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习惯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688 浏览:34179

[摘 要 ]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对其今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作用.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关注幼儿的好奇心理,同时提倡有效的家园协作,在广阔的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习惯.

[关 键 词 ]小班幼儿;科学活动;探究;行为习惯

教育研究表明,培养幼儿探究学习习惯更利于提高课堂活动的高效性.那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探究习惯呢?

一、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究

幼儿面对丰富的操作材料,大多会油然生出喜爱之情,产生操作的兴趣.事实上,若幼儿没有丰富的学习材料,就没有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物质素材.比如,在组织小班科学活动“果蔬沉浮”时,教师事先在区角投放了苹果、西瓜、杨梅,梨子等幼儿熟悉的水果,也投放了幼儿不太熟悉的火龙果、荔枝,杨桃等,另外还有两大盆水.投放的这些活动材料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他们在玩水的过程中自己选取操作的材料,将一个个水果放入水中,看看会发上什么现象,有的幼儿还将观察到的结果记载在记录表上.幼儿在玩中去观察和发现,得出结论,学到了应有的知识,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幼儿的探索方法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幼儿学会科学的探索方法,尽可能地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己去感知、去探索,并获得知识.

首先,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活动材料产生兴趣,用自身的言行来引导幼儿,创设能够吸引幼儿的活动情境.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及时发现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亮点,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肯定,结合科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活动结束后,用启发幼儿思维的语言进行分析和总结.其次,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探索方法,避免错误经验的习得与偶然事故的发生.幼儿只有成为科学实验活动的直接操作者并不断发现操作的兴趣,才会真正激发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

三、关注幼儿的好奇心理,激发幼儿的求知

幼儿对整个世界都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他们对好奇的东西总是满脑子的为什么,总是以探究的眼光去观察、思考、想象.教师要注意关注幼儿好奇心理,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对待,耐心引导,激发他们积极去探究的.比如,在观察知了的时候,也许他们不再满足知了的“翅膀为什么是透明的”而是好奇地关注:“知了每天吃什么?”“为什么它会从地里爬出来?”这些问题代表幼儿的思维已经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教师要积极应对幼儿这种主动探究知识的,对幼儿能够大胆提出问题的行为给予热情的鼓励,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科学的引导.

对于幼儿一些没有意识的“破坏”行为,不要随意斥责他们,应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和幼儿一起去探究,寻求正确的答案,给予幼儿再次尝试的机会,保护幼儿强烈的探索求知.比如有一次,亮亮在玩公共汽车玩具时,把汽车的轮子给弄掉了,有的小朋友跑来“告状”.这时,教师没有立即批评亮亮,只是鼓励性地说:“亮亮能把公共汽车玩具上的轮子弄下来,就一定能重新装好的.”在教师的引导下,亮亮最后终于把轮子装上去.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亮亮正是由于好奇心拆掉了玩具车的轮子,而他重新把车轮安装好,既锻炼了幼儿的操作能力,又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

四、提倡家园的有效协作,培养幼儿的探索习惯

幼儿的家庭生活是幼儿生活的重要部分.幼儿的探索习惯,只有做到家庭和幼儿园协作进行,才能注入活力,取得更大的成效.因此,幼儿园要和幼儿的家庭紧密配合,共同培养幼儿探究的热情和习惯.有一位教师在家访中,曾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告诉她,“我家孩子,很好动、好玩,看到喜欢的东西,都会哭叫着写回来,但是写来了很快就拆零散,很多玩具,都拆得无法拼凑了.”于是,针对这一情况展开了讨论,教师和家长最后达成了一致的观点: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好奇心的驱使,如果横加训斥,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是错误的.家长不妨与孩子一起来观察,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把拆散的玩具拼装起来.然后,可以让孩子再次拆开,继续拼装.如此教育,孩子面对自己拼装好的玩具会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探究习惯的形成也就是自然而然了.

责任编辑 沁砚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