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新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721 浏览:69271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唯物史观的当代运用.本文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进而说明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当代形态.

【关 键 词 】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新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又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为其本质核心和价值取向,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强调“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发展与践行.深入研究分析科学发展观中所蕴含的唯物史观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论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生存不能没有物质生活资料,而物质生活资料要人们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索取.因此,劳动就成了人们首要的实践活动,成了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东西.在劳动过程中,人们获得改造自然的能力,并且随着劳动实践的深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这种能力就是生产力.由于人们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是无休止的,因而人们的劳动实践也是无止境的.无止境的和劳动实践决定了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客观和必然的,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唯物史观也认为,人们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除了结成人与自然的联系之外,还结成人与人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一旦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不适应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这种决定作用,使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社会状况”.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论,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我国现阶段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保证,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论的坚持与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创造历史的观点

唯物史观明确指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同,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是人的历史.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参与的,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历史是由人所创造的,如果离开了人有目的的、能动的参与,人类历史的创造将是不可能实现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全面加强和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该时代背景下,我们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深刻继承.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科学发展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秉承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基本观点,弘扬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要求发展要依靠人民.同志明确指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全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理论观点,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三、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

唯物史观确立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发展的最理想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是追求其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此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更加关注人,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日益突出.根据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丰富与深化.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价值取向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一价值取向与唯物史观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是全面谋发展、促发展的发展观,其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无穷动力.因此,科学发展观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现.

科学发展观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做出了有中国特色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尤其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只有把发展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强调科学发展,才能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条件,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可能.科学发展观又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因此,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条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表明,科学发展观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的发展与践行.

四、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有机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必要前提.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只有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和有机结合时,整个社会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人与社会、自然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谐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只有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的发展.再次,在人的发展与其他各要素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但人的发展又离不开其他要素发展的支持.因此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为了人的发展需要而牺牲或者破获掉整个有机体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正是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挥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整体优势,达成整体目标.科学发展按照四位一体的布局要求,论述了协调发展对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依据就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是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理论.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强调协调发展来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此外,科学发展观依据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理论,强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评估一个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成都中,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中,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中,进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80.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310.

[3] . 在纪念同志诞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 北京: 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27-28.

[4] . 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 北京: 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29.

[5] 史战芳. 论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统一[J]. 河南社会科学, 2008,9(16):5.

[6] 娜日斯. 论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拓展与创新[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41):6.

[7] 王家芳.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J]. 求实, 2007,6.

[8] 赵正全.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最新理论成果[J]. 青海社会科学, 2007,3.

[9] 方秀兰.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J]. 理论前沿, 2005,21.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