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443 浏览:44338

摘 要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和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较低,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科普工作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全方位出击、多层次开展的科普工作新局面.

关 键 词 :素质科学素质国民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的科学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从根本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伟大事业,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意义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科学技术、人才和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国民科学素质也是生产力、竞争力.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促进国民对科学技术的了解,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面对严峻的国际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

在国内,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和资源等问题.巨大的人口压力、发展的粗放,使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1]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的,是以全民科学素质的快速提高为前提的.如果我们不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为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性任务,不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向新的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将面临有更深远影响的新的发展瓶颈.因此,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二、国民科学素质现状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随着教育的发展、信息的通畅,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

第一,国民科学素质总体低下.2007年中国科普研究所(受中国科协委托)对除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外的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69岁成年公民进行了第七次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稳步增长,达到2.25%,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0.65个百分点.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美国民众已经达到基本科学素质水平的比例为17%,1992年欧共体民众科学素质水平已经达到5%,1989年加拿大民众科学素质已经达到4%,日本在1991年民众科学素质已经达到3%.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在国民科学素质上,确实存在着明显差距.

第二,国民科学素质严重不平衡.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也很不平衡,具体体现在不同性别、城乡、年龄及不同经济地区、职业群体间的科学素质,差距很大.2007年第七次中国民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分类群体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人群中,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10.4%,城镇劳动人口为3.0%,农民为1.0%,男性公民为2.9%,女性为1.6%.不同年龄公民的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也存在明显差异,且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与文化程度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越高.城乡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差异显著,城镇居民为3.6%,乡村居民则仅为1.0%.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也明显不同,东部地区为3.9%,中部地区为1.8%,西部地区为1.3%.

三、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对策

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国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尽快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社会的共识.那么,怎样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呢在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首次写入了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人人皆知,研究者甚众,这里不再赘述.因社会对科学普及的关注度不够高,本文主要对如何加强科普工作略陈管见.加强科普工作,应按照“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全方位出击、多层次开展”的思路加以推进.

第一,政府应当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纳入议事日程.政府要提高认识,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现国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保障公益性科普事业,支持营利性的科普文化产业,以此推动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要制订相关政策规划,完善立法,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要加大投入力度,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建立健全国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监测评估体系和表彰奖励制度,并纳入国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第二,将弘扬科学精神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首要任务来抓.当前我国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养比较低,许多人科学精神不足,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给迷信、伪科学和邪教提供了可乘之机.通过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使个人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发扬光大,渗透到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


第三,不断发展壮大科普工作队伍.提高国民科学素质,需要一支规模大、素养高的科普人才队伍.要组织和引导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不断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起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兼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是一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普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第四,加快科普设施建设.政府应把科技场馆建设列入议事日程,鼓励国内外和个人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和展品,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资的科普设施建设新格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科普资源,有计划地向中小学生开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设施.科普场所要常年向民众开放,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007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2.25%.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取得的成果,是我国正规教育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党和各级政府重视科普工作的结果.但是我国民众科学素养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