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逻辑基础上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变革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830 浏览:47399

摘 要 :以消费为导向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经济对金融的依赖,随着金融相关率的提高,金融工具及其价值变动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反应性为特征的会计为了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自然会做出变革,一个运行了30余年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共同合作的阶段性成果——“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和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已经发布,其主旨是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寻求逻辑支持,以迎合金融资产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断提高的需要.以“资产负债观”代替“收入费用观”作为概念框架的基础,以“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作为有用财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将使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关 键 词 :金融逻辑;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3)06-0121-09

一、引言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经过6年合作,在改进各自现有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CF)的基础上,于2010年9月分别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8号(Statement 0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8,AC)”和“2010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0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为名发布其联合项目“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一阶段的成果——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和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简称联合概念框架),明确了“决策有用性”是财务报告的唯一目标,用“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联合概念框架宣告了主导30余年②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终结,一个新的会计时代正在到来,一些习惯了的概念和逻辑将被彻底颠覆.为什么要对运行了30余年的概念框架进行改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会计的本源性问题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尽管这个命题已被无数的中外会计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怎么写作于资本市场的会计准则,一定会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无处不在的金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经济也在为之发生改变.本文将从会计的学科定位、经济的增长方式、金融的本质、金融的逻辑来探讨金融与会计的对立和统一,并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主要变化进行剖析,以期从金融逻辑这个视角来认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变化的核心——从“历史成本”走向“公允价值”.

二、以目标为导向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及会计的本质

将企业经济业务转化为会计信息,需要遵循会计原则.会计原则依据什么来制定体现了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问题.会计经历了以“检测设”为逻辑起点到以“目标”为逻辑起点制定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转变过程.检测设是若干理论的原始命题,是进行演绎推理或科学论证的前提条件(裘宗舜,2009).会计检测设是会计针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事先设定的前提,也是会计思想形成的基础,用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会计体系.“会计的整个结构是建立在一系列一般检测设的基础上的”.在此检测设指导下,以佩顿(Paton)和利特尔顿(Littleton)为代表的美国会计学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在他们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所倡导的历史成本、实现原则、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为美国随后30年的会计发展奠定了一个思维框架.③随着经济的变化和“会计丑闻”的不断发生,1966年AICPA理事会改变初衷,不期望从检测设出发去构建指导GAAP的理论,而设想从“目标”出发去研究一套会计的概念框架(葛家澍,2011).

1973年成立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都以目标为出发点,采用“收人费用观”来构建会计的理论体系.FASB用了近5年的时间于1978年11月发表了第一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在随后的22年间先后发布了6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IASC(2001年后改为IASB)也用了近16年的时间于1989年发布其概念框架.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改组成功,FASB于2002年与IASB展开合作,希望制定一套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都适用的高质量的统一会计准则,以满足跨国企业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收购兼并活动和金融市场的需要.两个委员会从目标出发,采用“资产负债观”,在改进各自现有概念框架(cF)的基础上,于2008年5月联合发布了《改进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并于2010年9月正式定稿为第1章《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第3章《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由目标和一系列概念组成的概念框架是会计的理论基础,用以指导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具体准则与概念框架之间、具体准则与具体准则之间形成一个首尾相贯的逻辑体系,使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到规范和统一.

“联合概念框架”明确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采用的是单一目标.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是双重目标(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不管是单一目标还是双重目标,都可以看出会计是为了人们想要达成的会计目标而产生的,是一个人造系统.首先,“会计的目标含有更多的主观成分,是人们或社会期望会计能够完成或者实现的使命.其次,这个系统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换言之,无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对财务报告目标如何采用科学的论证与论述,我们都可以预见一个基本观点和趋势:会计应当成为资本市场信息提供的主体”(葛家澍、刘峰,2012).

当然,要认清会计及会计的本质,还需要从会计的学科定位来寻找答案.学科(Disciplin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词根Discers,含有“知识的分类”的意思.高等教育一直遵循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对知识的二分法,将所有学科分为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社会科学则以理想中的目标作为研究的方向,进而寻找实现或达到目标的路径与方式(相子国,2008).会计正是这样一门以目标为导向,按其内在逻辑建立起来的一套程序和方法. 三、经济增长方式与金融相关率

投资、出口和消费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1978年以来,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对我国GDP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7.15%和37.91%,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5.16和4.13个百分点.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模型中,最终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超过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罗光成、周燕春,2012).在投资和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消费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2011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4.2%,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货物和怎么写作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是-5.8%,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而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6%,比上年增长17.4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比投资贡献率仅低2.6个百分点”.

