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科学技术思想的现代审视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24 浏览:19587

摘 要: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思想方面有创建性见解的著名哲学家,主张道统万物,道法自然,无为而为.他们一方面肯定科学技术的功用价值和认知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犀利抨击科学技术现实的与潜在的诸多危害.这两方面貌似“二律悖反”,实则目标一致,乃是使科学技术“法自然”、“为无为”地发展,预防和制约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使其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老庄科学技术思想是处理现代科学技术问题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思想宝库.

关 键 词 :老子;庄子;科学技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2-0049-05

自近代以来,在发端于古希腊“原子论”的自然哲学思想的主导下,在文艺复兴倡导的“自由”人文精神的指导下,自然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硕果累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盛行,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遭遇了“瓶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困境重重,而且严重偏离了“为人”的目标,背离了“属人”的本性,使其与自然、人文之间的鸿沟日益加剧.这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可能是由印欧语系统所决定的等我们的思维方式明显地不适合处理整体和形式问题.”[1]从20世纪的40年始,世界上很多学者积极寻求“救世良药”,最后找到了中国道家.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于1968年指出,“老子是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2]21耗散结构的创立者普里高津认为,“中国(道家)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3]

在中国道家学说中,《老子》与《庄子》分别是记载道家重要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思想的著作.《老子》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最早论及科学技术史料、思想与哲学的著作,《庄子》也是一部该方面很有价值的著作.“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记载科学技术的著作,也是最早论及工程技术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重要文献.”[4]这两部著作探讨了诸多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了大量有创建性的科学技术思想.老庄思想乃至道家学说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和思想核心均是“道”.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老子的思想等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因此道家在中国科学史上非常重要.”[5]对于老庄,“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又是世界的普遍规律;既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又是人类社会道德的最高准则;既是机械运作的基本原理,也是高超技艺的最高境界.

一、道统万物:蕴含科学技术思想

在老子与庄子的思想中,“道”统摄万物.“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老子第三十四章》)“道者,万物之奥.”(《老子第六十二章》)“(道)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道无始终”(《庄子秋水》).老庄之“道”首重“天道”,即自然之道.“在老子和庄子那儿,自然界却一直占据着他们思维的中心.”[6]47“道家所说的道等乃是宇宙运行的天道;换言之,即自然的法则.”[7]42-43因此,老庄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很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思想.李约瑟指出:“道家的心理状态在根本上就是科学的.”[8]“道家思想体系是一种独特的哲学与宗教的混合体,还包含了原始的科学与方技,是世界上唯一并不极度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9]

第一,老子与庄子力求从自然本身去寻求自然现象的原因,这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得以进行的首要前提.老子摒弃了人格神的存在,明确指出:“道”存在于自然之中.“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曰.孰为此者?天地.”(《老子第二十三章》)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想,明确给定了“道”的物质性――道即气,并试图用气的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与发展.“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虽“道统万物”,但万物各有特性,各有长短,需要充分认识和因顺万物.“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庄子至乐》)

第二,老子与庄子非常明确地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价值.老子以橐龠(风箱)、车毂、陶器、居室等为例,阐述了“道”的“有”、“无”之用,表明了机械原理、建筑学原理、陶器制作原理等都蕴含和体现了“道”,实质上也肯定了科学技术的价值.“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庄子也以具体事例或寓言故事等表明科学技术可以增强劳动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并对庖丁、梓庆等杰出工匠的高超技艺极为推崇.“百家众技皆有所长”(《庄子天下》).“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庄子徐无鬼》).“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庄子天运》)

第三,老子与庄子非常赞赏自然规律和技术创作原则.老庄认为,自然界是有秩序的,有一个“先天地生”的“道”支配着万物的运行.“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第十六章》)“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其中的“常”、“道”都有自然规律的含义.老庄抓住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实质.“反倒是《庄子》将它(技术)描述为一种合目的性、个体性、手艺主导型、经验与灵感――体悟相辉映的活动,抓住了古代技术的实质.”[10]老庄还提出了技术创作的一般原则.“朴散则为器等大制不割.”(《老子第二十八章》)意指要制造各种器物工具需要将物质材料进行分解,而完美的创造和制造是不需要割制的.

