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17 浏览:16209

从事科学教学已经有5个年头了,在这期过不少课,也从这些课和实际教学中得到不少感受.对于每位科学老师来说都想上好每一堂课,因此从课前就开始认真地准备:教学设计、材料的准备,甚至是优美的过渡语句.在这样的准备下一堂课变得无比“奢华”,教学热热闹闹,学生忙忙碌碌,而真正的探究过程却是个过场、形式.

作为小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来有效地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为了让科学探究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效的探究离不开好的教学设计

一堂课的好与不好首先取决于教学设计的好与坏.在平时,我们设计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上《简单电路》一课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设计组装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简单电路,掌握电池盒、小灯座、导线的安装和连接方法,然后再画出简单的线路图,让学生形成一个简单电路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示更多的小灯泡,让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电路连接方法,这时我只要适当地点拨和引导,学生就能把学到的方法转移到点亮更多小灯泡这个问题上.当他们用不同的方法点亮更多小灯泡的时候,他们有了成功的感受,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学习安装电路的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探究活动变得更有层次性和价值.

二、有效的探究离不开材料的精心准备

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巧的巧妇如果没有了米也做不出一锅饭来.我们的科学课同样也是这样,没有精心准备的材料,我们的课只能是“纸上谈兵”,哪又何来有效的探究呢对于这点我深有感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动物》这个单元,教材安排了学生通过饲养蚕来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从第一课观察蚕卵就开始了对于蚕的生命周期的探究.记得当时上这一个单元时可真让我煎熬了许久,原因是没有蚕卵.在观察蚕卵的颜色和形状这一环节时,由于没有蚕卵只能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虽然学生在图片上能看到蚕卵的形状,但由于图片是放大的,所以学生无法观察到蚕卵的大小.即使是我向学生介绍了蚕卵的大小,学生也不能真正明白.这一课是过去了,但是在后面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由蚕卵孵化出蚁蚕到生长发育成幼虫,再到变成蛹,最后从蚕茧中飞出蚕蛾,整个过程由于没有蚕让学生去饲养、观察.因此在这几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觉上不下去了.即使是在教师的介绍和讲解下,学生也只有一张张茫然的脸看着老师.这样的课如何让学生进行探究呢这样的课堂也是教师一人在演独角戏,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来.在上完这个单元后,一直对学生有一种愧疚感,心里也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通过饲养蚕来观察、理解蚕的生长变化.因此在下一届三年级学习《动物》这个单元前,我想方设法找到了蚕卵,然后发给学生开始进行饲养.果然在后来学习蚕的内容时,学生在饲养蚕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每次上课学生都会把自己饲养的蚕带来,并和同学一起交流养蚕的经验,同时在课后向我询问过许多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个月的饲养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积极、更热情了,学生的探究也变得更有效了.


三、有效的探究离不开教师科学的引导

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中,有一个加热白糖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白糖加热变化的特点,也可以看到很明显的现象,这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白糖在实验中所发生变化的区别,同时对于最后所产生的黑色物质和白糖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白糖加热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这种变化的特点,最后归纳形成科学概念.

这节课中学生的科学概念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仍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让学生回顾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

总之,如何让科学探究更有效,需要我们每个老师去思考和探索,同时还要落实到我们的课堂中去,这样我们的科学教育才更有希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