拉动消费需要居民的购写力,将未来的钱拿到今天来花是信贷金融产生的基础,如果使用得当,将会平衡人一生的收入增长与消费需求的矛盾.美国深谙其道,“一个居民消费占GDP总额70%~2上的国家,无忧无虑地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最大化利用借贷而更多地消费更是最大的爱国”(李薇等,2009).于是各种房屋信贷、汽车信贷、教育信贷、信用卡信贷等金融产品应有尽有.美国信用产品总价值从1952年的452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51.79万亿美元,是2007年GDP的3.75倍(汪建熙、王鲁兵,2009).

人类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断的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勇于冒险,创新也可能意味着巨额资金毫无结果的投入.资金作为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要素,不同来源的资金会受到不同的约束.资金主要来自储户存款的传统商业银行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和资金的安全,难以满足这部分在银行看来风险极高的资金需求.

一种代表股权文化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Invement,简称VC)和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Equi,简称PE),愿意为那些即便只有一个好点子的项目或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在VC、PE出现较早的美国已成功孵化和培育了像谷歌(google)、雅虎(yahoo)、脸谱(facebook)等世界级公司.风险投资在科技领先的以色列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08年以色列的人均风险资本投资是美国的2.5倍,欧洲国家的30余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50倍(丹·塞诺、索尔·辛格,2010).

另一方面,持续的创新动力需要一个制度安排,需要一个能对创新及创新企业进行定价的证券市场,将创新性企业未来的收入贴现到今天,使其有足够的财富吸引力让更多的人和企业进行创业和创新.一个国家拥有的创新型(科技型)上市公司数量越多,说明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越强,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上市公司及所代表的财富背后是流动的金融资本和技术创新.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股权投资也非常活跃,企业通过收购和兼并活动可以绕过一些壁垒,快速进入需要进入的行业和市场.图1是近五年来全球收购兼并交易额.

图1显示全球收购兼并金额在2007年达到最高值4.64万亿美元以后,2008-2011年也分别达到3.26、2.28、2.70和2.78万亿美元.

以“金融创新”为由,证券化在20世纪80年代大行其道,扩展到了像信用卡应收款和车贷这样的其他资产类型.到2006年末,住宅和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总余额已经从2002年的4.2万亿美元上升到了6.6万亿美元.银行的借款规模也超越了以前任何时候,单是三方回购市场在巅峰时期就达到了近2.75万亿美元规模(亨利·保尔森,2010).

还有更多的衍生金融产品在场外进行交易.“2011年,场外交易的总额为648万亿美元,仅略小于危机爆发前673万亿美元的峰值.这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克里斯蒂娜·拉加德,2012).

显然,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加深,金融相关率也越来越高.金融相关率是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ith)提出的,用于分析金融结构、衡量金融深化程度的一个指标.可以用某一国某一日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来计算.金融资产分广义金融资产和狭义金融资产,根据不同金融资产计算出的金融相关率是不同的.本文中的金融相关率等于狭义金融资产/GDP,图2是中国和美国1996-2009年的金融相关率(狭义).

图2表明不论是金融高度发达的美国,还是处于发展中的中国,金融相关率(狭义)都数倍于两国的GDP,美国要高于中国,但中国在2007年也超过了3倍.

金融对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金融在高效配置社会资金方面的优势无可替代.

传统金融产品、(货币基金、信贷、股票、债券)对实体经济起润滑作用,并与物质生产领域紧密相连.如果没有金融借贷资本的流动,实体经济就会紧缩和崩溃.但衍生金融产品的过度交易在放大了整个社会财富总量的同时,也逐渐积累了巨大的风险,这次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证券市场迫切需要一个能够随时揭示金融工具价值和风险的会计系统.

四、金融的逻辑与会计的对立和统一

金融的本质实质上是一种交换,通过合约来实现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交换.“到今天,按照我的定义,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陈志武,2009).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的效用可通过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交换为客户带来资金的多少或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来衡量.