第四,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种思想,认为“道进乎技”,“技”中有“道”,以“道”驭“技”,“道”“技”交融,从而保持着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及人的身心和谐.实质上,这是“道法自然”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技术求善、求美回归人性的路径.《庄子》以庖丁解牛、大马捶钩等寓言故事刻画了庖丁“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之技术和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之技术(《庄子知北游》).不难发现,对行为主体而言,这些“技”不仅是工匠们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展现,而且是工匠们实施技术时的心理体验与精神体验;不仅是工匠们改造和变革活动对象的操作技能的展示,而且是追求“道”与体悟“道”的一个过程;不仅是与世俗功利相联系的谋生工具,而且是“法自然”而求“道”得“道”的途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老子与庄子的科学技术思想可谓贯通古今、契合东西.“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11]1.“道家思想是现代科学思想的先驱.”[7]55美国著名科学家卡普拉将道家的“道”与现代物理学联系起来.曾获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曾言《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对他进行粒子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并认为《庄子秋水》中惠子的经验论立场似乎更接近传统的科学,而庄子的观点更接近量子力学中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12]21-24.

二、“道法自然”:指引科学技术走向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受到科学技术思想的指导,实际上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技术思想的指导.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财富的发展与积累可谓居功至伟;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对自然、人类社会的破坏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要保持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发扬其积极作用,减弱其消极作用,就需要新的指导思想.老庄的科学技术思想可谓是指导未来科学技术走向的一个思想资源宝库.

老子与庄子不仅肯定自然事物中存在规律及其认知价值,赞叹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价值,同时,也看到了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并提出了诸多批判.李泽厚认为,老庄的这种观点表明他们是反对技术异化的“先觉者”.老子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堕落、道德的沦丧.“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老子第五十七章》)他进而提出“三绝”:“绝圣”、“绝仁”、“绝巧”和“三去”:“去甚”、“去奢”、“去泰”.同时,他还给出了“济世之方”:“道”要“法自然”,要“为无为”.“自然”与“无为”乃是“道”的具象化.所谓“自然”并非意指现代汉语中自然界,而是指事物的原本状态、本性或法则.“道法自然”是指“道”以它本来的样子为依据,它的内在原因决定了它的存在.李约瑟认为,“这种作为大自然秩序的‘道’,使得万物发生并且支配万物的一切活动,而这种支配更多地不是靠强制力,而是靠时间与空间的一种自然曲率.”[11]39 澳大利亚哲学家西尔万(R. Sylvan)和贝内特(D. Bent)指出:“道家思想等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13].所谓“无为”,对于儒家和法家,是指消极而无所作为;但对于老子,则是指以“法自然”的方式而为,以遵循自然规律的方式去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老子第六十四章》)“‘道法自然’的准确意思是:‘道遵循万物的自然’.”[14]“无为”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卡普拉认为,“‘无为’不是戒绝活动,而是戒绝某类活动等戒绝反自然的活动.”[2]72 所以,老子用“道”来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要阻碍科学技术发展,而是要在科学技术因循自然发展的同时,注意科学技术的危害并设法予以减少或者杜绝,不要任意妄为.“为者败之”(《老子第十九章》),“妄作则凶”(《老子第十六章 》) .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肯定了“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他倡导“以鸟养养鸟”《庄子外篇至乐》,“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庄子达生》)“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庄子还多次谈到科学技术及其带来的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物性摧残与生态失衡等种种人被物役、被异化的现象.“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感乱,无以后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绝圣弃知,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箧》)“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但是,大多数学者只强调庄子的这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庄子给出的解救之方――“道技合一”.“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技术要经由合于事、合于义、合于德而实现合于天道.技术“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是“天道的一种展现的方式”[15].

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讲,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弱走向强盛.特别是在14―18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所倡导的“自由”之人文精神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人文联合击溃了神学世界观.但是,到19世纪,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出现裂痕,科学主义渐成大势,技术主义甚嚣尘上.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成为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全球性现象,作为“生产性”的力量,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福祉;作为“破坏性”的力量,科学技术以违背“物之自然”――自然规律的方式的任意妄为,以违背“人之自然”――人之本性的方式给人类造成灾害.科学技术,就其本性而言,是人的创造物,是人类理性的具象化形式,应该具有“为人”、“属人”的特性.但是,现如今,人不再是科学技术的主体,好似科学技术网络上的一个部件.科学技术成为与人类相异的、敌对的力量,成为操控和奴役人的力量,而不再是“属人”的、“为人”的力量.换言之,科学技术发生了“异化”.科学技术不仅使“自然异化”,造成了诸如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与物种灭绝等问题,而且使“社会异化”,造成了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核军备问题与社会安定问题等,还使“人异化”,使人在物质层面上习惯性地追求物欲的最大化,在精神层面上经常性地陷入焦虑感、危机感和无意义感.霍克海默认为,“人类已经被科学抛弃了等反过来人类为科学怎么写作,并且作为外在于科学的东西从属于科学.”[16]吴国盛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技术对于今日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惊人的、不可思议的决定性影响,但技术却不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因而未得到深入而全面的反思.人们对于技术的看法,相当程度上仍然囿于技术中性论和人类中心论,认为技术只是人手中随意摆弄的工具.”[17]

