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的和谐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522 浏览:56294

摘 要 :吴蕴瑞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怎么写作社会”. 思想渊源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中西哲学思想的融会;思想特质是体育普及化优于竞技化,中西体育相容不悖,体育为军事教育之基础,科学与人文并重.

关 键 词 :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渊源与特质;科学与人文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2-0092-02

Abstract:The P.E thought of WU Yun-rui could be “the unity of body and mind,mutual promotion of morality an d skills,simultaneous accumula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arts and science and service to society. ” The historical source of thought could be the unity Sports Thought of Naturali and China and western philosoph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could b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than to sports, to look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equally, to consider physical education as the basement of military education, to value science and humanity equally.

Key words: WU Yun-rui, though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historical source and Characteristics, science and humanity

吴蕴瑞教授是我国现代体育科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早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主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后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体育,获硕士学位;随后到英、法、德等国实地考察体育,发现不同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的国家,所展示出来的体育各有特色,回国后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体育的建言,逐渐形成了其完整的体育教育思想.综观其著作,发现他的体育教育思想不仅当年处于领先,而且至今仍未过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思想渊源

1.1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1916年吴蕴瑞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体育科学习,师承美籍的麦克乐,深受其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麦克乐在华其间,对体育概念的宣传、研究体系的创建、学校体育系统的规划、测试标准之研制,以及体育联合会的发展与运动竞赛的举办等方面均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麦克乐善于运用多学科的分析,来寻找体育的真正价值.他认为体育是从运动神经系统的经验中得来的教育,人类进化的历史,完全从身体活动的能力中,产生德、智、体健全之整个人生.主张自然主义的体育思想,所选用的教材具有活泼性、竞争性和体能性.吴蕴瑞承接了这一特点,在比较瑞典式、美国式及德国式体操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体育教材与教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实用性上走的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潮流.

1925--1927年间吴蕴瑞在美国留学,亲身接受到美国体育学术的洗礼,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习,并师承以哲学分析见长的威廉士.威廉士在智识丰富与充满教育环境中制定了他的体育哲学,如《体育原理》一书,提示了体育指导新课程编组与实施的原理,均源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麦克乐与威廉士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都强调人的本性,身心一体的观念,但威廉士较重视精神教育,麦克乐较重视体能教育.

吴蕴瑞深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认为体育为教育的一环,对体育的目的应与教育的目的同进退,随教育的目的而转移.他将体育的目标归结为三方面:1.机体之充分发达,2.各种技能与能力之培成,3.品格与人格之陶冶.并竭力反对“身心二元”的说法,认为体育的真谛在于“运用身体之活动,以教育我人”、“体育教师的责任,在于发达儿童之身体,重于培养儿童之品格”.吴蕴瑞在《体育原理中》对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体育教育本质的论述比较多,他认为“教育以培养有创造性心理态度为主要目的”;“体育主旨不在于练成粗腕壮腿,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吾们在今日提倡体育,不仅在操练个人的身体,更要籍此养成团队合作精神,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培养人为目的”,“办体育者应以文化主义为主要之原则,以传达文化和创造文化为目的”这些精辟的论述可谓高屋建瓴,其中对人的关注,对文化的关注是他阐述问题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反观现在的许多诸如“锦标主义”、“冠军至上”等现代竞技理念,总感觉有点缘木求鱼了,事实上,在先生著作面世70多年后,奥委会主席罗格也提出体育运动要“更人性”.

1.2 中西哲学思想的融会

吴蕴瑞的体育思想虽受麦克乐、威廉士等人的影响甚大,为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拥护者,但他能从思想层面有角度分析体育思想的时代性与价值性,并颇善于运用史例与史鉴,勇于批判中西哲学家,也能客观地吸收古今中外各国的体育特色,使之本土化,以适应国情.他接受道家老子的自然主义,反对韩非的法治精神.他也深入剖析功利主义与文化主义二者之间的特殊性与共融性,主为体育必须同时接受这两种思想,反对墨家的狭义的功利主义,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由此可见,吴蕴瑞的体育思想固然受美国系统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不媚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派别或一位学者,当迎或拒,都经冷静和理性的思索,以求体育能适应国情的发展.

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体育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体育到底是什么?诸如此类涉及到对体育与体育教育的本质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我们的体育教育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吴蕴瑞先生在他的著作《体育原理》中都有详尽而又深刻的阐释.这些阐释都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对中西文化的考察比较,历史辨证的做出了解释,他的阐释一丝不苟,严谨而科学,对体育以及体育教育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正确的概括和总结,富含科学精神,同时这些阐释始终没有离开一个考量角度,那就是“人性”,在对体育以及体育教育规律的探索中,他始终以人为本位,对人的关怀始终贯穿在他的理论中,人文精神显而易见.

2.思想特质

2.1 体育普及化优于竞技化

吴蕴瑞极力主张普及全民体育,特别强调不得忽视女子体育,认为男女体育应均衡发展以复兴民族的体格.为此他依国情,以参与者为中心,教材或活动为方法,指导者、时间、场地设备为工具,提出普及体育的五条件:1.要求人人参与:从小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2.改良运动教材:将索然无味的体操,改以活泼有趣的运动;3.规范教师资格:小学体育教师由师范学校培养,中学由大学体育科系培养;4.提供充足时间:学校优先编排体育课程,成年人安排闲暇时间参与;5.扩充场地设备:增建学校运动设施、及公共体育场馆.