这里的金融是一个综合金融的概念,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除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以外的所有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财务公司等,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并将所筹资金运用于长期性投资的金融机构.他们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从事存贷款业务、同业资金拆借、货币汇兑、票据结算、证券交易、共同基金等并承担社会信用责任和金融风险.这些业务与实物交易相隔离,金融资金运动的方式是一种纯资金的流转,从货币—信用(存款单、各种有价证券、信用卡、票据)一货币相互转换的循环运动(魏红钨,2009). “多年以来,银行、投资银行、储蓄机构和保险公司等诸多种类的活跃于市场中的金融企业开始彼此渗透,涉足对方的领域.它们设计和出售的产品变得无以复加的复杂,而且大型金融机构之间也形成了盘根错节的联系,被复杂的信用安排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亨利·保尔森,2010).大型投资银行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带来的结构性产品,如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互换(cDS)等金融衍生品将风险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到2008年早期,次贷损失估计已经达到了2500亿美元”(亨利·保尔森,2010).

此外,大量实体经济也参与金融资产的交易,对金融资产“如实”计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计量问题受到关注的一个外部因素是公司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的增加,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不能充分反映这类资产的风险属性,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和概率性披露(probabilistic disclosure)被重新评价.

对信贷风险、衍生品交易等的管理和监督需要一个“如实反映”其价值变动的计量方法.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华盛顿召开的2008年七国集团部长级会议上曾表示,他是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要求资产和负债以它们当前市场为准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而不是沿用历史价值.同时他还认为欧洲银行发现问题的速度慢于美国的银行,部分是因为它们之间在会计准则上的差异.”

传统财务会计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只对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记录和报告,对一项资产的计价是根据获得这项资产的成本,这与面向未来的金融是不一致的.按金融的逻辑,一项资产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其交换能够给你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多少,而不关注你以前投入的是多少.“在华尔街,任何一笔交易,任何一个项目,它的价值永远不是你花了多少钱,投入了多少成本,而是它未来的流”(李薇等,2009).

此外,金融是宏观的,会计是微观的,似乎找不到交集的地方.但会计为证券市场提供的财务信息,证券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作出反应.Ball和Brown(1968)对美国资本市场上会计盈余和市场表现作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每股收益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周丽聪、青爽,2012).该反应会直接对会计的原则、内容产生影响,从而促进财务会计的变革.

按历史成本(主要按投入多少)来计量的会计即面向过去的会计与面向未来的金融是对立的,但随着公允价值的运用,一个按实时价值和对未来流进行估计的会计将与金融的逻辑得到统一.

经济与会计准则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一个更相关和适合的会计准则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市场运行过程中与之出现的各种摩擦反过来又促使准则的反思和完善.为了防止在危机中出现“救火式”的准则,需要构建一个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并作为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使具体的准则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代鹏、范晓曦,2010).联合概念框架所作的努力正是这一需求使然.

五、联合概念框架的主要变革

联合概念框架相对于FASB和IASB各自原有的概念框架,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单一目标”取代“双重目标”

IASB原有的财务报告目标是双重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融合.联合概念框架采纳了FASB的单一目标,明确“决策有用观”是财务报告的唯一目标.因为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如公司管理层主要考虑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否完成了公司的经营目标,在做控制决策时会更加关注公司业绩和委托方的评价;投资者更关注投资的安全性、风险溢价水平和投资回报等信息,因此,在做投资决策时对未来流的关注可能要多于其他信息.财务会计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的信息会作出不同的决策,财务信息不可能同时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John Chris-tensen,2010).单一目标相对于双重或多重目标而言,目标更明确,提供的信息也将更有针对性,能产生信息聚合效应,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者的特定信息需求,也更易于搭建一个首尾相贯的逻辑体系.因此,联合概念框架将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界定为现在的或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这样界定的目的可以更好地契合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使财务报告的目标与使用者的需求联系更加紧密.

(二)“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

相比较而言,已发生交易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客观的;未发生交易的信息是不确定的,不可靠的.

“可靠性”需要判断,带有主观色彩.联合概念框架以“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主要是顺应了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特点,原原本本反映企业现时的资产、负债价值,而不必强调交易是否已经发生,只要信息是完整的、中立的、无重要差错即可.当然如实的“实”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即“实际”和“真实”,只有“真实”的“实际”才称得上“如实反映”.“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的目的是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寻找合理的解释,或者说是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扫除一切观念上的障碍,为监管当局提供实时的信息进行风险甄别;方便使用者可靠地预测一个主体未来净流人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以及该主体产生未来净流入的能力,更好地达到决策有用的目标(葛家澍、陈朝琳,2011).


