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基于温州金融改革

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85 浏览:22488

摘 要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收紧,温州民间金融危局凸显,温州民间金融危局是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集中反映.本文简要的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温州金融改革未提出利率市场化的根源以及对利率市场化的实践举措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以及简要的概述.并提出了进一步强调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针对利率市场化问题,参考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关 键 词 :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一)利率市场化内涵

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利率市场化就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通常以有关的英文deregulation of interest rates(利率管制的放松或解除)出现,即政府或货币当局逐步放松或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或限制,让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所形成的多样化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主要指存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和政权发行利率的市场化,其核心则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并不等于完全取消货币当局对利率的干预,只是其干预方式由直接逐步转向间接而己.

利率市场化不仅能够实现对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可以成为其他诸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他能体融机构市场自主定价权,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而且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金融企业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的判断,我国当前企业面临着企业融资难、民间资金投资难、银行存贷款难这三难问题,温州则成为这些问题所在的典型区域,要解决好这“三难”问题,除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外,更需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作为健全现代金融市场基础和关键.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分析

(一)从温州改革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现状

这次的金融改革并非温州所涉及的第一次尝试.2002年的第一次全国金融改革试时任央行行长戴相龙批准温州成为当时中国惟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改革的思路相比本次金改更为激进,当时的改革框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进行利率市场化化改革,设计思路为: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可以相应提高30%,结果导致存款倾斜性流向了农信社系统,引发其它金融机构反对,最终被撤销试点.由于当时允许温州提高存款利率,就意味着利率的全盘放开,这遭遇各金融机构强烈反对.

对比世界各国的利率化改革,在各国实践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利率市场化的次序.不过,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基本走完.然而,最后一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仍在推进中.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顺序是,先放开银行间利率,后放开客户利率;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本币利率;在存贷款利率上,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在存款利率方面,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就当前而言,人民银行的策略是“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管制下限,放开上限;存款利率管制上限,放开下限”,不仅在中国尚不发达成熟的金融市场的框架下稳定推进了国内利率的市场化,而且也展现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未来趋势.

(二)温州金融改革不提利率市场化的根源

金融改革的核心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汇率自由化与利率市场化.本次温州金融改革并没有把利率市场化提上日程,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是政府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危机倒逼的温州民间资金危机

本次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更多地建立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如村镇银行,它既有利于解决民间资本的出路同时有利于微小企业贷款问题.毫无疑问,温州是利率市场的先锋,民营银行将成为利率市场化的试金石,否则民营银行将无法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超额利益.

2.杜绝非法集资的合法化的现象

温州的市场利率已经很高,为了杜绝许多打着利率市场化的旗号非法集资,让市场合法化的现象.为了有效地打击在非法集资和的行为,温州不提利率市场化,防止“吴英事件(打着利率市场化的旗号非法集资)”的合法化.

3.中国的利率化改革现状不利于利率市场化大范围进行.

中国无法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原因是混合经济中的民营成分太低,经济体制包括金融体制中国家垄断、“计划经济”成分太重,民营经济难以生存,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降低利率.而当前强调利率市场化只会变相地抬高利率,民营企业生存将面临更大的困难.要想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当前国内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对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中国要实现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必须将人民币利率自由化,这必然要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而利率是金融市场适应当前形势的核心要素.

1.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完成利率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业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通过对国际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证明利率市场化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实现内外均衡,已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

2.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具备较好的微观基础

美、日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表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一是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内在推动力;二是国内是否具备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健康运行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2004年,政府以450亿美元注资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启动国有银行改革,至2010年7月农业银行成功上市,我国银行业改革已基本完成.目前,我国银行系统不仅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利率管制弊端凸显利率市场化紧迫性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凸显了利率市场化的紧迫性,利率市场化具有内在驱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商业银行需通过利率市场化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创造条件. 改变过去依靠扩大规模和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

(2)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助推器.

(3)人民币的国际化、资本移动自由化以及外汇管制的成本也要求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加速.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及对策

美国最先实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到1986年持续了16年,遵循着从大额到小额,从长期到短期的原则.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个长期的过程,渐进方式应该是中国利率市场化道路较为恰当的选择,金融体制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拉美国家实行的是激进改革的方式,而拉美国家存在与我国相符的金融环境,最终拉美国家利率产生大幅度上升,剧烈波动幅度,出现利率“超调”现象.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在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国国情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

(一)金融环境的健全程度制约着改革的实践速度

从全球利率市场化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者都是基于健全的金融市场的基础上实施的,相比于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的成功例子,拉美各国的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环境尚不成熟的基础上,实行激进的改革方式,必然会导致失败.因此,完善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改革时机的选择也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具备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必然会产生经济隐患,如利率大幅上升、利率波动加剧等现象.只有具备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利率市场化目的是要取消利率的行政管制,而是利率由市场来确定,所有金融机构在同种环境中竞争.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因此存在不平等的金融竞争,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及国家信用、城市商业银行的地方保护、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负担、外资银行的超“国民待遇”等等.这都将严重的阻碍我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因此必须从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上解决不平等的金融竞争,完善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三)培育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标

借鉴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从自由竞争到管制,再从管制到自由化的阶段,但是,前后的自由竞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基于盲目的竞争,而后者基于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因此,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放开利率管制后,要防止大银行利用其在金融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而联合控制市场利率.

(四)正确的金融监管是利率市场化成败的关键

金融监管的落后成为银行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放利率管制的放松将会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银行监管体系不完善,因此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不具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要的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环境和客观基础.

(五)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放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环境条件

我国的利率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银行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或授权,确定、调整存款、贷款、同业拆借和各种债券的利率及浮动幅度;确定、调整利率的种类和档次.而我国现行利率变动权集中于国务院,银行只享有20%的利率浮动权,商业银行在名义上也有一定的利率浮动权,但实际上只有执行的义务.这种利率管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对利率调整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使利率失去了灵活性以致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能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