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灾救援生动科学观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06 浏览:9787

思考难忘的救灾历程,展望灾区重建及整体国家发展的未来,我们会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化、具体化为“救人是重中之重”、“生命高于一切”的救灾指导思想,进而成为各级政府、广大军民的思想共识,产生了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灾难袭来、脆弱的生命被无情吞噬时,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即转化,具体化为“救人是重中之重”、“生命高于一切”的救灾指导思想.这里,“人”已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是一个个正待抢救的生命.

当总书记深情亲吻压在巨石下的女孩;温家宝总理以少有的严厉口气说,“早到一秒钟,就可能多挽救一个生命”的时候,等于在全党全国全军吹响了抢救生命的集结号,迅速掀起全国总动员,在第一时间投入所需要的全部人力、财力、物力,创造了一个个挽救生命的奇迹.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公民遇难而设立全国哀悼日、并降旗致哀,国内外舆论对此高度评价,认为这不寻常的行动表现了中国党和政府对普通公民生命的关爱和心系人民的执政理念.在这里,哀悼不仅寄托和表达了人们的哀思,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动员效果,鼓舞人们化悲痛为力量,可以说,哀悼本身已经成为救灾行动的一部分.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所体现的生命关爱是全面的,不仅是救人治伤,而且有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在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不仅表现为救灾为人民,而且体现为救灾依靠人民的行动方针.过去我们也常讲群众路线,却没有做到充分相信群众.唐山大地震时,国家处于特殊时刻,许多消息都没有及时公开.在这次抗震行动中,政府从信息独享、强调“保密”走向公开透明,全国人民从24小时滚动播报的新闻中了解灾区情况、伤亡数字、救灾进展、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的帮助等.知情权的充分落实更有力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参与抗震救灾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捐钱、捐物、献血、做志愿者,涌现出无数动人事迹.“受灾的是几百万人,救灾的是十三亿中国人”.全民动员帮助政府解决了很多难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特大灾难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印证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真理

灾难不相信眼泪.抗灾仅仅靠精神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准确地讲,要靠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包括执政党执政能力、政府的行政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民族凝聚力等各要素组成的综合国力.这次救灾中,国家短期内出动十多万兵力,各级财政调拨上百亿资金,动用了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队伍,集合了各行业相关专家,采用了包括生命探测仪、遥感等在内的先进技术和国际公认的有效措施,从而把灾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仅国家投入的700亿重建基金,就相当于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而这个数目只相当于2007年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万分之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保持近两位数的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与此同时,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正是改革开放促进的国家大发展和由此带来的综合国力大提高,为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再次证明,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更深刻、更具有指导性的硬道理.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提高防御和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人民的幸福安康.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矛盾的困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促进了党群和谐与社会和谐,使党和政府进一步赢得人民的信任,在危机时刻,这种信任成为动员群众的宝贵资源

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除了彰显中国党和政府的应急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外,还令人欣慰地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赖.客观地讲,时下的中国存在棘手的问题和短期难以化解的矛盾.为什么当灾害袭来,党和政府却对群众有如此巨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有人说,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大难当头国家为重、精诚团结、助危济困以及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传统在起作用.我不否认这一点,但要指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百姓一方面对腐败、收入差距悬殊以及住房、医疗、就业、上学等问题有诸多抱怨,同时又坚信,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通过党和政府的统筹兼顾、政策调节,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事实上,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已经初见成效,党群、干群关系和社会关系总体是和谐的,绝大多数群众相信党和政府.

人民群众就是抱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美好明天的希望投入抗震救灾的.因此,面对灾害,人们镇定从容、热情而又自觉,理性地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服从大局,为抗震救灾做自己所能做的工作,没有抱怨和惊慌.在最危急的时刻,灾区群众情绪大体稳定,各地社会秩序良好.抗震救灾考验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也更有力地证明,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党群和谐,会使党和政府产生更大的凝聚力、号召力.从而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规划灾区重建将体现新的思路,预示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尽管一切都在规划之中,但已经传出鼓舞人心的信息:震区出现了第一所希望小学,人们在呼吁建立能够抗八级地震的学校,百业待举中,教育优先;有关方面提出,灾区重建要考虑地质、生态、环境等问题,周密论证、科学谋划;要注意地震频发的特点,建立防灾体系,让人们远离灾难;要把安置灾民生活和恢复生产统一考虑,注重民生,彻底摆脱了“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的窠臼;要节约资源、注重效益;要利用重建的时机,考虑行政区域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等等.这里,再没有“大干快上”的口号,没有提出GDP的指标;而是从实际出发,把安排人民生活和适应当地环境特点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地震的残酷教训是,现阶段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即使从长远看,人类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然,探索自然、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尊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灾区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多难兴邦.历史上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都是以进步为补偿的.地震中倒下的是房屋,废墟中挺立的是民族的脊梁.抗震救灾中焕发的伟大民族精神,由科学发展观所导航和提升,必将化为更为坚韧、持久的建设动力,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作者为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