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津金融合作目标定位的现实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504 浏览:131794

京津金融合作是京津区域同城化、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无论是京津两地政府还是学界都把京津金融产业合作作为两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以大力关注和研究,有关政府部门也曾明确提出京津金融一体化的概念,两地也各自制定了明确的金融产业发展目标和规划.但是与其它实业类产业领域的广泛合作相比,两地在金融产业合作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的具体措施还很少,全面的金融合作还远未启动.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如金融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金融行业管理体制限制等等.笔者认为,目前对于京津金融合作的愿景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定位不够高是个首要原因.基于京津产业合作的现状,很多研究从金融为其它产业如制造业、物流业怎么写作、促进所怎么写作产业的整合等角度来研究京津金融合作具体的切入点和措施,这些研究对京津产业合作与发展都大有裨益.但现代金融学认为,作为现代经济的“”,金融业不仅是一个传统的怎么写作行业,更是可以拉动其它产业发展,创造大量财富的“龙头”行业,同时,金融业是个最具高端决策特征的行业,金融业的相关规划需要更高的行政权力支持,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因此,京津金融合作应有更高的定位,更强有力的规划,才更符合京津金融产业的市场地位,京津金融一体化也才可能真正得以推进和实现.

那么京津金融合作的目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京津金融合作应从打破各自行政区域金融业发展规划的局限、顺应世界金融格局发展变化的规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金融布局的需要出发,逐步建立一个新的面向全球的京津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定位是对本轮全球金融风暴后京津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发展需要进行现实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下面的内容:

一、金融风暴坚定了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心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指的是“国际金融活动发生的中心地,它既是各国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国际金融资本的来源地和落脚点”.学界公认的“三阶段”理论阐述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基于世界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入了多元化的新格局,几乎任何国家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历史上每次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几乎都和战争或者全球性经济危机有关,然而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一些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受到很大冲击甚至遭到毁灭性打击,而传统的依托本币作为强势国际货币、贸易优势、地理交通优势的老牌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香港等,尽管也受到很大影响,但依旧保持着固有的地位,并没有出现大的更替.可见,真正具有综合实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所依托的基础仍是本币地位、国际贸易和地理交通三个基本因素.

而这次金融风暴带给全球最深刻的思考是国际货币问题.各国在纷纷指责美国的不负责任的同时,也试图寻找更可靠的“国际货币”来代替美元,尤其是象中国这样深受美元“铸币税”剥削国家,更需要提高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以长远化解决由于对美元的依赖带来的巨大风险.中国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货币主导权战略,从周小川的超主权货币到王歧山的IMF改革尤其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的批复,恰恰体现了中国要依托自己强大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地位,建立以人民币为强势国际货币的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构想.可以说,这次金融风暴为中国建立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历史机遇.

二、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应是多点布局

中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区域化、多极化特征明显,其中尤其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经济区为最重要的龙头,而上海、港深、京津三个都市圈也都是上述三个区域最重要的金融中心.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把诸如港深、京津看成一个经济整体考虑,香港早已是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在金融管理和信息方面是当然的中心,因此中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绝不应该是单极的,而应是多点布局,至少是“三足鼎立”.如何在这三个都市圈之间做空间上、功能上、层次上的规划和布局才更科学和合理,是个亟待研究的重要的课题.

三、京津金融中心应给予更高的定位

目前北京和天津的金融中心地位都不如上海,尽管北京在某些方面是优于上海的.但是如果把北京和天津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其各方面实力和发展前景均不弱于甚至强于上海,京津具备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贸易、地理交通条件,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京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理由.因此京津理应以金融一体化为基础,不局限于“京津冀”、“环渤海”、“东北亚”等范围概念,以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定位,与上海、港深之间形成一定竞争和互补,才更符合京津的重要地位,更符合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目的.这样的定位是必要的、可行的,也只有这样的定位才能真正促进京津金融一体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京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纳入国家规划

京津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没有作为一个金融整体来规划,京津金融业本身具有的巨大互补性没有得到发挥.实践看来,任何两地金融一体化的政策都难以由两地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金融产业也很难完全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而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更需要一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因此,将京津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后,更应将京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纳入国家规划,由更高层次的权力部门来规划、组织、实施、协调各项工作.建立有效的京津金融统筹与合作机制是最具实际意义的工作之一,也是建立京津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和保障.

五、京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两个突破口

1.依托滨海新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

天津是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之一,具有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天然条件,北京是最大的人民币结算中心,二者结合能建立起体系完整的、充分发挥本币作用的离岸金融市场.天津滨海新区已经规划了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具体目标,要把天津滨海新区建成离岸基金中心、离岸保险中心和离岸银行业务中心,成为拥有全球包括人民币及其各衍生工具所有交易品种、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离岸市场和规模较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结算中心.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可以成为京津金融产业优势互补,提高京津金融业国际地位的重要突破口.

2.合力争夺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凡是金融中心是都是资本市场的中心,上海、深圳、香港都各有成熟的证券交易所,而缺少够规模的股票交易市场正是京津金融最短的短板.在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结构中,上海、深圳分享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格局已定,唯独剩下场外交易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起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设立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股权交易所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性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但目前尚未纳入全国统一的监管体系,很多工作处于试验探索阶段,挂牌企业不到10家,实力尚小,北京中关村股权报价转让系统,又称“新三板”,实际是属于深圳证券交易所股权转让系统的试点板块,较有可能发展成为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但“市场”在深圳,不在北京.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是内地资本市场结构中最后一块蛋糕了,而且从金融空间布局的角度看也有理由放在京津.尽管天津的滨海新区、北京的中关村园区都属于国家级创新区,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但在争夺这块蛋糕方面并未形成合力.京津应从战略上高度关注这一市场,争取在国家规划下将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落户在京津区域,为实现建立京津国际金融中心的愿景目标拿到至关重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