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016 浏览:119495

摘 要:在我国基础美术教学中,为了适应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差异,使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憾,难以适应各地各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千差万别的教学实际.教材中渗透的都是人的审美情趣,显而易见的城市化色彩和西方美术文化语境让学生对教材缺乏亲切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已作为一个被关注的热点.在新课程体系中,国家虽然实行课程管理模式,给予地方、学校30%的自主课程,但因为教科书内容的容量多,难度大,教师疲于应付,自主课程形同虚设.要扭转这种局面,希望美术教师们在开发和利用本地美术教育资源上勇于尝试,积累课程开发经验.

关 键 词 :民俗活动;美术课程资源;校外活动

美术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和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校内资源中应以美术教师为主体,在领导和教学人员的配合和参与下,以物质资源为基础,以学校的人文环境为背景,融合各种相关的活动和学科课程资源,形成整体教学力量,以实现学校美术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校内课程资源是本体,而校外课程资源则可弥补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不足.


一、以人为载体的资源如果合理利用,效果最为显著

譬如说,安康市白河一中,白河县一中与白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属于资源共享的两个单位(资源共享包括在编教师和教学设备的共享),为了满足教学要求,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还另外聘请两位当地书法名家担任书法教师.白河一中每年都会有“书法进课堂”的课程,这样就可以利用该校现有的资源,借调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师,通过“艺术家进校”的方式,利用选修课时间,给学生进行专业的书法辅导.这几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人物,通过这种名人效应,使学生能系统、专业地接触到书法艺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以物为载体的资源相对容易被使用

引用台湾学者陈朝平在谈到美术欣赏教学时说的一句话:“不论是自然景物、民俗文物或生活器物,均当作艺术品,探求其构成要素、形式与结构,了解其与生活的关系,体会其感觉性质,以发展知觉的识别能力,奠定艺术欣赏的基础”.

三、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资源不应忽视

1.民俗活动

在城市,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少,但是在农村,民俗文化活动依然相当活跃,每到传统节日我们都可以看到.以安康地区为例,每年端午节,安康市都会举行龙舟节,很多周边学校都会到现场参加活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当然,也有部分学校受条件限制,无法到现场观摩.每到这个时候,我会通过各种方式找到参赛龙舟的照片,让学生通过幻灯片重温一下活动盛况,详细给学生介绍一下每个龙舟的造型及色彩特点,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校外活动

(1)借助美术馆欣赏优秀作品

美术馆里丰富的作品能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是让学生培养艺术修养的重要场所.参观的同时,我们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笔记.“写出你喜欢的博物馆的青铜器、陶器、玉器或古代绘画作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美术作品观后感”等,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地的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主动去感受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当然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经常外出参观,教师去博物馆或美术馆时可利用相机将艺术品记录下来,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给学生看,同样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2)深入大自然进行写生活动

陕南地区风景优美,绵延起伏的秦岭、水流湍急的汉江,挺拔的现代建筑,都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描绘这美丽的风景,学校可结合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写生,回校后作修改整理,举办小型展览,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写生时不应注重专业性,要求不宜过高,旨在让学生体验绘画过程,不必太注重技法技能的训练,如果没有条件进行校外写生,校园写生也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该善于发现和观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要做到对学校的各种设施、校外活动基地及教育场所、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