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试验:科学的前瞻性(上)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843 浏览:45792

编者按:

20年前的春天,在黔中大地的安顺启动了一场默默无闻的伟大“试验”,“试验”的主题叫着“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经济份共生繁荣,加快发展”.

正是这样高瞻远瞩的“试验”,促使安顺率先探究了“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的理念,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寻求着科学发展之路,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近20年来,安顺各族人民以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一种精神悄悄地“探索”、“实践”,即使走过多少曲折的道路,接受各种纷繁的“论争”,都没有阻碍着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步伐,他们用行动、用数字给全省、全国讲述了“安顺话”.

近20年风雨兼程,安顺的一草一木发出鲜活的声音,安顺的和谐演进缔造了一幅光辉的蓝图.于是,在安顺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刊与安顺市委组织部一道,组成了安顺试验区专家咨询组,上跑北京,切实地领略那些资深“大家”的评点;而下就是深入安顺的城乡、院落,深入企业、基层,用手中的笔去记录那些把文章写在黔中大地的各级干部群众,以此告诉人们,安顺试验区近20年是怎么探索、实践的,安顺的“试验”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

从“商业之盛,甲于全省”说起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许多推行改革开放的区域进行了众多的“特区”试验,但是,在封闭的贵州,也许是因为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制约,没有“特区”的优势却悄悄地进行着“试验区”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位处黔中大地的安顺,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同志的亲自倡导下,进行着当时难以让外界捉摸和领悟的“试验”,因为该“试验”的主题是“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的关 键 词 是“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而要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其前提条件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加快经济发展.

于是,“安顺试验区”的名字悄然进入国人的视野.在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高原地带搞“试验”,究竟安顺具备何种潜在的优势呢?

打开尘封的历史长卷,从地理位置上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的安顺,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除了享誉中外的旅游圣地(黄果树大瀑布、龙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外,历来也是黔中商贾要埠,商业繁盛之地.西汉初年,铁器已开始入境,同时已见酱、髦牛、蜜、丹砂等产品销售.到清嘉庆道光年间,不但是贵州棉纺织业的贸易中心之一,而且还是西路百货的集散地.当时就“贾人云集,远胜贵阳”.在早期的工商业发展方面,手工业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安顺布、五色扣布远近闻名.清末,铁器、刀剪、京果、皮革、酿造、印刷等手工业兴盛,民国时期长盛不衰.酒类、皮革、三刀等产品畅销市场.清末随着纺织业的兴起和的输出和洋纱洋货的输入,安顺逐步形成棉花、土布的交易中心,商业远胜贵阳,有“甲于黔疆”美誉.民国形成“四大商号”商业集团,业务往来于江南、华南各省的大中城市,有“商业之盛,甲于全省”之称.

在贵州,安顺市的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初期大量是小商品生产,后来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以至私营经济比较活跃,形成有服装布匹、饮食店、百货店、烟酒糖店等专业市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安顺的商业发展日趋繁荣,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商品市场就有2000多个摊位,市场内的商品已发展到针棉织品、床上用品、文化用品、小五金、服装、鞋袜、家电、药品、玩具等几千个花色品种,上万个规格型号的商品,有13个省、56个县(市)的国营、集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涌入安顺的小商品市场经营,部分港台商人还前来投资兴办企业.一些特色产品如蜡染、布依地毯、酒类、机械产品等,就已经走出国门.据有关资料显示,1980年的蜡染产品出口额达33.98万元;1980年向外贸部门供货的布依地毯达2017072平方米;1980年的安酒出口量为31.57吨;1990年商品零售总额4亿元,集市贸易成交总额2.18亿元,对外贸易28401万美元.

从历史的纵深看,正是早期工商业之繁盛的优势,加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出台,安顺在贵州确实有许多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优势和潜力,特别是非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行业都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壮大,各种经济成分比例的反差十分突出.基于这样的境况,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进行深化改革已成为发展的必然.然而,从横向比较而言,贵州作为地处内陆的“三不沿”省份,经济总量小、基础差,社会经济仍处于全国落后的地位.1987年,人口占全国2.85%的贵州省,社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销售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77%和1.28%.而1987年贵州处于“当年财力与支出相抵,年终结余1800万元”的状况,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再生产投入.

籍此,围绕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出台,如何认识贵州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贵州的经济从哪里破题?众说纷纭,论争四起,成了贵州决策层久久困扰的一个问题.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针对贵州省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之后,倡导建立“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时至今日,经过近20年的探索、试验,可以说,当时以同志为班长的贵州省委对安顺试验区创建是独具前瞻性的战略举措.

“五次调研”的深谋远虑

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满足了全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切身愿望,也让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特别是东南沿海的蓬勃发展,经济繁荣景象,充分彰显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执政方略.可是,在中国广大的西部贫困地区,情况却大不一样,地处内陆的贵州就成了全国财政收入最低的贫困省份.

那时的贵州,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于是才有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同志在贵州发展进程中颇有影响的安顺“五次调研”之行,率先开创了全省各族人民探求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在当时,为了更好地把握贵州发展的方向,同志总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深入基层,开展深入实地的调研.从1985年10月到1988年5月,同志带领有关同志先后五次到安顺调查研究,深入农村、企业和商品集市了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掌握发展实情和第一手资料,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1988年2月29日,同志等领导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在安顺市(原县级安顺市)建立“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加快发展”试验区,以探索加快贵州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他要求,试验区建设的落脚点应放在发展生产力上,搞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并作为长期的指导方针.他还强调,“要解放思想,就是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凡是符合贵州实际的措施办法,都要大胆采用,积极探索.”“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凡是符合贵州实际的,或者从安顺来说,凡是符合安顺地区实际,就应该大胆采用,积极探索.”按照同志的指示,安顺市委,市政府立即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向上级提出了《关于请求在安顺市建立“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加快发展”试验区的报告》.同年4月8日,省政府正式批复,批准安顺市为“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加快发展”的试验区.

正是有了同志五次调研的深谋远虑及超前探索的创意和主导,一个崭新的试验区在位处黔中大地的安顺诞生了,并充分发挥着“改革探路子”的作用.更为值得彰显的是,这场最早开辟出以“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为主题的综合试验是科学发展观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难怪在1988年7月4日的香港《南华早报》上,一则以《贫困的边疆》为题报道,让安顺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的情况声名远扬.文章高度评价说,“贵州具有远见卓识和开明的领导人正在进行一场改革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将可能会成为中国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样板.”

用安顺试验区的践行者、现任安顺市委书记陈海峰的话说:1988年4月批准安顺试验区“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加快发展”的主题最终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体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总书记多次到安顺调研,现在我们重温他当年的几次讲话,都是从深谋远虑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发展的.因此,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的“试验”,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贵州的最早探索和实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