从表面看,老子与庄子在科学技术价值观上存在“二律悖反”.一方面,他们观察自然与生活中的大量科学技术现象,肯定自然规律,赞扬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功用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也批评了科学技术给社会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李约瑟认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根本,但由于道家对知识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以致这一点往往不能为人所理解.”[11]149实际上,老庄并非要取消一切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是要使科学技术“法自然”地发展,要预防、限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要用“道”来认识、规范与评价一切事物,包括科学技术在内.“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18]

虽然老庄的科学技术思想,针对的是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社会混乱”的时代背景,针对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政治大转型、社会大转变与文化大危机,针对的是中国古代的“现代化”[19];但是,它们可谓是处理现代科学技术问题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思想宝库.就科学技术活动而言,相关因素主要有四个:科学技术本身、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科学技术的应用及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等.首先,“道法自然”可以使科学技术自身的人文本性归位,使科学技术能够顺“其”自然去“为”、去发展.其次,“道法自然”可以使科学技术活动者顺应事物本性的人文精神,更多地关注其内在的人性自觉,规避不端研究与行为.前苏联著名科学家谢苗诺夫曾经指出:“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纯粹的生物学家或纯粹的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成果究竟使人民情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在玩世不恭.” [20]“在一个受到败坏的时代,一种责任是必不可少的.”[21]1再次,“道法自然”可以使科学技术为社会怎么写作,可以使科学技术使用者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双刃剑”的含义,树立“自然”的理念,实施“无为”的行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22]最后,“道法自然”可以使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更加符合人类之本性.“任意一个技术领域中向任何一个方向的每个新进展绝不会为了在手段与预定目标的符合中达到一种平衡点或饱和点而努力,而是――相反地――在成功的情况下,诱因导致了向任何可能的方向的不断进步.”[21]19对于科学技术研究者与工作者,由于他们所独有的专业知识,要承担“通告与预防的责任”.科学技术研究者与工作者有责任确保科研成果运用于非破坏性的目的,不仅要为其研究的直接后果负责,而且还要顾及到研究的间接后果,包括某些难以预知的后果.

三、结语

面对科学技术异化的种种表征,许多有识之士积极呼吁世人关注.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宣称“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预言“文明的冲突”,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从具体层面上讲,科学技术异化与现代经济、政治、社会与生活等诸多层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异化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危机,是人类科学技术活动中人文缺位、精神失衡所致;从根源上讲,科学技术异化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的疏离、理性与价值的分裂所致.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求实”、“求真”与人文的“求善”、“求美”的完美结合才是人类所应该追求的.科学技术越发达,就越需要科学精神、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老庄的科学技术思想不是在人与物(对象)对立的方式下考究事物,而是在人与事物相合的关系中洞察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不是“见物不见人”、“见理不见情”,而是具有科学精神、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撇开其思想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老子所提倡的主体处置他物他人的这种实践方式所蕴涵的技术活动理念堪称是‘双向度’的,因为其中充分照顾了技术对象的自在本性及其生存欲求之实现.”[23]所以,老庄的科学技术思想用以矫正现代社会的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观念,将日益显现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汤川秀树曾经说过:“人们常说,希腊思想,从广义上说提供了一切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等但是,当我们考虑到将来时,肯定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希腊思想应该仍然是科学思想发展的唯一源泉.”[6]50-51“它(道家思想)是现代社会的不尽的思想源泉,也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不尽的思想源泉.”[12]30

术哲学讲演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18] Fritjof Capra. Unmon Wisdom[M]. Simon Schuster Inc.1988:36.

[19] 李零. 道家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重读先秦诸子的提纲[C]//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1-85.

[20] 吴伯田. 科学哲学问题新探[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06.

[21] 约纳斯. 技术、医学与学―责任原理的实践[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2]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23] 邓联合. 老子思想视域中的双向度技术理念[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3):108-112.

责任编辑 任浩明

Modern Scrutinizing of Lao Zi and Zhuang Z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

ZHI Guangyua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Both Lao Zi and Zhuang Zi are the famous philosophers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pects in ancient China, they claimed that the Tao begets all things of the world and acting following nature law. On one hand, they admitted the function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mportance of knowing nature law,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riticized the existing and potential ha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seems to be a antinomy but the same in essence, and these two aspects can prevent the negative effect emerged to fulfill bet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 of Lao Zi and Zhuang Zi is a treasure that has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for sol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blems in modern times.

Key Word: Lao Zi, Zhuang Z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