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献科学管理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53 浏览:154090

摘 要:民国文献产生于中国古代文献向现代文献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中国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献形态和文献内容都具有重要价值.只有采用科学管理办法,既搞好原生性保护,又搞好再生性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民国文献.

关 键 词 :民国文献 修复 数字化

1.民国文献保护的现状

1.1民国文献的定义

对于“民国时期文献”,目前还没有严格的书面定义.多数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涵盖图书、期刊、报纸、手稿、书札,还包括海报、老照片、电影、唱片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日记、传单、商业契约和票据等.[1]

1.2民国文献的保存不容乐观

民国文献据初步估算,数量超过了存世的古籍总量,它们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藏书机构.目前民国文献的情况非常不容乐观.2004年底,国家图书馆完成了一项“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题成果,调查显示,国家图书馆珍藏的67万册民国时期文献老化、损毁现象相当严重,其中达到中度以上破损比例的占90%以上,尤其是一些民国初年的文献更是100%地破损,不少文献甚至已完全失去机械强度,有些看上去品像尚可的书刊却一触即碎,根本不能提供阅览,亟待抢救和保护.其实,这种令人揪心的状况不仅仅限于国家图书馆,而是普遍存在于全国各省、市一级的历史较为悠久的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a.纸张酸化影响

我国目前现存的各个历史时期文献中,民国文献保存难度最大,甚至难于古籍线装书.民国时期正是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造纸和印刷阶段过渡的时期,造纸材料混杂,机械造纸制浆工艺落后,文献用纸多用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的酸性强,质量差,保存期短.加之民国图书的装帧多为所谓“洋装书” 形式,由于当时的装帧工艺很落后,在使用过程中也很容易造成破损.据国内一些专家研究,民国时期普通报纸的保存寿命一般为50至100年,民国时期图书的保存寿命为100至200年,也就说,如今现存的民国图书期刊,大都已经达到或接近保存寿命,如果任由发展下去,于国内图书馆的民国文献很有可能在50年至100年间消失殆尽.

b.保护手段落后

从理论上讲,档案馆、图书馆的库房,应该具备恒温(18℃-22℃)、恒湿(50%-60%)、避光、防尘的存放条件,西方先进国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始实施并普及.我国由于国力不够强盛,经济力量有限,政府对文献保护的投入很少,主要用于民国以前的古籍保护,而对于民国文献,档案馆、图书馆则因长期受制于经费、馆舍、技术、设备诸种因素,根本无法与国外同行相比.以目前古籍情况而言,只有少数珍、善本能达到恒温恒湿的存放标准,大多数图书馆的古籍图书不过是存放在相对于普通书架来说密封程度好一点的书橱、书柜里,再通过用芸香、芸香草、灵香草、樟脑、烟草等药物防蠹;通过通风、曝晒、使用防霉剂等方法防霉而已,而保存期更短的民国文献则连这点待遇也享受不到.


c.思想观念滞后

在过去的50——100年中,我国档案馆和图书馆界对民国文献几乎未采取较为科学有效的保护性措施,一方面,大家一般认为越是古代的文献越珍贵,忽略了民国文献自身的参考利用价值,少有人认识到民国文献保护比古籍珍善本保护更为急迫;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内外文献保护修复研究也有了新进展,但在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都大为改善的情况下,似乎人们在更热衷于盖图书馆新大楼和强调加快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民国文献的保护和利用.

2.民国文献科学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

1911到1949,短短38年的民国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成立、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接连发生,所以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新与旧,中与西各种社会思潮在这一时期汇集、碰撞而形成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一道特殊文化景观.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情况虽然败落,但思想文化却异彩纷呈,在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整理和继承的同时,西方文化又强烈地影响着当时的学术思想界,广大知识分子的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形成了著述兴盛、流派众多、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尤其是马列主义的译介与传播,促使中国诞生和发展壮大,并最终导致新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民国文献正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载体和社会巨变的原始记录,且距当今现实最近、关系最密切,我们今天许多事情都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都可以从民国文献资料中找到答案,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珍、善本古籍之下.

2.2可行性

首先是近年来陆续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为实施民国文献的科学管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从2002年起,到2005年结束,每年投入资金2000万,共计投入资金8000万.目的是通过大规模、成系统地复制出版,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善本古籍,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学术研究的一项民族文化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泽被万世的大事,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举措.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一系列古籍保护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为民国文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足够的经验.

其次是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民国时期文献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为了保证民国文献的“原汁原味”,在对民国文献数据化存储时,就要以图片格式进行存储,这些图片又不可进行压缩,从而导致古籍数据库异常庞大,常用的磁盘储存器很难实现.这时可根据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的大小采用机器手光盘库或机器手磁带库这样的第存储器,如果第存储器也不能满足,便可采用SAN战略.SAN存储区域网络即位于怎么写作器后面的存储网络,它是一个主要负责存储传输的“后端”网络,所有怎么写作器均可通过此网络对存储介质任意读取及写入,并可将多个系统连接到存储设备以及子系统.此方案可采用千兆以太网,其网速与光纤路径技术相当,且相对较低,建设周期相对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