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86 浏览:10407

摘 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计算机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已逐步成为国内外高校培养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教师如何应对计算机课程改革,如何让课堂重焕生机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 键 词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一、现状与危机

2014年春季我们曾在某高校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分析.共发放问卷150份,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回收121份,有效问卷121份.其中,理工科46人、文史类29人、艺术类18人、其他28人.

通过问卷结果分析可见,121人中有25位学生认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内;53位学生认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应控制在1~3小时;33位学生认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应控制在3~6小时以内;9位学生人每天撒谎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调查显示拥有电脑的学生使用电脑的次数频率较高,而且这个时间已经超过了健康使用电脑的时间,对身体已经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32%的学生打开电脑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查阅资料,38%的学生上网主要是娱乐、聊天、网上购物,24%是看视频、玩网络游戏,6%选择了其他.可见网络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就算最初的目的是学习,学生也会顺便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最后一些人会回归到学习工作的目的上来,不过与最初的以学习为目的而购写电脑的学生人数有较大的偏差.

在调查中发现,32%的学生对计算机只有初步了解,只能掌握基本技能,55%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11%的学生能轻松拿下计算机并学习过专业软件,2%的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应对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可见我校大学生对计算机运用的情况可观,但专业性不够强,可能对专业计算机培训还需要加入更大的培训力度.

在调查中发现,39位学生表示学校断网断得太早,12位学生表示学校断网断得太晚,51位学生对未断网时间比较适合,19位学生觉得有时觉得太早有时觉得太晚,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似乎都各执己见,但觉得适中和较早的学生占多数.

在调查中发现,34%的学生后悔投入太多精力,46%的学生觉得还算正常,12%的学生觉得很有效率,14%的学生没在意过这个问题.从中可见,大学生对计算机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并有部分学生觉得上网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并不值得,这就引起我们思考如何去做好规划,妥善处理好学习和上网,提高计算机的有效利用率.

6位学生认为电脑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网络中的学习资料高度流通,学生可以有效地查获各种信息,能够快捷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获得更多的延伸.20位学生觉得电脑对他们的学习没什么帮助,虽然对学习有些帮助但有时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从而对学习产生一些反作用.94位学生觉得电脑的影响因人而异,1位学生对此并没有看法.

综合分析以上调查结果,结合国内计算机教育发展现状.不难看出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几乎国内所有高校不同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把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查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进行考虑,但在广大学生中进行的调研表明这个考核目标基本是失败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常常让人不敢恭维,这些都是计算机教育所面临的危机:

文化层面:因特网的普遍发展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呈现了泛在化、平民化的趋势,成为每个公民生活和社会责任的必知内容.

素质层面:计算机对于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日益普及,使很多人未能领会计算与数据的重要性,对于计算机与信息的理解方面存在许多误区.

科学层面:信息化与专业化的结合成为后工业时代的特征,但是很多人将计算机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编程,淡化了计算机的科学意义,削弱了计算机学科的内涵.

二、分级教学

由于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推广,中学阶段的知识体系难免与大学计算机教育有交集部分,同时长久以来的国内教育不均衡问题导致的地域差异难以克服.大一新生在入校前对计算机知识的认知能力必然存在差异,有基础很好的,也有基础较差的,有的依然处在“零起点”的阶段,在这样的现状下,高校计算机教育可以采取分级教学的方法:

1.1+X(即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X门其他计算机课程);1是专业基础要求,即计算机普适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采取“差异化教学手段”.


2.新生到校后,及时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分级考试,依据摸底情况进行分级,对于已经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可以给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免修资格;未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继续组织常规教学活动.

3.建立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情况档案,考虑和组织教学内容,在执行统一的计算机基础层次教学的同时,融入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采取合情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三、构建共享资源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一直不足,仅有的优质资源大都集中在少部分地区的少部分高校之中,而且基本上成为某地区或某高校的专有资源,高校到处“挖人”,以及高校师资“孔雀东南飞”等现象,都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表现.建立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仅能够极大地缓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避免办学资源重复配置,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当今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依然不均,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提供了条件,借助于技术手段,教育平等、知识共享、学习参与、终身教育等理念找到了新的落脚点.目前我校主要采用中国人民大学资源共享课程,其基本资源是免费提供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第三次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阶段,改革的要点在于明确大学计算机课程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地位.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真正达到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生活的,而不是学术的计算机;社会的,而不是学科的计算机;文化的,而不是工具的计算机;终身的,而不是校园的计算机.

作者简介:于雷(1973-),男,就职于南京工程学院,研究方向:知识工程.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