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643 浏览:104738

【摘 要】“以探究为核心”也成了科学课的既定目标和重要教学任务,有效组织学生在科学课上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课堂中的诸多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十分重要,这也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从实验前有效引导,明确要求;实验中细心指导,亲身经历;实验后总结解析,不断提升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探究 实验 有效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41-01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正如陶行知所说:“脑口手并用”.学生在参与各种科学探究的活动中,科学素养自然会得到培养.因此,做好实验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验前有效引导,明确要求

1.领会实验要求

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总是和目的性、方向性紧密相连,如果实验的目的性明确,必然能激活他们的认知内驱力,同时也诱发他们探究各类新鲜事物的.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实验的表面,只是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不能完成实验赋予的各类探究,也不能高效地整理事实.因此,在实验前,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点.

2.学会实验方法

科学探究中,掌握实验方法很重要,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对于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教师可以先规范、熟练地进行演示,并配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教师可采用“分步讲解法”,引导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并要讲清楚每个环节操作过程的注意点,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思路.

3.教会分工合作

科学的实验课上,可以把6~8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开展探究活动.很多实验依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进行操作,很难完成.小组探究既能提供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也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取长补短,既分工又合作,使实验高效完成.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难发现,每一小组总是只有一半学生充当实验的“主力”,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比较,忙得不亦乐乎,而其他同学则袖手旁观,这其实已违背了小组探究的初衷.

为此,教师在实验前要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每小组除设置组长外,还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个好、学习情况等安排作记录员、监督员、操作员、观察员、发言员等,这些角色定期进行轮换,增强每个组员的责任意识,以便发挥小组探究学习的最大化,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实验中细心指导,亲历过程

由于小学生主体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实验的探究过程离不开教师引导与支持.科学课堂上实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有效.

1.材料选择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不同材料的选择、基本组合、叠放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升研究能力,必须以材料为基本载体,学生赤手空拳是很难进行科学探究的.

典型材料的组合来源于日常生活,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这样的材料才是“有结构的材料”,才是有用的.它既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顺序、认知规律,还应生动、形象、有趣,使学生喜爱.学生能凭借自身的能力,借助这些材料来发现、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2.有效指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的实验现象及时关注并思考.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还不全面、深刻,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不足之处.有的实验现象很成功,可记录不完整,甚至与现象不符合,有的现象和记录都写得逻辑不清.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述说,不仅述说实验现象,也述说实验记录,述说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给学生一个纠错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实验记录要实事求是,要科学合理,更要记录有意义、有价值的现象.因为记录也是学生思维的再次体现.

3.“节外生枝”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操作性的失误是难免的,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随时进行巡视,确保学生操作的有序、科学、规范,使实验有效完成.如学生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通常喜欢用嘴巴去吹灭,而不用灯帽盖灭,教师就应立即纠正.如学生在使用测力计时,通常读数时视线没有持平;如学生在实验中发生了意外,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形成不了统一的意见,也应及时进行处理,确保实验有效完成.

三、实验后分析归纳,有效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学习中缺乏思考,思维难以得到提升.实验结束后,如果学生获得的知识仍是很少,大脑依旧空白,能力提升一无所有;如果实验结束后,学生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还是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识和能力也没有得到深入,这种“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通病”.因此,教师在实验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归纳、分析,这样,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也确保了科学实验的有效和高效.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