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功利化批判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44 浏览:30242

当前,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的功利化.事实上,功利以及功利主义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作为贬义词使用,指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着眼于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它导致社会效用至上,物质支配法则盛行,导致人的价值观畸形发展.语文教学中的功利主义,主要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做法.具体说,就是目前语文教学领域一切围着考试转.不仅课堂情形是这样,在语文教研活动中也往往把是否能提高成绩作为评课的重要依据,语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话剧演出等往往被一些学校取消.而语文教学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会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畸形发展,因为“当教育领域内的功利主义也日渐扩张时,人便被工具化或手段化了”.而教师的工具化或手段化将直接引发教师教育信念危机,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而影响教育质量.所以,语文教学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日常语文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功利主义现象由来已久.审视教师“教”的方面,主要有以下情形:

一、原生态课堂功利化严重

教学内容主要由语文辅导练习册和语文试卷的内容决定,大多数语文课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而是以会做题,拿高分为目标,结果导致课堂过度训练,课外作业繁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满人性、人情之美的语文课本被教师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并且明确告知学生这就是考试内容,然后用频繁的考试排名奖励惩罚强化学生认知.内容单一毫无语文精神的大量的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苦不堪言,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大大减少.久而久之学生在内容单一毫无趣味可言的语文课上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学生一开始就为考试而学习,对自身发展没有“立人”的具体目标,学习动力无法激发,教师一厢情愿的“对学生好”,忘记了没有“生命成长意识”的教学根本无法内化为真正的能力.

过度训练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由于学生禀赋各异,接受程度快慢不一,教师反复讲解,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正是小学语文剔除了童趣外衣,使得小小孩童过早的厌学.语文老师研究试卷题型和解题思路,强加给每一个学生,开展针对性练习,学生的读书兴趣被过早抹杀,致使小学生六年级毕业只会做题不会读书.

大部分初中语文课堂更是走入了纯工具训练的羊肠小道,教学过程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猫画虎,不断的重复训练和繁重的课外作业,窒息了学生求知的乐趣.由于不读书,对生活的感悟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生作文只好胡编乱造,检测大空盛行.课堂呆板无趣,学生思维定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都没有得到正常培养,学生只知道不断重复别人的思想会填空就可以及格甚至高分,就可以获得家长的鼓励和老师的青睐,很多学生几乎一本语文课外书都没有读就进了层次不同的高中.

毋庸讳言,现在升大学容易进重点高中难.而大多数重点高中无非就是训练和考试跟高考对接得更加紧密而已.笔者所了解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很少提倡读原著,认为没用处.现实中,学校最关注的是中考高考上线率,是平均高低几分的排名顺序,重奖的是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的“优秀教师”(哪怕是不惜任何代价包括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得来的高分).因为教师知道,应试鏖战中抓不到好分数是要被淘汰的,这才是硬道理!如此这般的职业潜规则和生存压力,使普通教师心里最急需的不是那遥不可及的“教育家”梦想,而是决定衣食饭碗的分数;心里最恐慌的也不是能否成为学者,而是被无情的分数淘汰出局.因为分数才是一切的一切.面对高考试卷,语文教师都知道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无误地理解如今的社会规范和提倡的道德制度,不允许有丝毫偏差.培养学生自觉地理解试卷所要求的文体知识和一般鉴赏能力,已经不需要自己再发挥些什么.许多高考诗歌鉴赏训练答案的范本竟然是“百度知道”,有独特的看法就是错!好多学生的经验是:看书多了,思考得深刻了,反而不利于做题.因为和“参”相差太远.学生碰壁碰的次数一多,便会痛苦而无奈地自觉回到一条自己不愿意走而又不得不走的路上来.

过度训练造成另一个恶果人所共知:语文德育功能丧失,一切只用来考试.掌握的名言名句是引用的,掌握的各种素材是为作文举例的,看到一首诗首先想到的就是表达方式表现技巧修辞手法,看到一篇小说立刻想到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看到一篇散文立刻琢磨题目结尾字词句篇,用来考试的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语文最基本的要素――文化.除了高考必背的64篇古诗文,学生几乎没有兴趣再背别的诗文.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今天高考所暴露的教育危机,并不在于对知识、能力的训练本身,而是我们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极端,一方面知识、能力的训练陷入了繁琐哲学,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的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培育,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的心灵的反面等.”更广泛地说,哪一科不是训练先行?原来提倡的精讲精练和精讲多练就是现在对付高考的法宝.随着语文德育功能的丧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生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丧失,把包含宇宙人生的广阔高贵的精神天地压缩逼仄到无以复加,只剩下干瘪空洞的说教.进一步说,目前“惟分数化”所形成的残酷竞争和毫无乐趣的学习生活不知道使多少学生精神失常崩溃甚至;“伪圣化”盛行,口号下自私和利己正悄然生长,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各种关于学生伤害父母,杀害同学,动物,投毒放火的事件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部分病源.

