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科学观的思想误区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12 浏览:106705

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行动,是政府支出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重.

当下,国内正在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但是在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大多数人会碰到以下三个先天形成或者后天接受的思想误区.要使科学发展观得以落实,需要深入分析这些思想误区.只有在思想上清楚了,才能真正产生自觉的科学发展观行动.

误区之一是在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上,许多人简单地认为,经济增长可以持续地提高生活质量.在这一认识支配下的政策行动,是强调要提高生活质量,就需要持续地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虽然在最初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的,但是到了一定的临界点以后,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开始降低甚至消失,所谓边际收益递减.如果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增长,用联合国倡导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表示生活质量,那么大致可以看到超过人均1万美元,人类发展的上升状况就开始趋缓甚至停滞前行了.因此,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在接近临界点左右时,从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逐渐转移到更多地促进社会发展,比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只有这样,才可能使生活质量持续地得以提高.


误区之二是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许多人简单地认为,经济增长的效率改进,可以自然地降低资源环境压力.按照这样的认识所采取的政策行动,是强调如果要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只要通过技术与管理持续地改进效率就行了.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尽管经济增长的效率可以有惊人的改进,但是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而不是减少.这是因为反弹效应使得技术上与管理上的效率改进,被增长的人口和消费所抵消了.因此,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行动,是按照环境供给能力来决定经济增长,实现从效率导向的发展政策,过渡到规模控制的发展政策的变革.

误区之三是在政府支出与福利提高的关系上,许多人简单地认为,政府公共支出的加大可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政策思路就是认为要提高福利,就需要持续地提高政府支出,因而有加大政府税收的潜在动力.但是实证研究表明,政府的公共支出(投资与消费),对于福利的贡献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也存在一个门槛.这个门槛的数值是在公共支出占GDP的30%左右,其中政府购写怎么写作的比重要求高于政府投资,超过这个临界点,政府支出不会带来福利的增加.实证研究还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在固定资产上的大量投资,对于福利提高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无效的.而政府对于公共怎么写作的消费,即政府购写公共怎么写作则可以持续地带来福利增长.因此,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行动,是政府支出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重.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与其把大量的公共支出投资于建设项目,还不如更多地投入于购写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怎么写作.例如,中国最近做出了未来3年内要加大公共卫生支出的决定,从政府投资需要转向民生的需求,这一决策对于福利提高的意义,显然要优于投资于固定资产和经济设施.但是,这些支出应该直接投入于社会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还是用来购写与社会发展有关的公共怎么写作实际上,只有后者才能实现公共怎么写作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