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支农效率现状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115 浏览:68221

一、农村金融机构规模与结构

1.农村金融机构总量逐年减少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构成.这四家农村金融机构的总量由2001年的113925个到2007年机构总量为71423个,金融机构数量呈递减状态.

2.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呈下降趋势

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人口和农村乡镇的覆盖面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大量在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金融机构网点的增加使得1997年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达到最大.随着1996年确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原则,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成本的比较,在此背景下出融机构向城市集中,信贷权限也趋于集中化.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从1997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为了改变农村经济主体获得金融怎么写作困难的局面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2007年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组建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元化试点方案,截止2007年,在农村地区设立了19家村镇银行,4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虽然目前新兴的地区性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比较少,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区性金融机构将建立.这将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更高效的金融怎么写作.

二、农村金融工具的规模与结构

由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使得农村存款增长迅速,如表2所示,农村存款规模由2001年的4106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97556亿元,在2001-2007年间的存款规模平均增长率为16.2%.在农村存款的构成中,农业银行存款余额占农村市场的一半左右,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份额在2001-2007年期间有下降的趋势,这与农信社的改革有关,从2003年开始的改革使农信社撤并了在农村地区的一些机构.随着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机构扩张,其在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增长迅速,其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8.6%上升到2007年的10.6%.

我国农村贷款总量从2001年的3545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8100亿元,在这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1.2%.尽管农村存、贷款都增长迅速,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却从2001年的86.3%下降到2007年的69.8%,表明农村资金存在外流现象.

另一个使农村资金流出的金融机构是邮政储蓄,由于其不开展放贷业务,邮政储蓄在农村吸收的资金全部转存人民银行,使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出.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于2003年9月1日下发了《关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自2003年8月1日起邮储新增转存款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计息.新增存款由邮储自主运用,包括购写债券、与农信社等机构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等.2006年6月22日邮政储蓄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签订了“协议存款合作协议”,通过协议存款形式将资金输送给农业发展银行,以实现资金回流农村.

三、农村金融市场利率机制

1.利率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存款利率期限结构上不再严重偏向于定期储蓄存款,活期与定期储蓄间的利差缩小,其中5年期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差由1993年的9.5%缩小到2008年的3.24%,一年期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利差也在不断缩小,利差的缩小有利于维护存款者尤其是活期存款者利益.在贷款利率方面,法定基准利率和扶贫贴息贷款之间的利差不断缩小,两者间的利差由1993年的7.2%缩小到2008年的2.31%,而一年期的存、贷款利差扩大,为在全国开展的农信社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其增大盈利,冲销以前的历史坏账,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利率浮动幅度区间扩大且更加灵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银行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首先在农村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的重心是不断扩大利率浮动区间,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享有越来越大的自主制定利率水平的权限.2004年1月1日起,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日起,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下浮幅度均为10%,实行存款利率下浮制度.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扩大,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风险和效益状况等因素区别定价,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可持续发展下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3.利率扭曲的存在阻碍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农村市场利率的扭曲使得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艰难,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扭曲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生存艰难.据测算,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最低贷款利率在沿海地区为8.8%,农业主产区为11.5%,而贫困地区应为16%.另一方面,利率扭曲阻碍其它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人民银行给农信社的再贷款利率比其它金融机构的利率低将近一个百分点,同时加上人民银行批准的农信社比其它金融机构高得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使得其它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提供贷款时处于明显劣势.

四、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

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环境的主要特点有:

1.农村信用意识还很淡薄

农村信用意识的淡薄源于农民行为偏好与市场交易特征的不一致性:一方面,长期的自然、半自然的经济状况使农民锁定在不交易状态,使其行为偏好严重偏离市场经济所需的交易、契约和信用特征.另一方面,在财富匮乏、抵押缺失的情况下,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加强行为偏好的非交易、契约和信用特征,挤出商业信用由基于血缘和地缘的非正规信用关系维系.同时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信用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未能成功融合到现代市场经济中来,而在西方信用文化与传统信用文化冲突与整合中,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文化尚未形成.

2.法律框架基础薄弱

在立法方面,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同时在《刑法》中也对欺诈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比较滞后.同时在农村地区由于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使得金融机构对失信行为诉诸法律缺乏信心,因为金融机构通过法律程序追回的款项与其付出的代价相比使得金融机构得不偿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律在农村地区惩罚失信的功能丧失.

3.通过市场和政府约束重建农村信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从1999年人民银行通过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开展农户小额信始,我国通过创新信贷技术在农村地区开展了信用重建的活动.金融机构通过联保贷款、小组信贷等信贷技术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约束借款人的信用行为,同时小额信贷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信贷方式控制信贷风险.农户小额信贷突出了信用这个主题,有效促进了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农村基层政府通过创建信用乡镇、村和评定“信用户”、“模范信用户”活动,发挥了信用户的示范作用,增强了农民的信用观念.目前,全国共有4846万户农户被评为信用农户,46685个行政村被评为信用村,1736个乡镇被评为信用乡镇.通过金融机构信贷技术创新和政府的支持,我国农村信用环境正发生积极的变化.


五、结论

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利率机制和农村金融发展的信用环境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我国金融支农效率整体上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为提高我国金融支农效率我们可以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鼓励农村新兴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发展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通过政策调整和市场手段阻止农村资金外流,逐步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环境,通过法律、市场和政府约束重建农村信用环境.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