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课堂成为科学探究的殿堂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98 浏览:21755

摘 要 :转变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生物课堂成为科学探究的殿堂,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所在.

关 键 词 :科学探究 教材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120-01

在学校课堂上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或发言雷同、照搬课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探讨的热情.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答案是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在课堂不能随便插话,不能随便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更不能出错.教师剥夺了学生和教师一起以平等的身份探究科学热情和活力.课堂已经成为学生接受既成事实、终极真理的教堂,“科学”常常被当成某个确定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不是把科学当成一种探索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方法.针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本人依据生物教学的实际和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让生物课堂成为科学探究的殿堂,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案,学生也习惯于机械式学习,死记硬背知识,思考回答问题力求答案的统一性.教师的教学行为,忽视了学生内心主动求知的需要,背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尝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主动

求得真知.

二、改变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教学

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视野,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氛围.

1.教师要善于创设教育情景

学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例如,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有关古人类在劳动中产生语言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他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意思来.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体会到了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主动发展空间

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表达交流的机会.例如,在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实验时,有的同学在采集鼠妇时发现,除鼠妇外,在同一环境中还找到另外两种动物──马陆和蚯蚓.于是这个同学没有拘泥于鼠妇一种动物,而是思考:这两种动物的生活是否也会受光的影响呢?便各采集10只进行了探究.教师知道后不但没有责备,而是给予鼓励肯定.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同时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保证和扩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3.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状态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质疑答疑.例如,学习“种子萌发”时,教师提前两周布置实验让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两周后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种子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拿到课堂上.学生对种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和交流,教师几乎没费口舌,学生就得出结论: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课堂上讨论

得非常热烈,组与组之间还发生了争论,并就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向教师提出质疑:“如果外界条件都具备,把大米种下去回发芽吗?”“把炒熟的麦子种下去会发芽吗?”等等,不知不觉,同学们在争论中深入,在争论中整合,在争论中得到提高.

三、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检测设,自己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条件.“选多大的馒头?恒温的时间?去唾液的量?”“不用水浴恒温,直接放入口腔中,行不行?”每个小组经过认真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探究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分工合作,动手实验,课堂气氛高涨,效果明显.学生通过一系列类似活动,明确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检测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有效提高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经过类似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明显提高,如当有的学生见到韭菜是绿色的(有很多叶绿素),而韭黄是的(缺乏叶绿素),便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当知道韭黄是在暗处培养出来时,便想到“光”可能是影响因素,并做出检测设:光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然后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取长势完全相同的两盆韭黄,一盆放在光下培养,一盆放在暗处培养,几小时后,观察两盆韭黄颜色的变化.等整个过程,既简单又明了,俨然一个小科学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把科学探究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