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观推进生态省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10 浏览:105678

生态省是以协调经济社会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摸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和进化方式,实现省域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走向和谐的重要载体.它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方面的建设.江苏是最早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之一,又是迫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省的地区,加快生态省建设对于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和“四个优先”方针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江苏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在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由于生态省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根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生态省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省在刚提出建设生态省时,不少同志对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存有疑虑,认为生态省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空泛口号,缺少科学性和实质性,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意义不大.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省的生态建设工作稳步向前发展,人们对生态省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生态省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从世纪之交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作出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提出生态省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框架,到2004年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通过了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使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社会建设都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不断向经济社会新领域拓展和延伸.另一方面,生态省实践如火如荼.全省有15个城市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有37个县(市、区)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3和1/5;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开发区的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首批通过国家论证,有108个企业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去年,通过对14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削减主要污染物约20%,增收节支12亿多元.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1.7%,能源利用率35%,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实践证明,生态省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遵循经济规律,又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这为“十一五”推进生态省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机遇,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省建设,首先要制定好“十一五”生态省建设的规划,并与“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衔接起来,使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在时间、空间和发展模式上得到统一,从而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转变增长方式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根本任务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征服自然的阶段,而走向协调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过程.生态省作为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我们改变过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更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的加速期和国际化的提升期,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九五”以来,江苏省的经济建设获得长足的发展,创造了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奇迹.但是,“十一五”期间如果继续延用旧的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和建设将难以为继,环境不堪负荷.在劳动力方面,我省劳动力已高于东南亚和拉美国家,优势逐渐丧失;在土地资源方面,“九五”和“十五”期间用掉255万亩建设用地,而“十一五”的建设用地提前用完,尽管调整和置换有一定的余地,但成本太大;在能源方面,全省能耗增长的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要完成“十一五”目标,能源消费量将接近翻一番,能源“瓶颈”矛盾难以缓解;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和纠纷,使我省工业品出口门槛不断提高.尤其是如果“十一五”期内我国出现“产能”过剩,对重化工业比重超过65%、单位污染负荷在全国最高的江苏来说,将承受经济调整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因此,加快传统产业生态转型,及早转变增长方式,是省域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生态省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产业的生态转型,建立起生态经济体系.一是要合理布局生产力.按照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系统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对环境敏感性地区如人口集中区以及沿江、沿湖、沿河等地区,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改变过去“东西南北中,全面搞化工”的格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农业和怎么写作业,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与环境相协调.二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推行清洁生产,扩大企业循环经济试点,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园区为中心,延伸产业生态链,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共享、副产品交换的范围,形成产业共生群落.三是要制定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政策措施.通过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和建设,加大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付转移力度,综合运用产业政策、政策、财税政策、融资政策引导和扶持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建立生态补偿资金和生态省建设的激励机制,加快省域内生态修复、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使省域内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


运用法制手段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生态省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建设生态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必然要求调整和改革传统体制和上层建筑,需要建立与新的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制度和运行机制.没有制度创新和法制保障生态省建设就难以持久推行,也不可能向纵深发展.这些年来,我省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立法和政策创新方面已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但一些重要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尤其是在解决深层次矛盾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治省的方针,不断加快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立法步伐和政策创新,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制体系,引导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加快立法步伐.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环境承载能力,积极制定促进生态省建设、节约型城市建设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目前,全国人大环资委已着手起草《循环经济法》,并将在本届内提请审议.上海市已提出制定循环经济条例,我省也在酝酿制定规章,但就地方而言,应更多地关注生态省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节约能源、废弃物利用、发展静脉产业等方面缺少法律的引导和规范,而这些方面地方人大及政府立法和政策创制的空间又很大.

二是严格依法行政.政府在推进生态省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应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行政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项目,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三同时”、不正常运行治理设施、偷排、超排、无证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的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打击.建立和完善执法责任制、联合执法机制、环境法律援助制度和环境公诉制度,严厉惩处环境犯罪行为.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要实行环境容量管理、市场准入和许可制度,及时淘汰规模小、污染重、能耗大、治理难的企业和落后工艺;要高度重视大中城市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农村统一供水问题,积极实行区域水环境达标责任制和跨行政区域上下游水质交接责任制及生态补偿制度.

三是加大监督力度.地方人大要加大监督的力度,一方面,要支持政府开展生态省建设工作创新和政策创新,帮助协调和化解生态省建设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又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对人民群众关注和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政府及其部门加以解决,促进生态省建设工作依法、有序、健康开展.

四是加强宣传工作.生态省的建设需要政府动员、舆论呼应和社会参与.生态省建设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基层,地方人大和政府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以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省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要建立和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要发展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引导和组织公众参与生态省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努力推进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责任编辑:杭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