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633 浏览:117923

摘 要 :计算机基础是中职必修的公共课,教育部颁发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该文分析了当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模式、教学队伍建设、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关 键 词 :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739-02

计算机基础是中职必修的公共课,课程目标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在当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就本人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几点体会小结如下:

1当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不适应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对于理论学习本身就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理论学的多了反而会影响他们对技能掌握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以一个个知识点的方式组织,知识点之间比较零散,缺少逻辑的必然联系,这在教学过程中造成学起来简单,用起来不能灵活使用,缺乏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联系.

知识点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现在就业缺的不是学历,是技能.这会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时间紧,没有针对性,课本知识与专业知识不相匹配,导致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1.2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互动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这样下去学生就会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

1.3学生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但兴趣点往往不在课堂内容上

学生一开始对计算机课都很感兴趣,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往往会产生学生开小差,在电脑中搜索消遣的程序或游戏.

1.4学生差异导致教学进度难以把握

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会导致学习中出现有的学生任务完成了没事做,并易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不会做的学生停滞不前,等待教师辅导,从而影响总体学习任务的完成.

综上所述,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上计算机课上表现出来的种种情况严重的阻碍了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2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2.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本、基于经验、回归生活、引导行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多环节教学”,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升.

2.2依托案例项目,构建宏观教学设计

从现公应用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紧紧围绕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有所为有所不为,化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整体设计原则,做到“教学任务工程化,工程任务课程化”,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构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例如,拆装计算机、上网购写商品、制作学籍信息表、制作个性台历等等.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

2.3微观教学采用“四步曲”,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在课堂上采用“四步曲”教学法:第1步,案例引入,提出问题.

第2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第3步,归纳总结,引申提高.第4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2.4构建学习小组,通过“兵教兵”的活动,做到齐头并进

开展小组学习时,首先选好各组的带头兵,并合理安排好小组成员,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确保带头兵掌握,然后由各组内进行互助学习,小组内及小组间进行互相评价,课后教师通过带头兵的小结了解教学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很好的解决了学生接收能力的差异性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一个教师来不及辅导全班同学的矛盾,达到了教学进度齐步走的效果.


2.5进行集体备课,开展“五课教研”,促进整个教学队伍水平的提升

集体备课的开展有三个过程,首先由个体备课(即初备课);其次是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环节中做到“有备而来,集思而去”;最后再指定执笔人完成教学方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要做到:做到“三定四研六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研究标准、教材、学生、教法;统一教学进度、目标、重点、难点、作业、测试.集体备课应重点对教材的处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对课堂教学及结构进行研究,拿出统一的办法.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听、说、上、评”课活动,通过同上一节课,同题异上等活动,探索计算机教学的实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6进行多元评价,建立以“应用考核”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教师在进行考核与评价时,跟踪记录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案例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及全面性.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训.

让学生通过各级各类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竞赛,一方面展示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参加考证,我校推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考证工作,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的抓手,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到成就感,为今后的就业多增一块“敲门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我们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内容组织上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展开为线,以任务实施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学实施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在开展行动、完成任务中学习,并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