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98 浏览:11683

摘 要 :根据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概述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社会、学校以及毕业生自身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提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相应参考.

关 键 词 :高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研究

0 引言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竞争空前激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如何根据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制定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些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计算机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近几年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不理想.为了掌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状况,我们对最近三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和一些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行为、就业结果以及对学校工作的评价等方面.概括起来,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1)就业率稳中有降,就业质量明显下降

随着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以及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如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英语等级证书或要求应聘者本科以上学历,以及若干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另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底薪大幅下降,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明显高于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

(2)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岗位竞争也日趋激烈

全国高校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越来越多,相关专业挤占就业岗位的现象非常突出.在这种竞争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并不占优势,据有关调查,通信类、电子类的毕业生就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更受欢迎.因为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备计算机方面知识而且还具备通信、电子方面知识,显然就业口径会更宽阔.

(3)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针对性不强

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教学模式整齐划一,专业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市场调研,对就业市场进行细分,明确自己的毕业生主流就业岗位与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特点与资源特色,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合理地设置专业教学内容.


2 影响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牵涉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种因素.下面我们主要就学

校因素和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一些分析.

2.1 学校及社会因素

(1)计算机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居全国专业点数之首.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质量难以保障.首先,相应的教学资源短缺,高素质师资配备难以及时跟上,难以确保教学质量.另外,部分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实验教学设施,尤其是实训、实习场地不足,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难以有效展开,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足够的、比较综合的及系统的实践训练,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专业培养规格与社会需书存在结构性矛盾

目前高校尚未建立与市场相挂钩的人才培养反馈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科建设的思维,很少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等因素有计划地走访相关企、事业单位,在听取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修改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的盲目性,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3)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表层,缺乏个性化怎么写作

尽管我国的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工作存在缺陷.一是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兼任的,他们每天忙于处

理琐碎的日常事务,在对大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无法客观准确地帮助他们定位,更谈不上个性化的指导.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浮在表面.比如: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笼统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恰恰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指导,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就业素质的长期培育和指导,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怎么写作.

2.2 毕业生个人因素

(1)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但就业准备却不充分

毕业生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外资和国有大企业,而拥有更多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和怎么写作业却不被大学生所看好.很多大学生未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学生缺乏常规的求职技能,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2)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相矛盾,自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差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滞后,无法跟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老化,自学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差,学生毕业到用人单位后至少要经过一年的培训才能满足岗位要求,增加了单位的用人成本,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不满意,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自身综合素质存在某些缺陷

关于大学生所欠缺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反映较集中的是诚信、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相当多的大学生要求工作条件舒适,稍艰苦的工作根本不愿做,只要有条件更好的单位立刻跳槽,缺少起码的工作责任感,有的甚至招呼也不打就辞职不干,使用人单位受到损失.部分毕业生自我意识太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难以与同事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3 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需要社会、高校及毕业生个人的多方努力,但是学校应承担更多的教育、协调及改革责任.

3.1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开展就业指导

针对因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原因而造成的就业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改革意见:

(1)面向社会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策略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认真分析社会需求,聘请相关专家、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充分的论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形成层次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方案中应特别突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由于计算机学科发展极为迅速且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求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扎实的基础训练来实现:一是基础理论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特别注重数、理、人文基础知识及教育类知识的教育,加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基本理论的学习;二是基本技能.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还要强化其外语技能、计算机建模能力、工程设计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三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培养方案中应设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综合性创新实验题目,强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多样化的关键.学校应结合学科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原则,构建和优化整个学科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真正构建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知识结构以及完整的课程体系,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学校应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删减陈旧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将科研成果、教改成果、校企合作的成果引进教材,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成果.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实施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教学方法改革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应积极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发挥教学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灵活使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创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规模和难度适当、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在讲授案例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论总结;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少而精,留给学生必要的查阅资料和思考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把教育资源信息化,同时可建立网络辅助教学新模式,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开放学习、师生多向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资源库,提供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习题试题库、参考文献、教学成果、网络资源等信息,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4)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第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应并行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增设独立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将学生课外进行的扩展性实践内容如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也纳入教学计划,提高实践课的比例,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设立“开放式、研究型”实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毕业设计选题内容要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科研项目资源,把部分科研项目作为学生选题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已建成的校内实验室应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实验资源完成课程实验、创新项目及技能竞赛等.在此基础上,学院还应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扩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与企业签约,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与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课程合作,或共同开发培训项目,以增加毕业生的技能.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应广泛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全国计算机调试员职业技能大赛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开展全程化、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高校要提高就业工作水平,首先必须健全就业指导组织机构,并且要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定期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加强对就业工作规律的研究,探索促进就业工作的各种有效途径.第三要开展全程化、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学期间,甚至从学生刚入学就要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大学生活道路进行系统规划和不断的优化设计,促使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此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从个性化和专业化着手.在具体的指导方式上,一方面是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将就业指导寓于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比如开展就业经验交流座谈会,经常邀请一些本院系毕业的校友到本院系座谈,帮助毕业生树立全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观念,增强他们对本专业就业情况的了解.第四,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高校可以考虑开设创业课程,教授学生创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还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向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引导学生科学创业.第五,加强就业率统计的后续工作和毕业生对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反馈意见调查.通过对毕业生离校后3―5年的就业状况的与信息反馈,一方面有助于修正初次就业率统计的偏差,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察学生的职业稳定情况,为学校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和调整提供参考数据.

3.2 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1)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与时怎么发表展相适应的就业理念

首先,毕业生应树立全方位择业的理念.就业主要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应主动转变观念,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到最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地方就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无论是沿海城市还是西部地区,无论是国有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只要能为自己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就可以作为就业的选择.

其次,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改变“一次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

第三,要树立自主创业的理念.大学生要有凭专业技能自主创业的胆识,主动去发现和寻找机遇,勇于挑战自我,自己创业,尝试新人生,通过自主创业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来讲自主创业有着更好的基础,而且也有许多创业成功的典范,所以,只要有技能有胆识就一定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2)认清形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进行科学定位

认识自己既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也包括认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适应性等,目的是真正发现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在实际择业过程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以往该专业学生就业比较乐观,不能正视形势的变化,仍为自己设置较高的就业期望值,有的毕业生因此而碰壁.大学生首先要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确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考虑自己的专业目前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有哪些等等,这样在求职择业时才能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从而既不会失去自信,也不会因盲目白大而失去机会.

(3)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首先要提高政治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另外,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必须具备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需要社会、高校及毕业生个人的多方努力,但是学校应承担更多的教育、协调及改革责任.各高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及发展战略,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不断探索、实践适合本校的专业发展的思路,强化社会怎么写作功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