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计算机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357 浏览:13113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在客观上也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种情况,中职计算机教育需要摒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育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与时俱进,大力推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改革,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点培养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使中职学生成为真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创设情境是基础

情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它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在教学“用Word输入汉字”一课时,我先告知学生“Word”和“画图”,“记事本”一样,是一个程序,它主要的用途是处理文字.启动“Word”的方法和启动“画图”,“记事本”一样,它一般在“程序”的子菜单中.接着,我提出问题:

(1)不关闭Word窗口,怎样打开“笔记本”窗口;

(2)怎样操作能快速切换显示这两个窗口;

(3)怎样操作能同时显示这两个窗口?

(4)比较Word窗口和“笔记本”窗口的异同;

(5)在Word上能练英文打字吗?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学生容易接受.

2.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而言,这种由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注意、情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丰富学生的想像,成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美也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

3.创设向往情境

向往是人们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这种追求的需要,进而就能水到渠成地激发他们的求知.在教学“使用‘画图’软件在电脑上画画”一课时,我自制演示软件,向学生展示以前学生的优秀画图作品,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教学无疑大有裨益.

二、激发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1.利用“首因效应”,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首因效应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陶希的实验研究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首因效应,上好每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应引起我们每个教师的高度重视.

我在为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将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电脑室使用规则和电脑使用维护常识后,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计算机,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外貌,然后提出“你认识面前的这台机器吗?”“你知道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叫做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计算机的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驱动器等主要硬件组成部分.这样,一开始就通过感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情况”,消除对电脑的隔膜和畏惧,保持初始的亢奋情绪,轻轻松松地开始计算机的学习.之后,以“电脑是人脑的延伸”为切入点,通过形象比喻,调动学生的想像力,一步步引导其理解各硬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计算机模拟人脑工作的基本原理.

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了学习的角色,诱发了他们求知的需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2.通过“近因效应”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所谓近因效应,它是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事物的整个印象能产生更强的作用.近因效应启示我们: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强化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而且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更为重要.

课堂上,我注意导入、新授、小结的艺术,尽力让学生感受到心智的紧张、情绪的昂扬、感觉到层层递进的教学所带来的和谐教学节律.时而诱之以趣,寓知于喻;时而昭示一疑,造成悬念,使学生感到“有味、有趣、有奇、有惑”,引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要,自然也就能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了.

三、培养能力是目标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淡化学科性,加强综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必须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和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

2.强调基础性,重视发展性

由于在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时间不长,加之各个学校的设备、配置不同,因此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我想不论使用哪一种教材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的角度出发,选取计算机学科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应使学生终生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以,今天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必须是基本的和可迁移的.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信息素质.也就是说,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