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和捍卫国家安全(连载二)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14 浏览:118162

在前文明确了“何为科学发展观”之后,本文将围绕“以人为本”进行阐述.这个观点古已有之.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兼大政治家管仲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业》)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刘备说:“等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三国志先主传》).唐代大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贞观政要务农》).

在西方,美国著名学者安邦纳对西方的人文主义特征曾作过这样的论述:“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他从人的需要出发,他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他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鲍季格里戈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4,第29页).

对于“以人为本”的科学解说,是《宣言》里的两段话: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他压迫他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马恩选集》第1卷,第232页)《宣言》还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1卷,第273页).

何谓“以人为本”?

我们需要对《宣言》里这两段话做一些解读.作为人看来,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人的基本理念.《宣言》说:“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和压迫他那个阶级下面解放出来.”我们有一句较通俗的表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身.”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现了“全人类”统一的价值.其中既包括“一切人”,也关注“每个人”,当然要关注到每一位受压迫、受剥削的无产阶级人士.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受压迫、受剥削的无产阶级,往往又和“似乎”是“代表”着“一切人”利益的统治阶级相矛盾,因而就出现阶级的斗争和冲突.在非阶级社会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切人”和“每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或不协调.所以,贯彻和实施“以人为本”,就要“科学”地解决“一切人”和“每个人”的相互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首先要看到“每个人”和“一切人”彼此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统一.人类有两大问题,一个叫生存问题,另一个是发展问题.在阶级社会中,人类更多面临的是生存问题、阶级冲突问题;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存问题也许早就解决,但仍然面临发展的问题.发展的最高理念是“每个人”都可以发展.“每个人”的发展,有时会和“一切人”,即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矛盾、冲突.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既要求社会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又要求每个人的发展跟整体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另一方面,在阶级社会中,在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彼此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统一.所以,从解决生存问题、彻底消除人压迫人的角度来讲,“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提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理念,很好地体现了人的奋斗目标,不是空喊共产主义学说里某些空泛的口号.过去说,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只谈到了物质需求,到了高级的阶段,就不再是吃饱穿暖等多样化的物质需求,而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展有多种多样.社会要发展,人类也要发展.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机地协调起来,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的奋斗目标,就有赖于未来社会如何贯彻推进科学发展观.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这两个概念有所差别,“人民”一词不包括敌人,“人”就既包含着“人民”,也包含着“敌人”.为什么“敌人”也可以成为“本”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人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敌人”,只要放下武器就是“人民”,就应得到“人民”的应有的尊重.我们在革命战争的历史上,曾经推行过优待俘虏的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法大纲》里规定地主富农和贫雇农一样,分得同样大小的一块土地.当我们参加革命工作的时候,青年人思想不通.主持土地改革工作的前辈们告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是解放生产力,并不是在肉体上消灭地主和富农;地主和富农个人也是劳动力,在肉体上消灭地主富农,是损害了生产力.”在阶级斗争最尖锐时期,我们在土地分配上对地主、富农和贫雇农也是一样的,采取了同等对待的政策.可见“以人为本”是人一贯推行的价值观.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中,要看到“民”占到“人”的大多数.所以,“以人为本”,必然包含着“以民为本”.但在全人类中,又确实存在多数弱势人群和少数强势人群的差异和对抗.在实际生活中,甚而会出现一些极少数人威胁大多数人生命或掠夺财产安全的情况.那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奉行者,就不得不向“极大多数人”倾斜,不得不剥夺“少数人”的某些人权乃至他们的“生命权”,以维护“极大多数人”的人权.

为什么“以人为本”的奉行者,在多数人和少数人之间,要做出这种选择?一个重要理由是:“多数人”在人数上要比“少数人”多出很多,而且多数人往往是弱势群众,少数人往往是强势群体,“雪中送炭”无疑比“锦上添花”更为重要.

当代的“人”与后代的“人”

另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时,“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当代的人,还是后代的人?

回答是:既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子孙.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后代人的根本利益.后代人和当代人会在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问题上出现不同的利益诉求.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参考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为可持续发展下过一个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充分满足当代人群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子孙需要的发展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真正的争议,其实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争议.发展离不开能源、资源,也可能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现在,人类包括核能和化石能源在内的能源总量是有限的,地球表层所蕴藏的资源,已被发达国家大量利用,环境、生态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在继续跟进,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要求限制“当代人”对能源、资源的利用,限制“当代人”破坏环境、生态,实际上主要是限制发展中国家,阻碍他们走上蓬勃发展的进程.于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了长达十几年激烈的辩论,最后达成了上述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我认为联合国这一定义,比较科学地解决了当代人和后代人间的利益纷争,比较科学地界定了当代人所应遵循的发展的理念.当代人的发展,是充分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但前提是不能因此而妨碍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