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身边有科学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70 浏览:21270

【中图分类号】G686.22.9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76-0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之基本理念指出:“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提倡科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儿童的生活,要注意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的教学要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唤醒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一、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生活情境

《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感受、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活化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三年级教学《周围的空气》一课“空气要占据空间”时,我们就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模拟生活中打散装菜油或色拉油,用带橡胶塞的漏斗,将漏斗塞在玻璃瓶口上,用烧杯将水倒入漏斗,让学生观察:水是否倒入了瓶中?结果并没倒进去.此时让学生猜一猜、找一找原因,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再轻轻地摇晃一下玻璃瓶,让学生观察到“气泡一个个地从玻璃瓶里冒出、水一滴滴地掉入玻璃瓶”.再让学生思考分析原因,继而引出“空气也要占据空间”的概念.使用漏斗倒液体进入容器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很多学生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但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照搬”到科学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又如:在“怎样加快溶解”教学中,老师提出:“我现在好口渴、头好昏啊!想冲一杯咖啡来喝.你们能帮老师出一个好主意,快一点喝到这杯咖啡吗?”冲咖啡、放白糖或方糖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为老师献计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给老师出主意:“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咖啡、方(白)糖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很烫的开水来冲,溶解起来也很快呢!”“把它们放进热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等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铺垫,学生就不会感到科学是那么神秘,而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零距离地接近,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对实验探究也就很感兴趣了.

二、贴近学生生活,精心准备探究材料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学生要进行科学探究,课前需要精心准备一些探究材料,这是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有: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实验仪器设备、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电教媒体器材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时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陌生感,同时也对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作用有限.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选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蜡烛、气球、皮筋、吸管、木棒、剪刀、羊角锤、螺丝刀、啤酒开刀、橡皮泥、易拉罐、牛奶盒、饮料瓶、泡沫盒、自来水开关、废旧电动玩具汽车或四驱车、齿轮等等,都是师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如:在教学“认识轮轴的结构”和“轮轴的作用”时,我特地去找学校水电工冉师傅借了一个带红色圆盘的自来水闸阀,先让学生认识轮和轴,再让学生分别拧闸阀上的轮和轴,亲身体验、发现轮轴的作用(省力或省距离),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工具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一般就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其实,我们也可以提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笔筒、饮料瓶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出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奇思妙想地想出多种方法出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 学生在做“液体有热胀冷缩”实验时,我们准备的实验材料是洗干净的小玻璃药瓶和透明的直塑料吸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带橡胶塞的玻璃管.实验的效果与使用实验室的器材相媲美.在科学教学中,如果只去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就会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我们尽量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还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三、贴近学生生活,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阵地,但也不是唯一的阵地.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那才是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内扩展到教室以外的家庭、社区以及大社会,使课内与课外、科学与技术、生活与环境、社会紧密结合.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中的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检测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让学生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后,知道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色拉油、白酒、醋等其它液体是不是也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中的实验材料作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就并不难了.在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花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课外观察开花植物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及其它们的数量,并记录下来.大自然中的植物开花景象,是学生课外活动中很吸引他们观察的一个方面,观察研究这些花朵,学生就不会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沉重负担,反而都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观察任务.


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拓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能够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是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学好了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多么的广泛,确实很有用处.从而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