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处理系统”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767 浏览:156380

摘 要 :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信息获取”、“信息转移”、“信息传播”和“信息积累”等组成部分.本文以上海银行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其信息处理动态系统和功能发挥,得出结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信息集聚效应还是主要的.上海目前作为亚太区“信息腹地”的一个重要“信息中心地”,在“信息处理系统”的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

关 键 词 :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腹地;向心力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9-0010-05

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内涵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焦点(Porteous,1995 1999;Gehrig,1998;Zhao等,2002 2004 2005;金雪军、田霖,2004),这些研究大都基于Porteous(1999)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信息的汇集和交流是国际金融中心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量信息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合约的创新仅仅是金融市场中的部分产出.笔者将信息的作用视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产品,而不是上海具有经济优势地位的原因,从而以不同角度的探讨来丰富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思路.

一、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处理系统”研究框架

本文结合Porteous和众多学者关于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内涵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出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框架.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处理系统”是指在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初步规模后,国际金融中心内部和国际金融中心之间信息流动态运行的过程,包括“信息获取”、“信息转移”、“信息传播”和“信息积累”等组成部分(见图①).

(一)“信息获取”与“不对称信息”

在信息获取方面,因地域差异可能导致信息诠释方面的误解,这会引起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信息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信息获取的难度加大,这促使金融机构接近信息源以发现和解释非标准信息.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处理结构优化和吸引外国投资者与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金融机构需要进驻信息中心地,凭借“地方”信息看清市场(Thrift,1994).即便电子信息技术使得金融系统的地理性减弱,但金融系统的地理性依然存在,电子银行也并不能完全解决这类问题.

(二)“信息转移”与“信息外在性”

金融机构的集结能使区域内企业在信息量倍增中获益,这意味着金融产品本身就对现有的信息是一种很大的增值,信息溢出效应随之产生(Zhao等,2005),表现为信息外在性.因此,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产出特定的信息后,各地区间为了形成优势互补,不得不进行信息转移,但由于转移过程中地理和技术因素的差异使得交易成本各不相同,同时造成转移的效率和速度也存在不同,并且信息价值本身也是有递耗损性的,所以金融和有关怎么写作机构选址的随意性便大大减低了,这也成为现代国际金融和怎么写作中心发展的主要投入因素.

(三)“信息传播”与“国际依附性”

“国际依附性”可以测度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对外交通、通讯的便利性.一个具有较强国际依附性的城市在将信息集聚以发挥其知识性和策略性优势方向起着重要作用.“信息传播”是“国际依附性”得以充分实现的前提条件,“信息传播”的有效运行可以加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依附性”,从而使该地区能够频繁和有效地接收、运用外来信息.

(四)“信息积累”与“信息腹地”

“信息腹地”和“信息中心地”有联系也有区别,“信息腹地”的地理范围相对更广,“信息中心地”的迁移和演变往往受制于其“信息腹地”的变化,它可以在“信息腹地”的任何一个经济中心转移,但最可能落脚在息利用度和获利性最高的地点.“信息腹地”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初始期间该地区从“信息获取”开始,首先通过在地区内的“信息转移”来达到信息集聚的目的;然后,由于信息的不断传播和部分“离心力”因素的作用,“信息腹地”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展(Pred,1973).图②描述了在一定的情境中,金融信息从“信息腹地”到周边地区的转移、传播的微观过程.

二、上海银行业的金融信息处理动态系统和功能发挥

(一)上海银行业的“信息获取”

1.银行业信息源.

“信息获取”包括建立和掌握信息源、开发信息源并从中吸收利用信息,是实现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处理系统”顺利运行的基础.从国际化的角度,国际金融中心中的商业银行信息获取的信息源包括:

(1)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客户信息就是客户的基本资料,交易信息则是指银行每进行一笔业务交易之后留下的详细记录.除了银行自己积累和搜集的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外部的一些信息源对于银行业务的开展从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外源性客户与交易信息存在多种方式,如社会征信系统、评级报告、公开市场信息、零散的新闻报道等.其中社会征信系统是一个高效快捷的信息源.我国的社会征信系统正在设立过程之中,上海是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早建立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系统的地区,截至2006年底,全市个人征信覆盖率已超过90%,全市60万户企业的信用信息已经纳入信息库中,同年底,全国基础信用信息库――“金融信息数据库”也落户上海,央行的征信怎么写作中心也设立在上海,上海已经成为了全国的信用信息中心.

