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科学道路的30年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52 浏览:17604

在改革开放之年,刚创建的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下简称江苏体科所),就处于科学飞跃发展的年代,不仅要赶上前沿,还要站在前沿上不断创新.在这30年来,旧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处于不断革新之中,能“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爱因斯坦),江苏体科所一直坚持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而立之年,跃居全国省市体育科研所前列.祝贺之时,怀叙旧之情,以一孔之见,献几点感言.

1.科学思维追求创新

在运动训练理论方面,前江苏体科所副所长茅鹏先生上世纪60年代就敢于对苏联的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等)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引起了当时体育科学界的争论;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元训练理论”,直到现在退休多年的茅先生,还在不懈的坚持着这一理论的研究.2006年7月江苏体科所举办了“茅鹏训练思想座谈会”,国内多名专家到会抒言,说明了江苏省体育局和所领导一直创造和鼓励学术争论的风气,从而有利于科学创新.江苏体科所主办的刊物《体育与科学》,在国内倡导体育文化建设,为全国提供一个活跃学术研讨的园地.在第一、二届评审体育核心期刊时,本人曾被邀为终审者之一,由于《体育与科学》名列前茅,促使我去查读该刊,读后信服地投了赞成票.至今,《体育与科学》在体育人文科学方面独具特色,不但5次被评为“国内中文版体育类核心期刊”,还是“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祝贺她越办越好!

2.科学研究走自强之路

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中,江苏体科所1993年首先在全国建成运动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开展对运动技术诊断和合理的力量训练研究.当时对全国体育科技界影响很大,尤其我国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表现技术、力量不如国外运动员,这正是运动生物力学重点研究的问题.我在参与的一些学术活动中,谈到技术分析、力量训练时,往往赞赏江苏省的运动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近年来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第十届全运会,建成高水平的力量测试及训练中心,设备更加完善,在训练监控中成果迭出,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重视.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对马拉松等周期性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和伤病康复制定了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及具有专项性的、系统的准备活动、赛后恢复及运动拉伸法.把运动生物力学的技术诊断、提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伤病防治结合起来,是一个创新.在该所的研究人员中,王明暄研究员是我国运动生物力学学会副主任委员,2005年袁鹏在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上获新人奖,可见江苏体科所运动生物力学室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江苏体科所运动医学室和运动训练研究室,长期坚持深入运动队开展工作.从训练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该所科研人员下队科研工作的一大特色.多年来,他们在机能评定、训练监控、运动营养和疲劳消除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在运动训练中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较好地效果.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运动队的欢迎,江苏省近几届全运会成绩的逐步上升,离不开他们的付出.在工作中,近几年他们形成了一支具有实力的从事机能评定及训练监控工作的科研队伍.

在坚持为运动队怎么写作同时,近几年江苏体科所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具有了先进的训练监控和研究的设备,如ADVIA120、 ISOMED2000等动力量测试系统、ACCESS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更可贵的是中心实验实的检验水平,连续5年通过《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定》的考试.这是一项最基本建设工作,没有严格的质控,就没科学严谨的成果,正如中国反兴奋剂中心一样,每年要经过国际奥委会的资格考试.有了严格的实验室考试,拿出来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被检运动员机能实况,做出的成果才真实可靠,人们在看江苏体研所的研究成果时就觉得放心.这是搞人体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实验结果不能重复而发生的科学查重、论文检测编数据的现象,就是实验室科学管理差造成的,小则影响个人及单位,大则像“三鹿奶粉事件”那样秧民、祸害国家形象!作为体育科学专业人员,都会对此深切有感,目前我国体育科学实验室应自觉有这种要求,才能真正加速体育科学发展!


3.科学研究结硕果

在《体育科学》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创刊时,本人由于是编委,有幸每期看到杂志,从而很早从体育科学杂志上认识江苏体科所,1987年姜文凯研究员等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就连续发表《运动员心动时相及左室顺应性观察》和《中老年“过去的运动员”超声心电图和运动心电图初步观察》,提出运动训练对心脏影响,主要在是否符合科学训练的规律.在当时科学训练的热门话题“无氧阈”研究中,邢华诚和姜文凯等都先后发表了《无氧阈和无氧阈以上运动员左心功能》,《划船运动员无氧阈的无创性测定》,和《无氧阈学说面临的挑战》等文章.建所初期就连续发表了高质量文章,在理论上就新军突出.创新的成果在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评审中,《无氧阈和有氧能力的检测及其实际应用》、《JTK运动选材测试系统》、《在体操难新动作设计、技术分析与训练》及《游泳运动员对训练反应的评定》、《优秀举重运动员崔文华科学训练研究科技攻关总结》等先后获奖.

1995年姜文凯研究员等编著了《运动•,健康•,内分泌调理》一书,论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在人体健康和运动、疲劳与恢复过程中的规律及中医药应用,正如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浦钧宗教授指出,这本书“是长期从事运动医学及中医学的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提出颇有见解的设想“.2004年姜文凯研究员和所里10位研究人员,总结了过去几年在短距离跑、游泳和自行车等项目研究成果,写成《神经-肌肉抗劳能力与速度对力》一书,立足于实践,升华于理论.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研究中,2006年盛蕾研究员等参与并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奥运科技专项基金(课题编号:2002BA904B04).《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中的子课题《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与发展的造血机制研究》,研究证明:大运动量训练过程中血红蛋白明显下降时,未出现缺铁,而网织红细胞计数参数及其亚型参数变化较血红蛋白提前出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在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牵头的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科技攻关课题的子课题《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方法》和《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中,江苏体科所盛蕾、丁宁炜、邵慧秋、朱晓梅、汤强、秦学林、曹佩江、缪爱琴等都是课题组成员,盛蕾研究员还是两书的定稿人之一.课题完成后2006年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体科所属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在连续两届的奥运会备战工作中,盛蕾等三人被国家体育总局聘为备战奥运专家组成员.在2008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江苏体科所的《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实验室》为总局重点实验室.

在全民健身与健康的研究中,江苏体科所也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体育局和省的任务,出版了专著《体质与健身》.近几年,江苏体科所紧抓住国民体质与健康研究的前沿课题,承担了江苏省科技厅公益研究专项资金课题“江苏省国民体质评定标准的建立及推广应用”,以及“江苏省城镇成年居民体力活动现状与常见锻炼方式的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常模的建立”,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衷心希望他们在这条促进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由此可见,江苏体科所现在已具有一支全国一流的竞技体育科技攻关、全民健身研究的人才梯队.在江苏科技厅和体育局支持下,2003年“江苏省国民体质与竞技体育研究中心”成立,并设在江苏体科所,以江苏体科所为骨干力量,团结国内专家,更进一步促进江苏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4.科学实践中培养人才

江苏体科所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联办了博士点和硕士点,这是目前国内省级体育科研所中的先行者.对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和学术交流十分重视,姜文凯、严政两位研究员参与所的领导决策;并与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中国香港体适能总会、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全所人员团结一致,难苦奋斗,为江苏省和全国体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后,被江苏省政府授予集体一等功;15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功;2006年盛蕾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中荣立一、二三等功者10人.可见,人才是事业有成的关键.

三十年来,江苏体科所人,是走自已道路的创业者,为体育事业增光添彩.步入而立之年,所获的成绩与辉煌已成过去,再从头越,艰辛与欢乐同在,望自强不息创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