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价党史人物的若干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09 浏览:17792

[摘 要 ]用科学发展观来评价党史人物,必须从历史事实出发,详尽地占有历史资料,必须将研究对象与前人相比,看其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不能感情用事,凭个人意气,要把研究对象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还要联系历史人物的目的和动机.

[关 键 词 ]科学发展观,评价,党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7-0017-02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只对经济工作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指导作用.具体到对党史人物的评价来说,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精髓运用到对党史人物的评价中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来评价党史人物.由此,对党史人物的评价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必须从历史事实出发,详尽地占有历史资料

人物是生活在历史活动中的,其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活动对人物的言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判就必须尽可能做到在“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1]的情况下,对材料进行鉴别、筛选,尽可能从掌握到的一手资料中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如果没有充分占有历史材料,或对史料真伪不加分析、不做考证,仅孤立地凭一些表面的历史现象、个人言语的评说就妄下结论,没有把历史人物的言行和当时的历史事实辩证统一起来,那么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这既是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不负责,也是不尊重历史、模糊歪曲历史事实的“连儿戏都不如”的闹剧做法.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为指导,“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这样得出的结论“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2],这样来评价党史人物,既尊重了历史也真正地解读了历史.譬如,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历史》第一卷上册,根据新解密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的档案资料,推翻了一直以来认为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主要是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的、陈独秀应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负全部责任的旧论,明确指出,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而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实现了历史的公正.

二、必须将研究对象与前人相比,看其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列宁说,判断历史人物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3]因此,评价党史人物就要用历史的眼光,把研究对象和前人相比较,只要是做了前人没有做的事、推动了历史进步,就应该肯定其历史功绩.

如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有人认为,“放弃”新主义,搞社会主义改造,是“唯心”“违法”的,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等等.其实,我们不妨以平实的心态,客观地看一看这段历史,就会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保证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虽然后期由于急促和粗糙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4].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推动历史进步、发展的事实,怎么能够任意否定、抹杀呢以为核心的党领导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史无前例的,它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问题上,的历史功绩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

三、不能感情用事,凭个人意气

曾说,“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5].个人的好恶是个人的情绪发泄,不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感情用事,凭个人意气去评判历史人物,既狭隘也不全面.比如对于的评价,有些研究者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和好恶.不是没有错误,但把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操劳一生所做出的伟大功绩和这些错误相比较,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自庐山会议就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黄克诚在平反后,针对对的评价上出现的各种言论,发表了这样的谈话:“主席晚年在急于建设社会主义和保卫社会主义的主观愿望驱使下,犯了一个又一个错误.但不管他晚年的失误有多么严重,后人还可以用大力量和长时间来补救.而主席已经建立的功绩,则是无人可代替的.”“这样讲,并不是把捧为救世主,也不是抹杀其他革命者的功劳.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6]这种抛弃个人恩怨荣辱、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虚怀,是符合科学发展观中全面科学地评价的要求的.

四、要把研究对象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评价

以延安整风为例.有的同志将研究的视阈和注意点仅集中在是怎样反击王明和审干、抢救运动这些方面.虽然这些研究也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但却未能全面反映延安整风的历史,更没有把延安整风放在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大背景中去进行考查,因而存在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从当时党内的实际情况看,“山头”多而分散,怎样使全党思想统一、组织巩固,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进行全党整风,统一全党思想,加强党的团结是完全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当然,整风过程中审干工作出现的失误,教训是深刻的,也是应该认真总结的.但它毕竟是延安整风中的支流而不是主流.从整个中国新主义革命大的历史背景来看,延安整风的伟大功绩还是第一位的.领导延安整风,也是有功的.通过延安整风,全党思想达到完全统一,为党的七大召开和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因此,研究党史和党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的大视野,从宏观上去把握,如果仅看到某一段并局限于这一段,没有宽广的视野,必然以偏概全.

五、要联系历史人物的目的和动机来评价

目的和动机是评判历史人物的重要因素.把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与历史人物所处的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可以更科学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

例如发动大跃进运动,搞人民公社,的主观动机是为了快点让人民群众摆脱贫穷,早点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富裕幸福,国家的繁荣富强,并无丝毫为自己谋取什么利益的私念.薄一波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说:“发动‘大跃进’,出发点是好的”,就是要“使我们国家尽快强大起来,富裕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在人民过苦日子时,也一样没搞特殊化,他得了浮肿病也不吃肉,并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坚信依靠马列主义,依靠群众,能够克服困难.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也是本人不可能事先能预料得到的.联系晚年出现错误的目的和动机,就会有一个更为科学更为公允的评价.从历史上说,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总之,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评价党史人物,既是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这会使我们的党史研究更科学化,更好地发挥资政育人的功能,为当前的经济建设怎么写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