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金融调控机制完善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00 浏览:18576

摘 要 :金融调控是银行的重要职能.本文通过分析“十一五”期间金融调控机制中的一些经验,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金融调控机制完善的若干策略.

关 键 词 :金融调控机制 完善 策略

金融调控是银行的重要职能.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宏观调控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1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第四十八章的第三节当中明确指出要“完善金融调控机制”.金融调控机制是全面推动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推动金融改革以便更好的加快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支撑[1].因而这个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由于金融调控具有一种历史的延续性,因此下面笔者将对“十一五”期间金融调控机制所包含的一些政策措施及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就如何在“十二五”期间完善金融调控机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十一五”期间金融调控机制的经验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具备较高的GDP增长速度,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三过”问题: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以及货币的信贷投放过多这样一种情形.贸易顺差的持续导致积累了巨量外汇,天量的外汇储备又导致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倍数增加,加剧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偏多的程度.面对这种形势,利率、窗口指导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成为了人民银行采用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做好货币信贷调控以及流动性的管理.

2007年,宏观经济呈现出偏快往过热演变的风险,通货膨胀压力在食品涨价引发结构性通胀以及输入型通胀的联合作用下明显呈上升趋势.于是货币政策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及时的从“稳健”变为“从紧”和“适度从紧”.这种紧货币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上半年.到那时为止已经累计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多达10次,存款准备金率共计被上调6个百分点.对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上调的次数共有4次,调控的力度和频率都创下了历史之最.多种措施配合使得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被有效的遏制,CPI的同比涨幅也于2008年2月份到达最高点之后开始往下降.

2008年是国内外形势都发生急剧的变化的一年.汶川特大型大地震以及其他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春夏开始袭来.而到了9月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已经逐步加剧并转化为国际性的金融海啸.这使得我国呈现明显加大的经济增速下滑压力.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海啸,人民银行开始对党、国务院针对危机所作出的一系列应对策略和计划予以坚决的贯彻.不仅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连续多次将存款金准备率下调,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予以调减,将3年期央行票据暂停发行,把3个月期和1年期银行票据的发行频率降低,将存款贷款的基准利率连续下调.与此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投放扩大,将信贷结构优化,将稳定市场信心和确保经济增长的信号及时释放出来.

2009年下半年,伴随经济体的企稳好转,经济增长中内需释放的能量明显增强,但是通货膨胀的预期压力开始增大.在这一时期,保发展、调结构和控通胀成为了人民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的重点,于是人行继续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对流动性过剩的警惕已经开始转化为行动,人行适当加大了对冲力度,并且在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及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方面加快迈出了步伐.

从2010年1月起,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在6次提高计提高3个百分点,对3年期的央行票据进行重启性质的发行,这样就已经较大程度冻结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为了缓解负利率的严峻局面,分为两次将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共计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下级相关单位加强窗口指导,这样能够引导金融机构合理的把握信贷投放的节奏和总量.

2011年以来,尽管国际金融海啸爆发的急剧动荡已经开始被逐步消解,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由于这种动力较差,因此目前没有很强的复苏动力.不确定因素中还包括有一些国家深陷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而不得厘清.国际大宗商品幅度震荡变化,国内通胀预期开始增强,这导致外汇净流入压力较大.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多种长期问题与长期存在的矛盾的相互交织,难以调和.人民银行一直突出的强调稳定总水平,对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实施时,也依据总体稳健、结构优化、调节有度的大方向,将流动性闸门控制好,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保驾护航.进入2011年,央行已经累计6次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达3个百分点,加息一共3次,定期存贷的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一系列措施有效的调控了物价过快上涨所依托的货币基础.

总体来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始终保持较快增幅,物价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及将经济周期性波动熨平这两方面,金融宏观调控均体现出了重要作用.回顾“十一五”,如果将应对国际金融海啸特殊时期货币信贷的超常规投放这类特殊因素剔除后,货币信贷的供应能较好的迎合稳定物价总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成功的将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实现.

