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问题探析

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246 浏览:23800

【摘 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日趋明显.本文根据金融脱媒在我国的现实表现,分析了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 键 词 】金融脱媒;金融体系;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政策的导向、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也显现出来,并有不断壮大的趋势.金融脱媒的发展,暴露出了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些弊端,如商业银行业务单一、综合风险防范能力弱,金融市场不够活跃、效率低等,与此同时,也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金融脱媒在我国的现实表现

(一)银行业务格局变化

由于在金融脱媒下,大量资金流出银行机构,而在其体外循环,造成银行的业务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具体体现在银行传统业务的规模和结构两方面.

1.银行传统存贷业务萎缩

吸储放贷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但是随着脱媒的到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从数量上呈现缩减趋势.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脱媒,都会出现存贷款总量增幅下降的情况,只是下降的幅度会依不同国情和经济背景而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银行的存贷差会趋于扩大化,相应地,存贷比将会不断下降.这种表现源于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增幅同时下降的过程中,贷款增幅多低于存款增幅的原因;在同期中,贷款总量往往少于存款总量.可以说,脱媒的出现,引发银行资金来源上的缩减的同时,也在银行资金运用方面造成制约,使其产生融资压力、盈余下降.总体上来看,资金向银行体外偏移的过程,造成了企业和个人在银行机构中的存贷资金占其可支配资金比例的下降.

2.银行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

金融脱媒带给商业银行的不仅是存贷款数量上的变化,还对其存贷款的资金结构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为:存款短期化和贷款长期化.由于脱媒程度的加深与资本市场的繁荣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脱媒背景下,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快速发展,必然影响到具有相同受众业务的银行机构.市场中更低的投资成本,或者更为丰厚的收获,使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的选择其他投资方式,而非银行.为了更少的损失利息,降低再投资成本,人们逐渐选择减少年数较多的定期存款,而转向活期储蓄存款和更多的个人理财投资.而企业在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金融创新产品的带动下,也会将其资金分散投资于金融市场上,这就造成了银行中部分长期沉淀的资金被分流到资本市场,而使其长期资金来源减少.银行在金融脱媒深化之下,出现负债短期化、资产长期化的趋势.这种资金结构的不匹配,将会给银行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二)直接融资规模扩张

从银行外部,金融脱媒的另一方来看,资本市场中出现的种种迹象也是脱媒作用的现实表现,最为直观的表征就是直接融资的壮大.从股票市场的开创,债券和基金市场的兴起,便为资金流入直接融资渠道架设好长远发展的桥梁,为金融脱媒不断演进提供了现实条件.正因如此,企业融资渠道趋于多元化,居民投资理念不断深化,市场融资工具层出不穷,这些都促进了直接融资在金融脱媒的催化下的加速发展.在各国中,金融脱媒程度较高,则其直接融资体系较为发达,规模较大;金融脱媒程度较低,则其直接融资途径和工具都会相对较少,规模较小.

二、金融脱媒的成因分析

我国金融脱媒的产生有其政策因素、技术因素,以及企业和居民选择的多样性原因.但由于各国的背景不同,我国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

我国的金融体制1978年以前属于大一统的单一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银行承担着各种职能.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促使银行体系的形成和职能不断加强,促进了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完善我国金融体制,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区商业银行以及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银行金融机构也纷纷建立,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增加,降低了银行利润.但是,金融脱媒在我国当前尚属于合理现象,促使银行有内在动力和自我约束机制来提高经营的效率,较多的考虑资金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问题,所以受到政府及一些经济学家的支持.

目前,在政府支持下的脱媒表现在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上.为克服我国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比例过大而产生的诸多弊端,央行出台的短期融资券,其发行完全是市场化操作,不需要任何人审批,它的备案发行方式,发行规模的余额管理,期限的上限管理以及利率的市场化等种种优势与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出现下滑局面形成鲜明对比.自2005年5月接国泰君安证券之后,华能国际、中铝等五家公司首次发行短期融资券109亿元.而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宣布将要发行融资券,有些企业融资规模还很大,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迅猛.

(二)金融技术发展带来的脱媒

金融相似度检测存在的优势主要在于能为客户提供便利和收益,并能解决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是金融技术的发展使银行这方面的优势减弱,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正在分享银行的利润,使银行业形成脱媒.