二、教育信念功利化严重.一切跟着考试转,学校的评价机制表现为“分数就是一切”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一种文化和习惯,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它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检测设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从教师认知的层面来看,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最本质的理解和最基本的看法.不论教育信念是有意识呈现还是无意识存在,但是关于教育的理念以及由这些理念对教育实践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确定无疑的存在.因为“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育信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教学的信念和关于自我和教学作用的信念等.”所以教育信念对教师的影响无处不在.从教师实践的层面来看,教育信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判断,左右着教师的教育决策,过滤着教师的教育认知,甚至控制着教师的教育行动.所以,教育信念的功利化也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 因为,语文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它总是自然的随机而施,千变万化,乃至于无法可施而又不得不施,如行云流水,教师所施之“法”皆于“不自知”中展现出来.正如陈日亮先生所言:“我们需要的是真诚且真实的对自己语文教学的生命体验,写出和说出自己的真的声音,而不是借助外来的理念别人的言说和自己浅层的经历和感觉整合出来的文字,不是‘做’出来的经验谈.”语文“三课”活动饱受诟病的原因即在此.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甚微.因为功利化严重,过度追求“表演效果”,实质上缺乏生命活力和灵性,只不过是教师展示其娴熟的授课技巧给评委看罢了.学生处于工具地位,这样的课就失去了教育价值,使得原本纯真的教育活动走向异化.令人更担忧的是,一节优质课挣来现实的好处太多,如评优评职提干优先,到处上观摩表演课,然后是教学能手、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接踵而至.这对于多数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教师不公,也会助长教师之间争名争利、弄虚作检测的风气.一堂课的成功只能证明这堂课的成功,不代表也不等于这位教师的全部才学.评价教师的体系过于简单化、功利化,极易挫伤真有个性与才华的教师的积极性.

四、语文教育科研功利化

“做研究型教师”这句话已经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广大教师的崇高追求.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确存在着“伪科研”.李镇西先生早在2003年就指出“伪教育科研”的十大表现,现在读来现实感竟然特别强.有很多教师写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我们暂称“职称论文”;搞课题研究也不是为了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只是为学校“增光添彩”,为自己的教学生涯锦上添花,我们暂称“名誉课题”.

目前,功利化严重的“职称论文”泛滥,量大质劣,人所共知.由于职称关乎教师切身利益,而职称评定是否有论文是一个“参考硬件”,许多“虚检测论文”便应运而生.不少语文教育报刊推崇的所谓有“实用价值”的“论文”,原来是“剪刀加浆糊”,现在是“复制加粘贴”.比如题目汇编、解题技巧、文章的阅读分析、知识讲解、作文的应试技巧等充斥语文报刊的各个版面,让人不敢恭维.从研究“如何教”到“如何考”,这些“教科研”对语文教学规律性的东西都阐述得少而又少,更谈不上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将充满人性、人情之美的语文变成枯燥的技巧之学、知识之学,语文“教科研”变成了纯技术的、急功近利的“考试之学”.而这些大家心知肚明的虚检测论文,年终统统会成为一所学校的科研成果.

和“职称论文”相比,“名誉课题”更是“华而不实”,“说做各异,阳奉阴违”(李镇西语).现在许多教育者特别是一线校长和教师心目中的“课题”,主要是来自上级教育行政或科研部门下达的“课题”――“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在科研环节上,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大都耗费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对于课题申报后的实施研究并没有足够热情.正如有论者说,“因为在现在的中国,所有的‘教育科研课题’一旦立项开题,定会成功,而绝不会失败.难道不是吗?试问,这么多年来,全国中小学承担了多少‘课题实验’?这些课题有哪一项被宣布过‘实验失败’?本来,既然是科学研究,就必然存在着成功和失败的双重可能,而对于真正的科学研究来说,失败也是有意义的.但唯独中国的教育‘课题实验’,无论其过程如何,一旦到期,专家验收时均宣布‘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功利化十足的语文教育科研,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的盲目跟风和对自己实践主体地位的放弃,丧失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丧失了生命的建树,心灵的感召和精神的创生,回到最现实的对应试鏖战中的好分数的追求上.

总之,以上四种语文教学功利化现象早已出现,既有其现实原因,还有着体制层面的更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急功近利的自上而下的学校评价制度在高考的重压下似乎变本加厉,愈演愈烈.虽经过屡次改革,但最后总是不了了之.国家鼓励语文教学改革,但是这种改革碰到高度集权和统一化的刚性教育体制上,便很快溃不成军.因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被剥夺了自主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和顺从.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普通语文教师一方面是功利化语文教育的执行者,也是这种畸形教育制度的受害者.李政涛说,我们培养出来的是“一群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无理想的一代人”,这并非危言耸听.“如今的教育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并不缺少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也不缺少教育学的教授和博导,但惟独缺少有灵魂的教育.那种饱含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的自由、公正和生存尊严的教育已经远离我们,被淹没在利己主义、机械主义和实利主义的冰水之中.”但是,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应该铭记钱理群先生的一段话:“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应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看来,对功利化语文教育教学的克服和摒弃,寻找有灵魂的教育,我们正走在一条荆棘丛生的路上,坎坷曲折,任重而道远.

[作者通联:褚治明,宁夏师范学院;戴道,宁夏固原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