二、“十二五”期间完善金融调控机制的策略

对过去我国金融宏观调控进行回顾,展望未来,可以明确的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执政党执政特点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搞好金融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明显的结构矛盾、总量矛盾,加之经济社会正在转轨,这些因素都成为金融宏观调控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成分.只有依靠强大的执政党,在党、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及科学决策之下,群策群力、理顺利益各方关系、充分整合资源,才能够使调控形成合力.对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行科学设计并大力进行推进,金融危机时期果断决策并坚定实施应对危机的一篮子计划都充分反映了这个道理.其次,应该把我国社会主义国情以及国际上调控的相关经验同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相结合,不仅要充分学习成熟市场经济体对于利率等传统货币工具运用中的心得,更要与时俱进的结合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现实需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进行创新.过去的几年,我国已经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机制的改革进行了稳步推进,这也为金融宏调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国已经实施了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及其动态调整等创造性的新手段,在金融宏调的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实效性方面有了提高.接下来的时期,要对宏观审慎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运用.再次,金融宏调的实施必须贯穿着对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遵循.动力是改革,目的是发展,基础是稳定.实施金融宏调时,要始终密切关注社会的反应,注意调节改革的力度,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拿捏出政策的侧重点.进一步讲,应该对金融改革进行全面深化,力争将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要牢牢把握住金融风险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让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 在“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中,我国的实际仍是一个处于体制转轨中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和一个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更面临全球一体化衍生的诸多挑战和风险.要严格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相关部署,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的贯彻.将长期发展政策和短期调控政策紧密进行有机结合,加大宏调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增强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争取获得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增长速度以及管理通胀预期三方面的统一.

今后,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一)对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进行优化,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落实

对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目标应更加重视,对更广泛意义上的稳定应予以更多关注和研究.我国宏观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基本特征在短期内很难根本性改变,因此未来的宏观调控仍需兼顾其他目标,尤其要注意以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力度的掌控,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进入“十二五”时期,通胀预期较强、通胀压力较大仍然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要进一步做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工作,管理好通胀预期,切实控制好流动性,使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避免大的波动出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二)将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构建起来,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防范

客观准确的对宏观形势进行研判,并基于此完成审时度势的逆风向调控,是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金融稳定和宏观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国际经验之后,立足我国国情,要使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互为补充、相互协调,让监管部门同银行的信息共享、交流实现进一步的增强.要对逆周期的前瞻性拨备及动态资本缓冲进行合理安排,对杠杆率、流动性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管,并对系统的重要性市场、行业以及金融机构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差别准备金的动态调整策略可作为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对具备正向激励作用的弹性机制进行建立,能够让信贷得以平稳适度的增长.

(三)要对货币政策的使用环境及传导机制进行改善,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予以强化

按照维护金融稳定、推进宏观调控得总体精神,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为结合,对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进行选择,通过对替代性金融产品的逐步放开,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深化.要强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工作,对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进行引导,使其风险定价能力得到强化.继续支持金融机构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进行构建并完善,使其内部风险管理和内部治理得以强化,最终达到提高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当前,要尽快对有利时机进行把握,将运作有效、权责统一和功能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藉此对存款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来取代间接融资,使直接融资成为融资的主导方式,这样能够将金融宏调政策传导的时滞缩短,并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操作平台和信息引导的重要作用.

(四)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自主性,使国际收支更为平衡

要加大力度对结构性政策进行调整,全面落实和改进扩大消费的相关政策,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为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同拉动转变,实现内需和外需的平衡发展,实现经济体的外部和内部的双均衡.要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基础性的作用得以发挥,积极调节参考篮子货币,使汇率弹性增强,让合理均衡水平上的人民币汇率实现稳定.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依据“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留有余地”的方针,将对外投资渠道进行有序拓宽,还要对资本流入流出的均衡管理进行完善,使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逐步实现.要对人民币用于跨境投资和贸易稳妥的进行推动,对人民币流出和回笼的渠道进行拓展,稳步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