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175 浏览:157335

摘 要 :计算机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其他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平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还对其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高职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以班级为教学单位,同时、学计划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统一规定,这样必然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热情.

一、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课程的结构分析

目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几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落后于时代,应根据各个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点的不同需求,对计算机技术采取差别式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各高职学院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

二、教学方法的分析

1.教学方法

“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一门主要的公共必修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开设时间根据单位教学条件的不同,一般设置在一年级阶段完成;之后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特点分别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网页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网页制作或多媒体制作等.

2.实施方式

由于学生生源地域特点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虽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再强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针对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现象,注重理论教学,实践内容则根据学生基础高低分成不同小组,加强个别辅导.对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待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进行知识加深、拓宽,实验课,为他们布置的不是简单的验证实验,添加一些课外内容,在他现有计算进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应用恩呢管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能力,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完全采用多媒体手段授课,用同屏广播或者投影讲解的方式进行.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依据专业进行调整.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应用等;若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计算机硬件知识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密联系,提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你们会遇到此类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概念,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工作情境.


4.课时规范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到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在教学组织上,大部分院校都采用学期学时制,该课程一般开设于第1学期,在此学期里新生军训3—4周,国庆、中秋节放检测1周多,某些专业还有实习实训专用周等,使得该课程一般只有40课时左右,很难满足课程需要.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课内+考试”的教学方法,即将一些综合性的上机题目,作为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其在案例制作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针对教委统一考试的内容,在后期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强化模拟练习,使学生在理论内容学习水平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学生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步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三、小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必备基础知识的一部分,根据专业特色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但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寻求一种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可以培养其应用技能的考核方式.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