金融供给.并利用小额信贷组织的加入在农村金融市场产生“鲶鱼效应”,引入竞争,使其与农村信用社产生良性竞争,发展与建立高效、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农村弱势群体金融.(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要分工协作,提高金融供给效率

目前,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有较大的交叉,同时,贷款的交叉风险难以防范,容易出现同一抵押物重复抵押以获取几笔贷款,借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还农业银行的贷款等交叉风险.为此,有必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不同层次与各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业务范围与经营方针.

第一,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要发挥其大型商业银行的优势,把业务重点放在经营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的高层次农村经济主体,使其发挥农村经济的龙头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间接帮助农村弱势群体.

第二,农村信用社则要利用其合作制的广泛性与群众性,直接面向农村弱势群体,为广大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建立农村弱势群体的信用体系,发展弱势群体金融,大力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第三,农村弱势群体金融考虑到其需要的持续性增长,必须与政府的政策性业务拉开距离.因为弱势群体金融相对来说,利率较高,而政府政策性业务主要是农村贴息贷款,与其恰好相反,如果由相同的机构来进行运作的话,势必产生业务开展上的矛盾.而对于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中一部分生产能力不足或已经丧失了生产能力的农户群体,他们不具有农业贷款的偿还能力,小额信贷的“造血”功能对他们并不适用.对于这一部分群体,政府的扶贫与救济功能的金融体系应当发挥作用,对他们进行“输血”.

第四,开展农业保险,减少金融风险.农业生产中的风险是天然的,其主要指的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灾害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开始面临市场风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已经开始认识到了保险的重要性.但是自然风险的不可控性导致农业生产高风险化,农民天然的对土地的依赖性也使得农业生产无法退出市场,从而有较高的市场风险.这些都导致农业保险商业化运行存在巨大困难,我国现在经营农业保险的两家保险公司也都在逐渐减少农业保险的规模.目前,需要加强农业保险市场的建设.可以通过政策优待,吸引保险公司投入农业保险,同时,进行险种开发,投入更具有市场适应性的农业险种.这样,农业贷款的风险得到了有效的减少,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

(责任编辑:周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