此外,电子支付系统的普及,信用卡、数量的增加减少了商业银行存款的供给,导致“借短贷长”的银行传统业务下降.一些大型的公司利用自己的技术,直接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更是节省了一大笔交易成本,这些都导致了金融脱媒.

(三)企业借款来源以及资金运用的多样化

企业以前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的信贷计划,贷款多少很难调整.随着金融体系逐渐发展完善,银行的优质客户(一般是大型企业)在资金筹集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趋势下,逐渐脱离银行,到成本更低、收益更高、效率更高的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资本市场上国债、国家投资债、投资公司债、金融机构内债券、企业债、股票、大额存单等金融资产不断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储蓄分流. 在企业资金的运用上,企业以往较多的是存入银行,但是随着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以及企业的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加,银行对企业存款的吸引力减少,企业资金于是开始转入金融市场以规避利率或汇率风险.

另外,企业由于利润的增长用于再投资的自有资金相应增加也是我国脱媒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从2002年四季度至今,中国经济一直在高位运行,与此同时企业的利润也在大幅度增长,企业所投资项目中自有资金占比也不断增加.这种可喜的变化自然也会造成银行在资金运用上的出路变化.

(四)居民理财观念的变化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把储蓄作为闲置资金的唯一出路,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使其增值.如今,人们除了运用银行的怎么写作外,自己已参与到资金的运用上来.尤其是电子金融的到来,这一怎么写作方式的特点使市场上的金融产品信息(包括、品质、供求等)将更加充分,从而消费者的主动性和消费的自助性将会增强,他们对金融相似度检测的依赖将会大大减弱.如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市场信息,也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易和查询,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资金投入写卖股票、债券或购写基金信托产品上.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其金融投资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也使得直接融资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脱媒之势趋于明显.

三、金融脱媒下我国金融体系完善之建议

(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1.加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

我国金融体系正经历着银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变化趋势.而金融脱媒现象正是这一趋势的必然产物.金融脱媒的出现使我国商业银行固有的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但同时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也面临许多发展的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不失时机的把握住机遇,及时进行战略调整,以求得更大的发展.为更好地完成商业银行战略调整,我国应主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变革.通过股份制改造和资产的证券化,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和责权利清晰平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是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寻求新的盈利点,扩大非利息收入.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功能的核心地位虽然尚未发生本质的变化,但银行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适时做出功能调整.充分开发银行流通管理和价值管理的功能,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在完善结算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相似度检测支付、写作技巧、托管、承兑等表外业务,寻求新的利润点.


三是建立风险流动和释放机制.在完善传统业务风险过滤机制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资产证券化,以形成风险的流动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开展优质信贷资产的证券化,除了能保证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外,最重要的在于使未来不确定性得到充分流动,从而寻求一条市场化的风险释放机制,以实现风险的转移.

四是加强与非金融机构业务的交叉渗透,推动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面对金融脱媒,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通过组织创新,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并购,以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向投资银行等方面扩展,趋向于混业经营.通过组织创新,扩大业务范围,增强金融功能,有效摆脱由脱媒引致的困境.我国商业银行同样也应主动应对脱媒,积极推动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强化银行的综合怎么写作功能.

2.鼓励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的金融机构能充分有效地满足各类经济部门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金融怎么写作需求,实融机构之间的充分竞争,同时能够迫使金融机构提高效率,改善怎么写作.金融机构多元化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优化资源效率,对国民经济形成有力支撑.

为便利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金融机构的市场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宏观环境.具体而言,应包括:

(1)建立金融机构的退出制度

金融机构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难免产生优胜劣汰.同时,金融是一个特别的行业,机构的退出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退出制度很不完善,往往只进不退,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法律规范,政府在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时也面临着较大的道德风险.因此,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对各类机构、各类资本的放开,建立规范的金融机构退出制度就显得很迫切.

(2)审慎金融监管,逐步放开管制

审慎性监管的实质就是在实施审慎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客观真实的反映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价值,资产风险与资产收益,经营收入与支出,财务盈亏与资产净值,进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作出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以便及时加以预警和控制,防止金融风险的聚集和蔓延.审慎性监管与管制不同,它对金融机构的要求是一种规范性的品质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竞争为目的,金融机构具有充分的业务自决权.我国应该尽快使金融监管政策非行政化,取消行政命令式的监管方法,逐步给予金融机构自由定价权和业务创新自由权.