(2)外部信息怎么写作提供商获得的市场信息.这类信息是指银行通过付费从外部的信息怎么写作商获得的有关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各类产品的最新信息以及国内外有关经济方面的重大信息.由于上海通讯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经济金融方面的进步,许多国际通讯社、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报刊纷纷在上海设立亚洲区总部或办事处,许多全球知名的广播和电视集团也把上海作为在亚洲的业务基地(见表①).利用上海的独特地缘优势,第一财经等新媒体的出现为上海的信息获取创造了更多可选渠道,并且通过国外媒体的引入,上海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3)公共信息.公共信息是指各级政府公布的经济统计数据、上市交易的金融机构公布的财务信息等.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是指信息能否被便捷地、通过免费或合理付费方式被银行机构无障碍获取.具体而言,信息公共获取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当前广泛存在的社会信息不对称、信息资源浪费和信息寻租现象,减少信息获取的社会成本.上海市非常重视政府和机关信息披露工作,其信息透明度的不断加强为上海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作了很好的示范,也为银行业信息获取提供了良好基础.

2.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是“信息获取”能力提升的基本条件.

信息技术进步造就的廉价、及时、丰富和容易获取的信息和数据,已经侵蚀了传统信息所有者所具有的优势.金融信息可以通过发达的通信网络从各个方向获取,从而使得区域内信息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上海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近几年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信息通讯便利性在国内名列前茅,并且在国际比较当中也不逊于其他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银行的业务处理方式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支付体系是银行业务运行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支付系统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银行支付系统是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以银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包括票据支付系统、支付系统在内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其中人民银行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是核心系统,其功能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人民银行2006年建成小额批量支付系统,该系统支撑多种支付工具的应用,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金额、大批量跨行支付清算业务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公共支付平台.商业银行通过这个支付系统既保证了经营的高效运行、又保证了业务信息的及时沟通.

从商业银行内部运作来讲,目前包括系统、集成业务处理系统、数据仓库、分析管理决策系统等在内的信息处理系统,即方便了客户、增加了前台营销渠道,也方便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集中,后台运作系统更是集中化运作,国内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在上海都设有数据处理中心,从而实现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业务和风险信息的集中和处理.

(二)上海银行业的“信息转移和传播”

信息转移和传播功能的发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交流;一种是电子通信.它们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持续发展带来“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双重冲击.国际金融中心从传统上提供了一个金融交易者消息和公告形成和汇集的物理区位,但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变化,这种物理区位逐渐淡化,从而为不同类型国际金融中心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并且丰富了金融中心的“国际”内涵.上海的信息转移和传播优势如下:

(1)技术支持.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信息转移和传播变得简单易行.上海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所需数据传输和控制的关键枢纽,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关键性基础设施.目前,互换中心现有上海教科网、上海电信等近20家网员单位,带宽出口不断增加,信息流量不断上升.互联网络交换中心还可以与其他交换中心,特别是国外互联网络交换中心互联,也可以与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互联,使得国际金融中心内外用户可以有效地利用全球互联网中的相关信息资源提升自己的能级.

(2)外资银行集聚加强了信息集聚效应和信息外溢效应.许多学者从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论述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经济的潜在益处(Goldberg和Saun-ders,1981;Walter和Gray1983;Levine,1996).Levine(1996)指出,外资银行可能通过增强竞争,使用更多更现代的银行技术和科技手段来改善国内金融市场的质量和金融怎么写作的有效性,帮助促进基本的银行监管机制和法律框架的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区域集中更好地进行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同时,总部与处于不同区域分支机构的信息传播可以加强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

上海一直以来是吸引金融机构集聚的金融中心,近几年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的机构网点增速很快,另外大多数中外资银行网点在上海的数量都要比北京等城市的多.尤其是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以“一个平台”、“八方专网”为主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功能开发项目,已经为陆家嘴率先进行金融创新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和银行机构集聚的有效结合可以避免集聚过程中“离心力”因素的干扰.2006年12月22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复同意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9家外资银行分行全部在上海改制筹建法人银行.一方面说明上海在外资银行竞争策略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新一轮的开放给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新的契机.由于中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异质性.当它们的能力不相似但存在互补时,金融机构的集聚将更有利于形成高效率的复合型产品创新.


