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959 浏览:144300

摘 要:基于“文化立校,山水育人”的办学目标,以“立足乡土,放眼世界”的教育视野,以地域山水文化传承为核心,循序渐进,本着“优质开发,优化设计”的设计理念,遵循“整体设计,全程开发”的开发原则,我们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 键 词 :校本课程;开发路径;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3-0024-04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或地方课程提出来的,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即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也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下面就以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宁溪小学《山水宁溪》(系浙江省精品课程)为例来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一、前期规划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作出周密的前期规划.具体做法包括:

(一)提炼育人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发展的基本落脚点应该是学生发展,一个明晰的育人目标可以达成开发校本课程的初衷.回顾宁溪小学校本课程《山水宁溪》的开发历程,伊始就要有准确的育人目标定位.通过对乡土文明的反复涵泳,觉得“山水宁溪”的文化特质十分鲜明.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育人,应该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乡土文明的回溯和开掘,学校提出了“山水育人,文化立校”、“仁厚大气,智慧灵性”、“动手动脑,静心研读”、“亲耕好学,砥砺心志”等文化育人的教育主张.

(二)立足学生需求

宁溪小学是黄岩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但长期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既没有教材,教师也缺少培训,实施起来十分困难.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什么、怎么教,是摆在学校面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需求.要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从学生的身边找学习题材,而宁溪就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如能将之加以梳理开发,则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得以理解“和谐社会、共享自然”的生存理念,并为他们创造探究性学习的契机.而这一理念及学习方式正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立身之本.

(三)剖析地域诉求

将目光投向地域文化,对乡土文明的自觉开掘,既是出于对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时代教育诉求,更是看到了一种深邃的内在文化意蕴.“山水”的含义具有多重的指向性.现实指向:“山”即为宁溪境内的黄岩山,以及由此所代表的深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水”意指位于永宁溪下游的台州市主要水源地长潭湖,及由此所代表的当地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文化指向:“山”代表了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精神;“水”代表了源远流长的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指向:“山”象征着静穆内省的道德实践和人格修养;“水”象征着智慧灵性的学习方式和创新精神.哲学指向:“山”体现了不易的文化传承,“水”体现了变易的思维活动.

(四)评估课程资源

宁溪小学地处台州市黄岩区西部山区,水源丰沛,森林广袤,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极具绿色生态资源;加之“二月二”灯会独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溪《作铜锣》已有七八百年的传承历史,千年宋街古迹至今犹存,《宁溪历代山水诗》传世已久,更耐人寻味的是,宁溪境内黄岩山的仙踪奇迹,以及宁溪古八景之一“黄岩枕流”,早已成为黄岩本土文化的寻根溯源之地,墨色人文资源可谓源远流长;而宁溪山高水长,与乐清、永嘉、仙居、临海四境接壤,历来民风强悍,是黄岩近代史上著名的“打岩厫”农民的发源地,两军会师、红十三军指挥所的遗址仍保存完好,红色历史光耀四方,地域山水文化积淀深厚,使得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极具开发潜力.

(五)凸显价值功能

首先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统筹安排,形成“系统构建、分层编写、全程开发”的校本教材设计理念,实现校本课程资源的优化设计、优质开发;将地域文化中的山水文明提炼出文化、生态两条主线,同时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与宁溪镇政府的“省级生态示范镇”建设工作同步实施.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这些主题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却早已融入了《山水宁溪》之中,使得宁溪小学校本课程的价值得以历久弥新.

二、整体策划

在对校本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整体梳理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具体程序包括:

(一)确立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以“一沙一世界”的微缩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得以理解“和谐社会,共享自然”的生存理念,带着纯净的童心和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一种亲近的意态重拾洒落在宁溪山山水水间的现代生态文明,和更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精神.②关注家乡的发展历程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拓展学生了解家乡、获取信息的渠道.认识、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和乡土文化领域的内容,传承乡土文化.

2.过程与方法:①以当地丰富的山水资源为依托,以融汇传统博大精深的山水文化内涵,与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系统实施以构筑健全道德人格,传递“和谐社会,共享自然”的生存理念,开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生智慧为目标的一系列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②以探究亲历的方式,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动手动脑”的实践和创新能力.③初步学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道德情操,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仁厚大气,智慧灵性”的道德人格.

(二)搭设课程框架(如《山水宁溪》课程开发框架图)

(三)拟定开发提纲

在具体开发过程中确立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通过对当地资源的深入分析,理出了两条主线:文化与生态,最后形成三个分册:《人文篇》、《生态篇》、《乡韵篇》,分别供高、中、低年级选用.其中,中段的《生态篇》共有10个学习主题,分别为:《长潭湖湿地》、《溪流》、《水边人家》、《古道》、《森林》、《野生动物》、《特产》、《古树名木》、《山水览胜》、《生态宁溪》,本册以台州市的水源地(现代文明的源泉)长潭湖作为首篇,然后溯流而上,一路直抵生态宁溪;高段的《人文篇》则分为12个主题,分别为:《黄岩石与黄岩山》、《宋街》、《一代宗师王所》、《宁溪二月二》、《作铜锣》、《乡土民居》、《地方小吃》、《抗日名将王禹九》、《戴元谱与打盐廒》、《两军会师聚圣堂》、《地名寻踪:排埠头》、《农家乐》,以黄岩文化的起源地黄岩山作为起点,一路缘山而下,最后终止于农耕时代的欢乐盛事:“农家乐”.“农家乐”与“生态宁溪”的遥相呼应,隐隐也使人闻听到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中的传统文化的悠久回响.