(二)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步伐

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转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金融体制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己经逐渐建立了一个由货币市场、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但随着我国加入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金融体系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一是金融市场规模较小,交易不活跃,市场流动性不强,效率低;二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严重;三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失调.在我国传统金融体系框架下,金融体系并不能有效的整合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银行体系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此,建设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股票市场信息透明度

中国资本市场自创建之后就一直处于功能缺失的状态.正是这种功能缺失才导致了中国股票市场无法起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应有的作用.功能缺失状态的纠正将成为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的第一要务.从理论上说,改变了股票市场信息反映和资源、风险配置的因素,我国的股票市场将会实现有效反映上市公司信息,有效实现上市公司资产优质、有效扭转投机为投资的市场理念;股票市场也将会实现资源和风险的合理配置,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原则.将静态的风险动态化解,将聚集的风险分散化解将成为我国股票市场配置资源风险的表现形式. 2.平衡债券市场发行主体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缺陷之一就是债券发行主体单一,国债、金融债与企业债发行规模不平衡,非金融企业层面的融资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获得融资的渠道并不畅通.

除此之外,还存在企业债券发行品种单一、有关企业债券的法律法规陈旧落后、企业债券的流动性不足、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可信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在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的债券市场,需要从根本上变革债券市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市场结构多元化、债券品种多样化为特征的有效债券市场形态.

3.协调发展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协调发展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要求和目标之一.尤其是金融脱媒以来,资金从货币市场的大量外流,暴露出了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缺陷.市场流动性不足,参与主体限制较多,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和品种有限等多种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货币市场的发展,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均衡发展的桎梏.具体来说,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丰富货币市场工具

鼓励资产优质、信誉良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众多信托、财务公司发行短期商业票据,并且在证券公司与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上,将证券交易所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现货与回购,并对回购协议予以进一步规范,并对此种交易方式强化制度约束,控制风险,以增强货币市场的宽度,吸引更多的货币市场参与者和资金的介入.

(2)增加进入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上,参与者并非仅仅是为了资产流动性管理之需,而是越来越倾向于获取货币市场的收益.我国也应当适当放松管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允许更多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发行与使用各种货币工具,允许更多的公众个人与机构进入货币市场,通过对货币交易工具的投资,满足各自需求.

(3)大力进行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创新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货币市场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货币市场的金融产品创新,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展己经验证了货币市场金融创新的意义.但是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仍然仅仅处在向成熟市场迈进的初始阶段.基于历史上制度、法律法规的限制和参与主体等的特殊原因,货币市场的产品创新仍然处在开始阶段.大力进行货币市场的产品创新,将成为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金融脱媒在推动金融开放、自由化的同时,金融危机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溢出效应也被放大.作为金融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尤其应当注意.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经济系统的重要前提条件.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状况都存在诸多不利于我国金融稳定的因素,这对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地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我们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作出努力:

1.推动政府监管模式由机构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

金融监管模式,一般是指金融监管体制的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的综合,其核心内容是金融监管机构的组织安排和运作.但由于混业经营的发展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的内在联系,单纯依照机构监管或是功能监管来设计金融监管体制都存在不足之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实践应维持分业监管格局不变,通过新设机构或牵头监管的方式,增强不同监管机构的协调性,解决传统分业监管存在的监管漏洞;成立综合性的监管机构,由分业监管模式转变为完全统一或部分统一的监管模式,以适应混业经营的监管需求,并避免单纯功能监管在整体监管方面的缺陷.

2.大力推动金融监管的市场化进程

在我国金融监管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无论是政府监管制度的变迁,还是市场力量的培养,都存在大量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加以解决.金融监管的市场化取向改革需要处理好与经济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开放的外在逻辑关系.只有市场力量有了较好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审慎监管对控制性监管的替代,所以,既要给市场发展适度的空间,又要避免对薄弱市场力量的过分依赖,两者之间应互相促进,以实现政府监管制度的优化和市场约束力量的强化,逐渐形成市场力量为主导的监管格局,以提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