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79 浏览:20755

摘 要: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尽情地展现好奇心,其探究新鲜事物的热情有恰当的出口和认可,惟其如此,幼儿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品质才能最终得以生根、发芽和开花.就此意义而言,创造出“激励-发现”模式,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并使其初步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幼儿;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科学探究

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尽情地展现好奇心,其探究新鲜事物的热情有恰当的出口和认可,惟其如此,幼儿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品质才能最终得以生根、发芽和开花.就此意义而言,创造出“激励-发现”模式,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并使其初步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激励-发现”模式的理论基础

“激励-发现”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着名的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是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布鲁纳认为,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幼儿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伴随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幼儿在园内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亟需更新,相比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智力.他强调新时代应当普遍注重教育的智力目的,通过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他甚至还把这样的教育目的,同国家、民族的安危和发展联系起来,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充分的发挥,能使国家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还依据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陈鹤琴先生认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总是好的,而且,小孩子还有好动心,幼儿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幼儿的行动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受好奇心的驱使的幼儿,与新异境地接触愈多,则知识愈广;小孩子也是喜欢成就感,他们不仅喜欢动作,更喜欢动作有成就;小孩子更喜欢称赞,他们喜欢“听好话”,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勇气.另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鼓励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因此,“激励-发现”模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符合跨世纪教育的目标和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2.“激励-发现”模式的内涵

“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旨在改变幼儿科学教育中,“呈现-注入”式的活动程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呈现-注入”式教学方法是把每一门学科肢解成相互没有关联的知识点来教授,“激励-发现”则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环环相扣,调动学生去探求与某一知识相关联的其他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论和规律,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初步的体系性意识.既然“激励-发现”相比传统教学,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激励-发现”模式的核心内容,因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意味着被吸引,意味着有兴趣,这是让幼儿脑子动起来的强大动力.教师从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设置疑问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必须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途径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和动口,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并快乐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惊奇地发现科学现象,自主地建构起属于幼儿的科学认识体系,初步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因此,“激励-发现”是依据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所施行的一种教育策略,“激励-发现”之“发现”,并不是要求幼儿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让他们通过主动探究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激励-发现”顺应幼儿好动心的需要,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和适当的刺激,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从无知无能发展到有知有能.“激励-发现”之“激励”是为了满足他们喜欢称赞的特点,用积极的鼓励调动和保持幼儿的兴趣.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激发探索的积极性,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有自信心,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产生探究冲动.

3.“激励-发现”模式的现实意义

3.1“激励-发现”模式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激励”是手段,幼儿的“发现”才是目的.这种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学会独立做事,学习记录与表达,养成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习惯,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开辟了一条有效的实践途径.

3.2“激励-发现”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和幼儿的双边活动中,强调了“发现”的主体是幼儿的同时,也辩证地突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活动的导入、过程指导、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上有效地激励幼儿产生和保持探索的兴趣和,小心地呵护“发现”萌芽,大力地赞赏每一个孩子的发现成果,帮助其获得成功感.

3.3“激励-发现”模式体现了培养完整幼儿的现代教育理念

“激励-发现”模式下的“做中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幼儿感知科学现象和规律,而是包含着更深刻的教育内涵.该模式既有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又有情感意志的发展;既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有健全人格的塑造;既有创新素质的渗透,又有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于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激励-发现”模式的实践注意点

在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激励要巧妙而恰到好处;应设立开放式的弹性授课时间体制,因材施教,为探索兴趣意犹未尽的孩子提供时间和空间,继续他的探索,为他的系列性探索主动提供平台;教师还当以同伴的身份引导性地参与孩子的探索,并就个体间的探索能力差异,进行补差性激励,以促进集体里的每个孩子,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均能得到提高与发展,此亦谓“激励―发现”模式的建构原则和目的.

探索性学习是一种具有多重意义的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是他们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遭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地观察和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从幼儿兴趣与需要出发,为幼儿提供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简约性与多功能性的丰富的探索材料,随时给予灵活有效的指导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