(三)上海银行业的“信息积累”

自然条件的类似使上海和香港、新加坡位于共同的信息腹地“信息中心地”,可以更加清晰地阐释它们的相对优势.上海位于北京与香港之间,可以作为“信息腹地”的中心地带连接两者的“信息转移”和“信息传播”.

1.政府政策支持有利于“信息积累”形成规模.

“信息积累”与“知识创新”相辅相成,在信息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后,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创新性集聚才能实现巨大突破.偶然因素和市场力量显然也是导致大多数成功的创新型集聚形成的因素,但是经验表明,政策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些试图在短期内迅速建成创新型集聚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已掌握了控制市场力量运行的技巧(Hsueh等,2001;Krugman,1991:Mathews和Cho,2000).比如一些科技园的建立,并非直接以金融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但它们促进了众多重要公司的建立及相互之间结成网络,对金融产业的聚集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

2.上海“信息中心地”形成的基础逐渐稳固.

上海作为“信息腹地”的中心地的地位(地理角度)是不稳定的,它受到“信息腹地”内部和外部的冲击.“信息积累”要考虑到短期金融信息和长期金融信息的区别.短期金融信息可以直接从事实中获得,过去的信息可直接对未来决策有用,而长期金融信息的创新作用很大.金融信息的长期分析和积累明显预示着现代金融组织的有效程序,科技园的创新集聚恰好为这一程序的完善和成熟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近年来,上海软件产业的投资软硬环境都在持续不断地改善,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落户上海,并且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这些都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上海市产业园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园是以业务和金融信息怎么写作为核心,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金融技术怎么写作为支持的高科技金融信息怎么写作区.产业园所在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体现了产业规模、信息、金融、总部、人才等多方面的集聚优势.

这种区域内的金融机构的空间接触使它们逐渐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而形成共同的路径、概念和标准以及共同的区域文化为基础的行为规则,培育了区域内金融机构的信用关系,从而金融机构之间表现出一种更为密切的网络交互特征.

三、基本结论与建议

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处理系统”体现了国际金融中心自我运营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我们在对此系统分析过程中明显可以感受到的一点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地位确立后都需要充分考虑到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因素.因此,“依附性”也应该包含“国内依附性”这一重要方面.“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引致国际金融中心“信息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初缘由,直到“信息积累”达到一定阶段“信息不对称”问题才得到比较好地解决,信息搜寻成本也得到降低.但“信息不对称”问题始终存在,相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离心力”也会不断加强,这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始终不能稳定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原因.“信息积累”达到一定阶段还会加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固定路径,但“信息转移”和“信息传播”的发散效应会使得这种路径变得不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因素始终贯穿于整个“信息处理系统”.

综上所述,本章得到如下结论与建议:

首先,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信息集聚效应还是主要的.也就是说,国际金融中心的“向心力”还是起主要作用.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处理系统”还面临各方面的冲击,上海应在“信息获取”、“信息转移”、“信息传播”、“信息积累”等各个环节完善和提高.金融微观主体单位如商业银行等应继续完善自身信息系统、加强客户信息的完善保存与信息利用水平,提高信息系统运作效率,加强安全维护措施,并且正确处理信息保密与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继续大力发展社会征信系统,并且结合市场相似度检测的形式促进征信与评级机构的规范化发展,保持上海政府各部门与机关单位高效的运作方式,做好公共信息传递与怎么写作工作.

其次,上海目前作为亚太区“信息腹地”的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心地”,在“信息处理系统”的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上海的“信息处理”功能得到了发达通信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上海银行机构的金融集聚为金融信息畅通流动提供了很好的主体;政府对金融信息产业的支持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信息处理系统”.所以应继续加强政府主导的作用,向新加坡学习,加强完善金融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充分发挥金融监管作用,继续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入驻,吸引高级金融人才的聚集,借助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深化金融改革,积极主动与国际接轨,推进金融与相关产业的集聚效应.

另外,对于金融信息来说,与它相关的市场研究和预测对于任何直接金融效率的改善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金融机构和经济组织保存记录、形成文件和系统预测也十分重要,各单位应大力加强自身拥有金融信息的科学综合利用.不过,纯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检验只是为国际金融中心研究提供了部分准则,决策者还是不得不依赖他们的感觉和对经济态势的看法,从而使得政策实施“与其说是科学的,不如说是

(责任编辑:姜天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