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专家“微课程”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521 浏览:154259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消息一经发布即传遍全国.一片人声鼎沸中,却有一个人一手执笔,一手搭在电脑桌旁,脑子冷静而飞快地运转着.他在想,莫言获奖能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素材?次日,他将《莫言获奖学生活动五招》《检测如莫言上了大学》两集微课程上传到优酷网,使许多教师深受启发.

这个与时俱进、热衷研究的人,就是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他那亲切的指导和敏锐的思考,折服了广大微课程学员;他那仅有5分钟左右却发人深思的微课程,帮助许多普通一线教师走上了专业研究的道路.

孜孜不倦 钟情于教研

从198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李玉平已走过三十余年教育路.岁月赠与他不同的角色,也记载了他从模糊到清晰的研究之路.各种不同层面的教育角色,使他对一线教师的心理、思维和处境都有切身的理解,也使他的指导显得实在、具体而深入.

贯穿李玉平三十多年教育生涯的主线,是他对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痴迷与执着.

上世纪80年代,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李玉平还积极投身到全国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六因素单元教学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读读写写,讲讲练练”等他都尝试过,并在一次教学能手比赛中成为旗(相当于县)级教学能手,是当时全旗参赛选手中唯一一位民办教师.

出于对研究的热爱,李玉平多次放弃管理职位.1992年,他辞去已担任两年的碱柜小学校长一职.2005年6月,他又辞掉了刚被任命的海勃湾区教育局副局长之职.李玉平说:“管理岗位上多种复杂的事情搞得我头昏眼花,我最钟情的教学研究却停滞不前.要解决研究中产生的问题,我必须专心学习!这就是我当时唯一的想法.”

在辞掉副局长职位之前,李玉平做着“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三小”研究与教师很贴近,但效果不怎么好.带着学习的渴望,2005年8月,李玉平来到北京中关村四小,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常务副主任康长运博士、中关村四小校长刘可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盖伦教授(Gaaleen Erickeson)、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的伊恩博士(Ian Mitchell)及Jate Erickson博士相识,他们一起启动了中国“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项目.在与这些教育专家接触的过程中,在飞赴英国、澳大利亚实地学习的过程中,李玉平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他开始尝试教研方式的变革,在“三小”研究里加入“行为研究”“风险研究”.

在不断的尝试中,李玉平一直思考:“老师们非常忙,有没有什么更高效、更好玩、更容易操作的研究新载体,使教师爱上自主研究呢?”2011年,他发现,让老师们制作研究来展现“三小”研究方法及成果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于是,他开始在教师群中试验、推广这种新办法.

这种新的呈现方式首先被称作“智能课程”“微型课程”,后来才被命名为“微课程”(microlearning).它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学员可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微课程视频每集播放时长约5分钟,字数约300字,方便学员利用零时间,借助网络、手机等方式学习、思考.“微课程”视频主题突出,一课一事,每集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学校课题.它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了学员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湖北省宜昌市天问学校教师张先伟在李玉平的帮助下,制作了微课程视频《专利墙》.《专利墙》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很多教师将“专利墙”运用到教学中.张先伟因此得了个“张专家”的外号.张先伟说:“在开发微课程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归纳总结、化繁就简,学会了深入思考、求助分享,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中储粮希望小学的校长马丽娜则表示微课程对于学校建设很有帮助:“微课程推动了我校研修的改革浪潮,让我们这所农村学校蜕变成为一所校本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名校,让农村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让村小的孩子享受到了先进的教育!”

李玉平总能给微课程实践者们意想不到的启发.在他耐心细致的引导下,一批批普通教师积极思考,解决了不少教学难题.厦门诗坂中学的蔡辉录老师说:“大专家给人感觉距离很远,需仰视才能看见;而李老师同样是专家,可是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老师都可以与他对话交流,他总是给我们鼓励,让我们有勇气跟他前行.”蔡辉录的话代表了许多微课程学员的心声.

深入浅出 学习新革命

微课程研究是简单易行的草根研究,不同于门槛高、程序多的课题研究.微课程研究表面上是在制作微课程视频,而事实上真正的收获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它有效地凝聚了普通一线教师们的智慧,转变了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与教研模式.

李玉平说:“追问深一层,研究深一层,就是微课程.”往深处挖掘,是微课程研究的一大特点.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再加上后期制作,这就是微课程视频形成的全程.

2011年9月22日,李玉平来到深圳市龙岗区天成学校指导教研.李玉平与该校教师林育霖聊天时,了解到她的班上有位上课总睡觉的“瞌睡虫”小斌(化名).李玉平问她:“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起初,林育霖提出了3个策略:(小斌)困了,起来站一会;(小斌)准备风油精,困的时候擦一下;(小斌)去厕所洗把脸.小斌瞌睡的问题有所好转,但还是经常打瞌睡.

