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学――社会”的科学教学模式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357 浏览:108300

【摘 要 】科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又超越生活世界.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生活―科学―社会”教学模式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观察自然、生活现象,并开动脑筋寻找科学问题,探究科学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把科学带到生活中去,使科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和谐发展.

【关 键 词 】生活现象 科学知识 社会应用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9-02

一、背景分析

七年级《科学》课本第一课就指出,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变化.《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教学要联系实际、创设情景和寻找范例.《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内容,更说明了科学与生活社会的关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等.”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自然界中蕴藏着无穷的科学奥秘,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也妙趣横生.科学发展表明,人类的科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知识和对自然的观察.由此可见,将科学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相融合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可行性.我们科学教学一直重视理论知识在技术中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应用,然而教学现状仍然存在某些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表现有:一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强调科学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教学热萁仙钋叶嘤肷活脱节.二是在考试压力下,教学以教科书鹊母拍睢⒃理学习为主,教学过程过分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偏重于公式繁杂的演算和机械训练,科学问题数学化.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教会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思维技巧,进而不断完善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感悟生活、感悟科学.而怎样的教学方式能使科学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识特点,能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去探索自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对科学本性的敏感和探索自然的热情;怎样培养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教学模式

1.情景探究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建构自己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营造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景氛围,将所要传递的知识设计到相应的情景之中,使学生通过情景发现科学问题,在解决问题胡过程中去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真正领悟科学内涵,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敏感和探索科学规律的热情.

2.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师主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征,把学生的生活实例和有关材料引入课堂,以实际事例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学习科学知识,同时让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中学科学“生活到科学再到社会”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4.课例:

课题《蒸发》

⑴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学校要求星期一升旗统一穿校服,由于衣服洗了没干,有哪些方法使衣服干得更快些?(创设实际情景,使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学生有亲近感.)

⑵提取情景中问题(提炼出科学问题):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⑶探究学习: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学习,得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⑷知识应用于社会,要求学生利用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去设计应用.①使衣服干得更快些.②课后让学生设计节水方案.

我们这种“生活――科学――社会”的教学模式,利用创设实际情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源于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体现了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现象敏感和对科学规律探索热情.

三、操作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从教与学的关系看,主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参与.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与促进者.因此要求教师要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中,挖掘教材、开发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观察自然、生活现象,寻找科学问题,老师指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生活――科学――社会”这一思想.使科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真正能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1)情景引入阶段: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根源,是科学课程素材的主要来源.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很大比重,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而中学生有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许多抽象的科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大量的具体原形.因此,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打破科学教材的框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科学问题看得见、摸得着,使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是为实际生活怎么写作的,从而对学习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蒸发》课例是怎样使校服干得更快些的,又如《压强》,老师用网袋装了一个西瓜,用手直接拎着,感到手被勒得很痛,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拿,手就不那么痛了.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减少对科学的畏惧感,同时也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从而接触问题,提高对自然的敏感性. (2)探究知识阶段:提取情境中的问题,学生在教师所安排的情景中活动,遇到问题,教师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此阶段关键是学习“从生活世界到科学世界”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观察世界,用科学头脑思考问题.科学教育一方面要把学生们的一般常识之中的模糊不清之处提升到科学的层次,即从常识走向科学.另一方面要能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和谐统一.教育是关键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追求”.因此,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探究科学规律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变阻器》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们不是直接给出变阻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操作简便,整个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和方法,掌握规律,启发思维、发展能力,使其学会从“生活现象到科学规律”的方法.在不断地质疑、讨论、总结、交流中获取科学知识,实现科学知识的“再创造”,学会学习.


(3)应用实践阶段:学习科学目的之一是为了进一步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掌握有关科学知识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以提高运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后继学习的努力.这个环节我们主要在作业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中体现.一是以作业为桥梁.在科学教学中除了要发挥作业在巩固、拓展和应用知识与技能外,还应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因此,我们首先要精心设计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的练习题,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晒衣服的方法等习题都是;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一定开放性练习,如寻找生活中有关本节课的科学问题,或是针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如在学习《变阻器》后让学生了解油量表或身高测量仪的结构等.二是以研究性学习课题和课外实践为平台.课本后有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科学教学不应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联系实际.课外实践作业是课程教学的有机延伸.让学生多做一些有创意的实践作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如社会调查、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系列讲座、科技小创造活动、趣味科学实验表演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已有的知识在活动中探索科学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探索科学的奥妙其乐无穷,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创造力.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得,共享成功的快乐,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又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与社会发展最为广泛联系的课程.科学课程无疑承担着提高未来国民的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生活――科学――社会”的科学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中,产生终生探索的乐趣;这种科学教学方式能直接获取科学规律产生的规则,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强,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业成绩;这种将科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的教学方式会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使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同时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和用正确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在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的前提下,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等人格心灵“唤醒”.促使其与社会和谐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