(三)以“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

“资产负债观”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确认收益的方法,注重交易和事项对资产负债的最终影响,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包括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如持有资产的变化).将“资产负债观”作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概念基础,也是顺应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其针对会计准则改革的报告中呼吁,F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以资产负债观全面取代收入费用观,指出资产负债观为经济实质提供了最有力的概念描述,是准则制定过程中最合适的基础(SEC,2003).不久,FASB在对SEC的答复中,明确表示在其准则制定项目上坚持资产负债观(盖地、杨华,2008). “收入费用观”是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下确认收益的方法,强调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只包括已实现收益.收入是一个虚构的概念,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完全是为了配合会计的复式记账和平衡要求而设计的,与之相匹配的费用也是人为的结果.在这种方法下,企业利润似乎就是一个纯粹的数字游戏.所有的收入都是从资产这个大缸中舀出来,舀多舀少全凭管理层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如对存货计价方法是采用“先进先出”还是“后进先出”、折旧是采用“直线法”还是“加速折旧法”等等,所以该方法受到很多诟病也是隋理之中.

“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计价先予损益计价,当资产价值增加的时候尽管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标准,但是必须确认损益,即主张根据交易的实质采用全面收益的观点计量损益.而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原则对于非交易因素导致的资产增值无能为力,因此在计量属性上必然是允许公允价值属性的采用.而“收入费用观”秉承历史成本原则按照收入与费用配比计量损益(谢志华、曾心,2008).

从表面上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是两种不同的确认收益的方法,但其实质是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制定的概念基础,采用“资产负债观”是为“公允价值”的全面引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以“估计、判断和模型”取代“确切的描绘”

联合概念框架明确指出:在很大程度上,财务报告是以估计、判断和模型,而不是按确切的描绘为基础.毫无疑问,该解释是对“如实反映”和按公允价值进行评估的第三类资产(指不存在足够流通性的公开市场中,无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报价的资产)的最好诠释,主要是为解决像《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及大量无公开交易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的初始账面金额,应该减去未来信用损失后的预期流量的现值为基础进行确认.信用损失和衍生金融工具需要根据复杂的信用损失模型和定价模型进行测算,如果模型所需要的参数及检测设不能从市场得到,需要公司“合理的主观判断”,以及企业在计量时可获取的最佳信息(李薇等,2009).

此外,联合概念框架取消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更加倚重法律形式,为后续会计准则的出台如“来自顾客合同的收入”等奠定基础.

可见,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变革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公允价值”,包括“决策有用”的目标、“如实反映”的质量特征等都是为了一个能及时、充分揭示金融工具风险的公允价值的顺利运用而建立的概念基础.

六、结论及建议

联合概念框架的发布,进一步印证了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的主观性和反应性的特点,必然促使会计要怎么写作于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30多年前制定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是基于当时的已有实务和价值判断.在消费需求带动的技术创新经济增长方式下,金融在个人消费领域、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尤其是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本身也加快了创新的步伐,各种金融工具又将大型金融机构联系在一起,实体经济也广泛参与各种基础金融产品和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金融资产总量急剧增长.

在金融相关率数倍于GDP的今天,无论是出于监管机构对风险管控的压力还是投资者的决策需要,财务会计做出历史性的变革是势在必然,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必然会采用能够揭示更多风险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英文为Fair Value,意指会计计量必须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平、允当的,并且同时兼具可靠、相关的信息质量特征”(项文彪,2006).“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财务会计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标志着会计从‘成本计量’走向‘价值计量’”(张春华,2009).

虽然两大准则机构制定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是基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现实,但是对于广大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而言,只要经济在发展,金融就会发挥高效配置社会资金的作用,金融资产的占比就会不断增加.对于经济已高速发展了近30年的中国,各种金融体系已基本建成,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公允价值的运用经过“提倡一回避一再提倡”的曲折过程(项文彪,2006)将更加成熟.但是,公允价值毕竟不是真实的价值,只能近似反映真实的价值,这就需要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联合概念框架”的制定基础是“资产负债观”,强调公允价值计量,但同时也指出资产计价应按照资产的用途,并未完全抛弃历史成本计量原则.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联合概念框架变革的动因及指导变革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随后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财务报表列报及各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思路.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