李玉平分析林育霖的策略,给她提出三个建议:应思考瞌睡背后的问题;应思考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助;应提炼出帮助全体学生的办法,由针对这个孩子变为针对全体.李玉平说:“要回归到起点,从原点出发,从细节出发.”这次指导后,李玉平与林育霖又有过多次对话.

根据李玉平的指导,林育霖一遍遍地追问,发现了更为重要的原因.浅层次的原因是,小斌宿舍的同学有卧谈习惯.于是林育霖与他们开了一个“睡觉会议”,同时每天晚上查寝.综合措施使得情况一天天好转.深层次的原因是,小斌基础差,上课听不明白.林育霖于是调整教学策略,想方设法帮助小斌树立信心.小斌的课堂表现越来越好,瞌睡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小斌由此成为“睡眠管理专家”.同时,林育霖感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她认识到:“有爱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的是方法.”此后林育霖又提出了“小曾防迟到三法”“小张纠错法”“王氏作文训练法”“小倩卫生4条好建议”等针对不同坏习惯的策略. 李玉平说:“研究要深化,成果则要简单明了地呈现.”2012年10月,李玉平收到深圳宝安福新小学高老师的演讲稿《如何与问题学生交流》.该文约6000字,重点讲了对后进生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介绍了“哄”“吓”“诈”“帮”四招,最后讲如何与家长沟通.李玉平说,该文结构完整,但缺乏深度,并没有切实解决“如何与后进生交流”这一问题,且在某些观点上欠缺人文关怀.

李玉平先从策略与故事的角度,开发出《后进生四招》《变化中的虹宇》《暴力小孩》3集微课程,再从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的角度,整理出《三步策略开发》《三步故事开发》《关 键 词 看变化》《追问“理论”》《微课程的背后》5集微课程.前3集是“鱼”,帮助教师解决现实问题,而后5集是“渔”,帮助教师去寻找、开发、创造更多的“鱼”.从下面2份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策略变得更具体、更具操作性了.

先看表1.从思考的深度来看,前者浅,后者深;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前者虚,后者实;对比前后策略名的差异,前者情“冷”,后者情“温”.再看表2.从字数多少的角度来看,复杂的叙述变得简洁,简单的策略变得具体.

深入挖掘策略方法,浅显易懂地呈现研究成果,正是微课程引人入胜的关键原因.在微课程视频中,《猴子理论》告诉校领导、班主任要让下属、学生自己处理自己身上的“猴子”,以训练下属、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行动力;《保护蛋宝宝》讲述了让学生保护鸡蛋的故事,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生命教育尽在其中;《一封求助信》讲述了一个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却“屡败屡战”的女孩的故事,告诉老师们应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让孩子学会接受失败、享受成长过程等

“微课程研究带来了教师学习方式的新变革——思考式学习,让人觉得教研也格外有趣.”宁夏石嘴山市红果子小学的孙雪梅老师如是说.微课程是“格外有趣”的“学习方式的新变革”,这是微课程研究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我的讲座不需要记太多笔记.”

“笔记分作两栏,一栏记李老师讲了什么,另一栏记我想到了什么,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李玉平很尊重教师们的个人想法,并引导教师们注意到策略可能存在的风险,再引导教师们针对风险进一步完善策略.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李玉平总是着眼于“高效”“高质量”,采用“AB案对比”“填空稿”“思维导图”“学生行为表”等明了易懂的方式来促进教研与学习.他还很注意把团队文化、趣味游戏的元素嵌入到培训活动中,如经常运用“解手链”“踩报纸”“放竿”等策略,使整个培训场面活泼有趣、互动性强.

微课程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形成——“三微研究”(“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从“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化,更是一种成长方式的重建.

成效卓著 引发“微课热”

深圳团队、湛江团队、湖北团队、山东团队、内蒙团队、上海团队、河南团队、福建团队、四川团队、网络团队等微课程研究带来的显著成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学校,他们纷纷参与,在李玉平的带领下开展研究,引发了一股“微课热”.


武汉洪山区武南小学校长张同祥带头做微课程《话说小学课改》.该校的教师不甘落后,不会制作就主动请教,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微课程研究进展如何?”一个月的时间,武汉武南小学60名教师制作了100多集微课程视频.该校教师胡晓荣在李玉平的指导下制作了十多个微课程,他说:“感谢李玉平老师,我会永远记住微课程研究带给我的欣喜与感动!”

顺应广大微课程学员的呼声,2012年11月21日至22日,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启动暨“教育通”云平台发布会在武汉市洪山区举行,全国各省市近300名教育局局长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评选出了优秀微课程,并对优秀微课程进行了展演.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优秀的微课程是探索教师成长的新途径,它进一步推进了区域教学改革,对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人物小档案:李玉平,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项目组中方发起人之一,微课程创始人.他历经民办教师、教务主任、校长、教研员、教研室主任等多种角色,著有《我们都可以成为研究者》《课堂开放了怎么办》等著作.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