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脆弱性贫困的金融治理评述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124 浏览:47555

作者简介:张姝然(1991-),女,理学硕士,渭南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及金融学研究.

摘 要 :以返贫为主要形式的脆弱性贫困的治理已成为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课题,国内外学者从影响金融减贫效率的各影响因子出发展开了大量金融反贫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从而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减贫提供了理论支撑及实践依据.

关 键 词 :脆弱性贫困;金融治理;西部民族地区

我国自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来,扶贫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西部农村的贫困人口也已经逐步减少.然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区域在扶贫的同时出现的作为脆弱性贫困最直观表现形式的返贫现象亦十分严重,颇引人关注.

一、 脆弱性贫困的中国式剖析及治理架构解读

世界银行首次将脆弱性纳入贫困的范畴,并将其定义为两个方面,即受到的各种冲击及抵御冲击和从冲击中恢复的能力.此后,脆弱性贫困这一概念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时至今日关于脆弱性贫困的具体定义尚未达成一致,即便如此,大多数学者都认同脆弱性贫困具有前瞻性,事先无法观测(Al-wang,Siegel and Jensen,2001).

与此同时,国外对于脆弱性贫困的研究及治理之道的探讨较为丰富.Dercon(2001)围绕农户所面临的资产风险、收入风险以及福利风险三大类外部冲击构建了一个脆弱性评估分析框架,提出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善、正规制度缺失时非正规制度安排的重构是政策干预实现减贫作用的着力点.国外一些学者尝试从宏微观金融支持与贫困治理的角度构建了贫困脆弱性的缓解、架构,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Honohan(2010)指出经济增长对于减少贫困的决定作用,强调要达到削减贫困的目的,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环境才能够实现.Park和Ren(2011)比较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微型怎么写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微型怎么写作效率.实践证明非政府组织提供的金融在目标实现、可持续性、影响上呈现正相关.

国内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郭劲光(2011)尝试性地拓展了脆弱性贫困的涵义并开展定量测度,以样本县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评价,设想了脆弱性扶贫干预的总体架构.伍燕(2012)以四川省4个重点贫困县为调查样本,探讨贫困地区民生脆弱性问题.建议政府和金融机构通力合作,运用多种扶贫手段帮助农户增收,从而缓解贫困地区的民生性脆弱.邹薇,方迎风(2013)采用了CHNS1数据就健康冲击、“能力”投资与脆弱性贫困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贫困人群一旦遇到负的健康冲击,更易陷入脆弱性贫困陷阱.杨文(2012)同样采用了CHNS的数据,实证结果表明以礼金支出额为代表的社会资本能有效降低中国农村家庭的脆弱性.熊娜,陈池波(2013)也以CHNS中的辽宁、贵州等9个省份的数据为支撑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扶贫资金与农村金融协同作用辅之以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脆弱性贫困.可以看出,探析脆弱性贫困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在实证研究框架下剖析脆弱性贫困的治理之策将是未来学界研究脆弱性贫困的重点与难点.

二、 西部民族地区脆弱性贫困的金融治理理论阐释

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主流观点认为地区经济增长对减贫发挥着核心作用,而作为重要减贫、扶贫工具的金融机构政策与金融扶贫项目溢出的“涓滴效应”则可以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体,发散减贫效益(Rallion,2001,Sharp,Kay,2003;汪三贵等,2008).在主流观点导向作用下,一些学者结合到我国民族地区的扶贫实践活动,深入地探究了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减贫、脆弱性贫困的金融治理等经济热点问题.

木晓琳(2013)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办法对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绩效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发融支持尽管对迪庆藏区扶贫有一定的涓滴效应,但当前扶贫效率低下及涉农资金的匮乏仍是制约这一地区脱贫的瓶颈障碍,不限于此,一些学者进一步探析了金融扶贫效率的背后作用因子.如王晓东(2013)对新疆喀什、克孜勒苏克尔克孜自治州、和田等民族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开发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这一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同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与高额的金融怎么写作成本制约了金融扶贫效益,在辨清各因素作用原理条件下,针对性提出了实现倾斜性信贷扶贫政策与产业化金融扶贫政策对接的建议.金融扶贫政策本身作为影响金融扶贫效率的重要因子其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巫志斌(2013)研究了广西29个被列入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自治县的金融扶贫政策效益,结果表明这一地区信贷规模小且投向严重失衡、金融扶持政策严重缺位,依据金融扶贫传导路径原理,建议以差异化的金融激励思路来实现该地区的金融扶贫效应最大化目标.

除了关注传统意义上的扶贫问题之外,一些学者还具有前瞻地捕捉到了当前民族地区贫困的核心问题――以返贫为重要形式的脆弱性贫困.李伯华(2013)对湖南湘西自治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脆弱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这一地区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因子是落后的经济状况、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应对之策则是针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类型特点,主张金融与发展式、参与式扶贫项目相结合,以激发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及人文素养,从而增强农户抵御脆弱性风险的能力及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潘泽江(2012)对湘粤桂边瑶区农户的脆弱性贫困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特困”特征凸显且内部差异较大,传统以经济性缓贫为突出特征的开发式反贫困制度安排其边际效应递减态势显著,建议以增强农户生计资产、消减生计风险等方式实现脆弱性贫困的综合治理,继而提升脆弱性贫困的治理绩效.

总之,将脆弱性纳入减贫战略框架,有助于降低未来仍然持续贫困或返贫的可能性、维持减贫成果的稳定性与长效性,有望引领中国减贫事业迈入新的台阶.要有效抑制西部民族地区的脆弱性贫困,亟需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中重视、贫困脆弱性问题,迫需以科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更多地关注民族地区的脆弱性农户生存、生活状况,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工程也应由“经济帮扶”为重转向“脆弱性预防、治理”为主.同时更需在时间维度上采取长期治理方案,而促进脆弱性贫困群体的经营活动,系统提升脆弱性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资本.(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