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下的科学观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76 浏览:12985

摘 要 :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它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强调了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关 键 词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09)-16-0156-02

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充满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因此,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对其进行审视.

一、以人为本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2]118,“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2]119因此,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摆在第一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前进到自由王国.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的实现者,又是发展成果的享用者.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现阶段,要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做到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二、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1.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具体的某一矛盾又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因此,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防止片面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着眼于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这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文明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全面发展,为正确处理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非主要矛盾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2.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事物发展绝不是单一方面的孤立运动,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整体前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无疑就是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质量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注重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果不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要受到惩罚.

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且这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地理环境亦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植物等等.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基本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地理环境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正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总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一定环境中,依靠一定的资源进行的.我们不能忽视自然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我国的生产和社会发展怎么写作.

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社会发展中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下一代甚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贮存水分的中心.”[2]383“可持续”指的是发展过程的连续性问题,要完成事物运动的连续性,就必然要求我们有发展的长期计划,在一切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而且要顾及到未来的大计,决不能以坑害人民和破坏资源为代价,来满足权宜之计.

科学发展观注重可持续发展,把社会发展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统一起来,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支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进一步回答了新的条件下我国应该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