(四)形成实施计划

排出具体实施时间表.

(五)落实责任分工

对参与人员进行具体分工落实,明确责任.

(六)开列具体目录

将目录与具体人员对应起来,以便明确职责,查询进度.

三、开发过程

宁溪小学的校本课程《山水宁溪》,自2007年年初开始构思策划,至2007年11月底出版,历时十多个月.由于当地镇政府申报“省生态示范镇”的需要,为学校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一)收集资料

1.文献搜集,其来源可以是网络、各类图书馆、社会或政府机构等;2.访谈调查:其对象包括政府部门、社会或民间的相关人士等;3.实地考察;实验探究:对结论尚不明确的事项需要进行具体的实验探究,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4.音像采集.在这个过程中镇文化站对学校的帮助最大.

(二)开发样本

在资料相对丰富的基础上,由主创人员设计编写体例,并开发出了《长潭湖湿地》的样本.每一个学习主题主要分为以下部分:①正文:对学习主题的介绍,如《长潭湖湿地》主要介绍其成因、作用、地貌特征及物种资源等.行文力求生动活泼,编排图文并茂,加上印刷精美,对学生很有吸引力.②小资料:对学习主题中所涉及的较为难懂的知识性内容的简明解说,可视作对正文的补充及完善.如《长潭湖湿地》中的湿地的概念即作为小资料出现.③资料链接:资料链接则是对学习主题的拓展和丰富.如《长潭湖湿地》中链接了《丹顶鹤的故事》,介绍了为救丹顶鹤不幸滑进湿地泥沼而身亡的徐秀娟事迹.④推荐学习(或书目):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一些或书目的罗列,像《中国湿地网》、《地理科普网》、《西溪湿地》等,目的是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⑤研究性学习指南:适度开列一些研究选题,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参考,如列出观察鹭鸟的生活习性、湿地物种资源调查、湿地受到破坏情况及如何保护湿地等选题.

采取这种编排体例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立足乡土,放眼世界”,但最终回归到研究性学习上来的校本设计理念.同时这种编写方式,也使得真正进入校本教材的乡土资源也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水底下更为雄壮的部分则留给了学生去自主探究.

(三)试用磨合

校本教材编成后,要在教学实践中试用一段时间,检验是否真正适合师生发展的需求.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反复研讨,形成统一意见后集中修改.如有条件也可向有经验的专家征询.

(四)定稿出版

对于使用较为成熟的校本教材,可交相关出版社正式出版.

四、实施方式

(一)独立课程

校本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并由综合实践教师担任.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学习主题则以另外的方式实施.

(二)兴趣活动

校本课程的学习主题之一宁溪《作铜锣》,作为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传承历史,如今正面临失传的危机.自2008年开始宁溪小学将之与“体艺2+1”活动相结合,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校园传承活动,组建学校铜锣队,多次在区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并参加市地方文化进校园的展演活动,广受好评.

(三)课程整合

低段《乡韵篇》,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编写上主要与新课程语文相结合为主,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便利,兼及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特点.另外如“山水诗文”传承等活动,也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整合.

(四)社区协作

像“作铜锣”活动在学校中一般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实施,由于师资力量及其本身作为乡土音乐,历来在民间老艺人手中传承等客观因素,学校邀请了数位社区老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协同音乐老师开展教学活动.但由于时间限制,校内练习量远远跟不上,则由家长负责接送,双休日到社区指定地点跟老艺人学艺.

五、积累推进

进行乡土校本课程开发,收集整理原始资料耗费人力物力,进入校本教材则只是很少的部分,但是待到学生真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又离不开这些原始资料.正是对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全程关注,在一开始就形成了“全程开发、整体设计”的开发理念,以提高资源开发的整体利用率.一方面所有收集到的文本、图片等资料实行分类汇编,形成文本性的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将电子文档、数码图片、音像资料或课件等文件资料集中归类,形成光盘版的电子资源库,以利查询和调用,既方便后续的学生在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中的查找与利用,也为传承乡土文明奠基.

在其后的实施过程中,则遵循:“收集——分类——存放——调用——再积累——再分类——再存放——再调用等”这一过程,共建立了原始资料库、教学资料库、活动资源库、成果资源库等校本教课程资源库.

对于资源库的认识,并不仅仅停留在教师设计方案及学生学习方案的积累上,更包括前期的原始资料及活动材料的积累,这些积累将有助于完善或方便下一轮的学习.

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立,为校本课程实施的的可持续发展及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在《山水宁溪》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宁溪小学相继开发或规划了《作铜锣》、《山水诗文诵读校本读本》、《清流雅韵·山水诗文书法校本课程》等后续系列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