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背景下金融监管的法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37 浏览:10195

几年过去了,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对世界经济重大而消极的影响,至今尚不能清晰地看到尽头.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金融监管的缺失是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本文尝试以法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次贷危机中的金融监管问题,以期加深对金融监管的认识,并从中得到更多有价值的启示.

一、 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金融监管产生的内在原因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一系列理想化检测定条件下,每一个微观市场和整个经济可以达到一般均衡,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现实经济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些理想化条件很难成立,因此,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也就很难实现.“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多种情况可以导致市场失灵,但对于金融市场失灵而言,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换句话说,实施金融监管就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重点消除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 外部性与金融监管.在实际经济中,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成员带来损害,而不用对此担负必要的成本,这被称为经济活动负的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例如在公共场合吸烟会对他人的健康构成危害;但如果经济活动对社会成员带来好处,而自己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就是经济活动所谓正的外部性或外部经济,例如自己辛苦种植的花园会让邻居赏心悦目.关于外部性另一种更学术化的描述是,“当不同的人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相互关联时,则他们就相互施加了收益或成本,收益和成本的这种非意愿性转移,就是‘外部性’”.

“如果外部效应出现,市场就不一定能产生资源的帕累托有效率供给.然而,其他一些社会机构,例如法律体系或政府干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市场机制从而实现帕累托有效率的”.政府采取措施对于负的外部效应进行规制(征税、禁令等),而对正的外部效应进行提倡(补贴、精神鼓励等).

金融市场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是金融企业)不遵守规则从而对其他金融主体产生的损害;二是金融市场失灵对整个经济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前者(所产生的损害)往往是以后者(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的形式最终体现出来的.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使得负的外部性充分展现出来.首先,次贷危机对美国房地产业产生重创,大量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无家可归,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业务量剧减,甚至破产、倒闭.其次,间接持有次级按揭贷款债券或参与承销、投资的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也未能幸免,导致出现融资成本提高和信贷紧缩等问题.第三,次贷危机使美国纽约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二”, 截至2008年1月末,次贷危机对美国股市形成了三次较大的冲击波,受此影响,全球其他主要股市也呈现出强势震荡的格局.第四,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投资、消费、贸易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美国经济疲软.第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对欧盟、日本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是金融监管的缺失,而次贷危机所造成的负的外部性从反向表明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监管.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而资金融通,是指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资金的供需双方运用股票、债券、储蓄存单等金融工具调节资金盈余的活动.金融市场的主体主要包括资金供应者、资金需求者和信用相似度检测.这三类主体对信息的掌握和占有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单个的资金供应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信用相似度检测和资金的需求者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金融系统具有内在脆弱性.当金融市场受到冲击时,信用之链遭到破坏后,引发的问题会因信息不对称而进一步放大并呈现递增性,识别有效信息的难度加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例如,一家银行因为支付能力而引发挤兑潮并倒闭后,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民众恐慌,出现“羊群效应”,其他银行也会因挤兑而破产倒闭.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是金融监管的另外一个内在原因.

从这次次贷危机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其迅速蔓延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不对称及金融脆弱性使得次贷危机的传染具有加速放大效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由于次贷证券化链条涉及到众多利益主体,使得次贷危机在诸多市场间的传染具有加速放大效应.其二,由于对冲基金的杠杆操作,使次贷危机传染呈现加速放大效应.其三,由于金融机构之间信任的缺失,次贷危机在其他国家和其他市场间也呈现加速放大效应,并最终伤及到了实体经济.

二、 效率与公平:金融监管追求的价值目标

任何一项管制都有其追求的目标,金融监管也不例外.金融监管的直接目标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弥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而价值目标或根本目标则是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维护金融市场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即保证金融市场公平正义的实现.

1. 效率与金融监管.经济学中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效率是指帕累托效率和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一般地,如果一点不能再使一方的效用增加,除非它使另一方的效用减少,则该点的状态便是帕累托最优,此状态下的效率最高.

帕累托效率要求的条件比较苛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即只有那些至少有一方的境况变好而同时没有使其他人的利益受损的调整才能被接受.而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突破了这一局限,重点关注社会整体效用是否达到最大值.“按照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如果那些从社会资源再配置中获利的人足够补偿那些受损的人,那么资源配置的这种调整就是有效率的,尽管可能并没有产生实际的补偿”.“当一位经济学家在谈论自由贸易、竞争、污染控制或某些其他政策或关于世界状况是有效率的时,他十有说的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

金融监管的效率追求,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金融监管的目的是消除金融市场自发调节所产生的缺陷,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二是金融监管本身需要符合效率标准,即监管的收益要大于监管的成本,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增加社会财富.如果金融监管不能使金融市场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或者维持金融监管体制本身的成本超过所获收益,那么金融监管都是失败的或无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