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418 浏览:57602

作者简介:王贺永(1978.1-),男,满族,河北承德人,专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小学教育教学.

摘 要: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有效的教学设计、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引导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优化实验方案、调控和指导等方面进行论述,探索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 键 词 :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质量.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探究的前提条件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有核心的而非杂乱的探究目标:明确通过探究要理解某一概念、解决某一问题、完成某一任务.目标杂乱会影响核心目标的达成,挤掉核心教学内容的思考、动手、深化的时间.

整堂课环节要清晰,衔接要自然有序,有层次性.特别是探究环节要深层次地思考其价值和落实方案.我在设计实施教案时,尽量挖掘每块内容的价值,无意义的活动不设计,科学上奉行“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就是指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小一些,挖掘得深一些,使学生的探究经验更真实,更具意义和价值.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的探究预设与生成缺一不可,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是不精彩的课堂.备课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挖掘教材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可能会有的疑问、见解、发现要心中有底,要有应对预案.对课堂上学生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和发现,老师要及时捕捉,筛选和放大那些充满灵性、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充分的预设,善用生成会使探究更有效、更精彩.


二、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的物质基础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科学教师来说,我们也都知道,材料就是科学探究的“米”,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探究就成了纸上谈兵.“米”的好坏决定了饭的质量,材料的结构性决定着探究的有效性.好材料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开始.材料需要优化,优化的最佳方式就是使材料具有结构性.所谓材料的结构性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把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进行组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

三、引导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有效探究的前奏

我们的科学探究正是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的,科学性的问题最好是由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现象或事物所引发的,并且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同时,对课堂上学生一些不寻常的浍和发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筛选和广大那些充满灵性、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执教《空气》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这位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空气的了解,然后给学生一个保鲜袋,再让学生玩玩空气,通过玩,再发现空气的特点,并且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大部分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提问:关于空气,你们还想研究什么?这样一引导,学生的思维很散,他们会提出一些比较肤浅而且不值得或是根本不需要探究的问题来,那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上时间浪费了不少,可是真正想让他们探究的问题没有提出来,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位老师在大家交流了对空气的发现后,又拿出一个汽球吹给学生看,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来,然后又拿出一个饮料瓶,把汽球放进瓶子里,并且套在瓶口上再吹,但老师没有马上吹,而是问学生能不能吹大,大部分学生都说能吹大,然后老师请学生上来吹,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不一样,这个时候这位老师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是什么原因呢?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便产生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由此开始.

四、优化实验方案是有效探究的催化剂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反思,找出其特点和不足,并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实验手应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真开展实验方案的全方位、多角度反思评价,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这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及科学实验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调控和指导是有效探究的动力剂

现在的科学课堂经常会再现“一动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现象.组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使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组织教学的成败,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感情、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在学生探究时,可以用适当的评价来吸引学生,也可以采用口令、树榜样、呈现新鲜材料等方式来调控课堂.除了调控,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也影响着探究的有效性.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排查最佳方法,理清思路,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甚至手把手地帮助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的发现.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做并不违背自主性原则,因为小学生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付出了努力,获得了成功,其间不论教师给了多大的帮助,多数学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都会非常喜悦.如果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去,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师适度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变得目标不明确,甚至偏离方向,导致探究失败,虽然说失败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磨练,但反复的失败对于小学生这种幼嫩的心灵是无法承受的,经常的失败必将导致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所以,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合理指导,帮助学生把握住探究的方向,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六、手脑并用是有效探究的精髓所在

可能有老师认为探究就是活动,其实活动只是一个载体,它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要知道,动手操作≠探究.探究活动既要重视外显的动作过程,更要重视内隐的思维过程.脑科学研究发现,在动手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动脑筋,大脑产生广泛的兴奋,更容易产生新的蛋白质,即建构的产物.因此,探究强调动手做,更要强调动脑想,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我们做中学也一直倡导动手前想、动手时想、动手后想,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伴随全程.

总之,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