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生产力与科学观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739 浏览:81541

摘 要: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并不是要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是要通过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改善.

关 键 词 :生产力;积极性;科学技术;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B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8/09-0019-03

科学发展观是对过去的发展战略的反思,它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错误的?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的判断是错误的?本文的目的是从先进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合理关系.

一、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194先进的生产工具需要由人运用到生产中才能创造生产力,而且生产工具也是在生产中不断改进的.因此,不调动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不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就是机械化也不能获得最大的生产力.曾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来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化.”[2]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人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人才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创造性人才不断涌现,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先进生产力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之间的平衡,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产出.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根本表现不是劳动数量的增长,而是生产方式的创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1]68当前,我国出现了社会新兴阶层,这正是新的生产力带来分工发展的结果,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最明显的表现.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表明,“生产力提升完全是以规划代替劳动、脑力代替体力、知识取代汗水的结果.”[3]32生产力的发展将使普遍的农业劳动被工业劳动所代替、工业经济又为知识经济所代替.

新的生产力发展意味着社会分工越来越多样化,人们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把发展的权利交与人民群众,就是给与人民自由发展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又会推动新的生产力发展,带来新的社会分工和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社会分工永远不会被消灭,马克思主义不是要消灭分工而是要实现自愿的分工.因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85.换句话说,所谓的“压迫”其实就是不自由的分工,共产主义的目标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强制分工形成的是机械的团结,自愿分工则可以形成有机的团结.因为自愿分工使个人意识到了自身对社会的依赖关系,社会也产生了牵制和压制个人无法脱离自身限度的力量.因此,分工不仅变成了社会团结的主要源泉,同时也变成了道德秩序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促进自愿分工和自由的发展.

社会分工的发展不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弊病,而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根本表现.所以,要以更好地调动整个社会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力水平为标准来看待分配问题.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但是,也要注意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始终建立在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基础上,扼杀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就堵死了社会财富的源泉.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就会成为虚幻.不能仅仅从分配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更应该从生产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说到底是要实现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每个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自由发展.

总之,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与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

除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之外,还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积极性和能力都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主观因素.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制度,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是创造型人才成长的最重要前提.人才并不都是教育的结果,“在干中学”是实用型人才成长的最好条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变革和运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知识成为经济的核心力量,加快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及其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生产力的提升从来都不是靠体力劳动而达成的,而是靠管理体制和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提升的主要力量.经营管理方式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但是知识的另一部分――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同样重要.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则是人的创造性发挥的结果,并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始终在创造新的生产力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生产方式的变革,一般只能使生产力产生量的扩张,只有科学技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即产生新的生产力.“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142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产生了新的生产力,进而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因此,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我国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就必须加强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基础科学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必须和教育紧密结合,并由国家支持协调发展.国家还需要加大前沿高技术研究的投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从而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实用技术研究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主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搞科技创新.教育和基础研究是整个社会科技创新的基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励实用技术开发.


科教兴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怎么写作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最主要的工作.只有从科技创新的主体、资本和分配全面着手,强化研究和发展的人力资源、经济投入和财富回报,科教兴国的目的才能达到.

三、经济增长是先进生产力的衡量标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先进生产力最终必须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为目标.

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先进生产力不是由超越劳动者和资源状况的单纯的技术决定,相反,技术只能是适宜劳动力素质和资源利用的技术,是可以让现有的资源变得最富有成果并且也可以创造出最多就业机会的技术.因此,我国固然要发展高科技企业,紧跟科技进步的前沿,否则将永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我国劳动者素质还太低,知识密集型企业不可能是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果一味强调高科技企业,就会重蹈“以钢为纲”的覆辙.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的,“印度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能够让本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的就业机会”[4].为了满足人民的就业和生活需要,我国应该把工业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大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才能创造巨大的财政和税收,才能支持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另外,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外资依赖性比较严重,但是资本市场又很不完善,所以应该吸取东南亚金融风波的教训,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应注意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平衡.

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极其贫乏,因此,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走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然而,还必须指出的是,自然资源保护绝不意味着宁愿舍弃经济增长,它只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领域.所谓“增长的极限”、“没有发展的增长”有一定的合理性,却又是僵化的.德鲁克向人们指出,没有什么能永远增长,但是增长也从未终止,不过增长总会转向新的领域.最低限度的增长是生存所必需的,在此基础上,能够在短期内促使资源总体生产力得到提高的任何增长都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说到底必须依靠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最终走向依靠开发人力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的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资源和经济基础很不一样,只有符合地区具体情况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是绝对的而是具体的,它不仅要符合国情,还需要进一步符合各地区的情况,即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和协调发展.总之,先进生产力绝不是脱离各国各地区情况的绝对标准,相反,说到底只能是以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标准的经济发展.所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重要的是把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运用到民族和地方的生产要素特性中去.最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规律永远离不开人,把先进生产力和国情、地方情况结合起来,最关键的是和人结合起来.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正在于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于各行各业的百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被称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5]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起来,让社会的财富迸涌而出,这既是民生福利的根本,也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执政兴国的根本任务.

306;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0.

[3]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德鲁克.动荡时代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08.

[5]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