吴蕴瑞针对锦标主义盛行和运动选手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运动会中设总锦标对我国国情而言并无多大价值,而选手制的利益更为渺少,如以选手制争总锦标,权衡轻重,两弊相合,其弊更大,吾人更不可取”.积极倡导以普及带动竞技,而不应本末倒置.

2.2 中西体育相容不悖

自从国术馆成立之后,对中国本土体育的发展不遗余力,这个以推广中国传统武术为主的组织,在张之江领导下,声势节节升高.1932年全国体育会议前后,也是刘长春参加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前后,国人对推展洋体育或土体育之抉择,展开了一场世纪之辩,是为我国近代有名的土洋体育之争.

吴蕴瑞的观点是完全站在体育的本质的立场立论,与一般的民族主义者的立场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不论洋体育或土体育,多少都有有达到体育目标的功能,但是并非所有的体育内容都具有下面功能,也不是以体育的发源地点据以判断是否达到体育目标之功能,而应将此体育的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才能以理服人,到底那一种体育活动可以延年益寿或去病强身,那一种能以保家卫国或有损健康.因此,为了适应国家与社会的潮流与需求,洋土体育不应相互排斥,而应相辅相成,互为体用,且相容不悖.可见,他既不主张走极端的开放主义路线,陷入媚洋排土,也不主张走极端的闭门主义路线,一味的扬土排洋,而是主张体育不应固守国界,将土洋二分.就体育行政制度而言,须符合国家政治组织的架构,不容抄袭国外;就体育的宗旨而言,部分与他国相同,部分为国势需求也;就体育的目标而言,因其本质为增强体质、陶冶品格及培养休闲技能,因此,这与洋土之间并无多大区别;就体育的方法而言,更应根据科学,而科学本身并无国界之分,何有洋土之分;再就体育的活动而言,其原则是:1.是否合于生理,2.是否合于心理,3.是否合于国人与社会的需要.因此,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洋土国界并无直接的关连,只要符合此三点原则,都可视为可用的体育活动内容,不分洋土.


2.3 体育为军事教育之基础

吴蕴瑞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学生自小学至大学,皆要接受体育训练,一般民众,不论士农工商,应视体育为生活的一部分,均享有体育训练的机会.他反对清末民初时期的兵操和体操,曾提出了体育改进之道:1.普及中小学体育,以奠定基础;2.组织体育研究会,以提升体育学术水平;3.淡化优胜观念,加强提倡体育道德;4.组织各级行政组织,以负责推广体育事业.同时强调,体育与军事训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1.体育为军事教育之基础,不论是体育的精神训练、体格训练或基本技能之训练,均可直接或间接的有助于军事训练之需求;2.体育与军事教育宜相调合,但不冲突,毕竟两者之内容不同,前者属于基本的,后者属于应用的,如为配合非常时期的需要,二者可互为体用,但并非以体育代替军训,或将军训代替体育;3.具有国防教育性质的体育或军训,应考虑实施对象的年龄,凡发育与发展尚未成熟的学童,尚不宜冒然实施具有军事训练意味的体育教学;4.军事教官不宜担任体育教师,犹如体育教师不宜担任军事教官一般,因为二者各有所专,各依据专有领域之科学原理而来,绝非短期训练军训教官,即可用途体育之教学法;5.部分国术运动可达到体育目标的一部分,拳械的技能也有自卫卫国的功能,但以国术代替体育,不免有偏狭之弊.

可见,吴蕴瑞本着他对体育与军训的身体运动的特性,探讨两者在国防上所发挥的功能并不相同,但如能互扬所长,互补所短,仍不失为救国行例中有效的教材,不过他始终反对将两者之间划上等号.

2.4 科学与人文并重

吴蕴瑞执教东北师大体育系的时候,就提出了“体育学术化”的主张,他认为“欲求进步,舍讲求科学道理岂有哉?”他还强调体育科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甚至呼吁科学家与体育家共同携手.为此,他身体力行,出版了《运动学》、《体育教学法》、《田径运动》、《体育建筑与设备》等一系列体育科学书籍,为中国现代体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其研究领域的宽广,研究成果的精深,让人叹为观止,其孜孜以求的探求科学规律的精神,一直为学界所称道.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需要科学;提高体育素养需要人文.吴蕴瑞在构建体育教育体系的时候,既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同时也突出“文化主义”,将两者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这种以科学与人文为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对于体育事业以及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3.结语

吴蕴瑞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怎么写作社会”,“身心一统”指的是在提高身体素质、熟悉身体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心理素质或者是人文素养的提高,“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本位”;“德技相长”指的是在体育技术和体育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必须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培养具有鲜明体育特色,德技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理兼修”中的“文”就是指政治、哲学、历史等各类能够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的文科知识,“理”指的是各类生理、医学、物理等各类与与体育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体育来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怎么写作社会”指的是体育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在社会中有所作为并且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这种教育思想本身就包含着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观点,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