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08 浏览:142983

摘 要 :盈余管理已经被许多上市公司利用,操控企业利润,提供虚检测信息,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因和外因以及常采用的一些盈余管理方式.

关 键 词 :盈余管理 内因 外因 动机 手段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19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一般是指利润平滑或是秘密准备等.通常概念上的理解是:盈余管理是在国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通过会计政策的调整甚至是操纵,对当期的相关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人为的“加工”,从而实现自身的相关利益,使利益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的主要特征

1.时间性.盈余管理要从一个很长的时间段来研究.从短时间来看,有时并不能看出盈余管理的目的和效果.

2.复杂性.盈余管理包括自利性盈余管理和组织型盈余管理.组织型盈余管理由于必须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相适应,仅仅依靠会计手段往往很难达到目的,因此,除了会计选择性行为外,经营过程中对经营收入的控制、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固定资产购建数量和时点的控制以及企业并购行为的控制等都是组织型盈余管理的手段,由于会计选择性行为本身对盈余管理结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再加上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交易行为的“规划”,则会导致盈余管理手段更加复杂.

3.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自身的价值最大,衡量价值最大可以采用利润指标,因此上市公司常利用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效用或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4.主体唯一性.盈余管理的主体是管理层,包括董事会人员、经理和高管人员等.他们为了相关的利益在相关会计政策的选择上都具备相关的权力,进行不当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内因

(一)委托写作技巧关系存在

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相互分离,股东拥有所有权,但是股东不直接进行经营管理,而是聘请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实际上二者的目标并不一致.经营者的报酬是和公司的业绩相关的,公司业绩的好坏影响着经营者报酬.因此经营者一般在公司利润上进行“管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和制度,从而使公司的利润和股票的得到提升,并满足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要求.可见委托写作技巧关系的存在是盈余管理的重要内因.

(二)会计信息不对称

企业管理层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了解程度要比其他利益相关者,包含股东、债权人等更了解.正是由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清楚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这就为管理层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会计信息提供“便利”,给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可见信息不对称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项内因.


三、盈余管理的外因

(一)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裁判度”

基于“会计是一项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的认识,并且经济业务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无论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还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制订时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予会计人员较多的政策选择空间.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准则的灵活性和滞后性对会计事项做出有利自身的判断和处理.

(二)制度缺陷

权责发生制的固有缺陷是形成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应计制会计或权责发生制试图将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项和情况,按照其产生的财务结果在不同期间加以记录,而不是在经济实体实际收入或付出时予以确认.因此,为了反映经济实体在某一期间的业绩,而不是仅仅记录的收入和支出,应计制会计采用了预提、待摊、递延以及分配等方法程序,将各期间收入与费用、收益与损失配比.在当今和未来较长时间中,要判断何为盈余管理并不容易,要彻底消除盈余管理更是困难.

(三)相关政策

上市公司的盈余直接决定着上市的资格、配股的资格以及退市的底线.《公司法》对于公司的上市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在盈余上有硬性条件,某些公司为了能够达到或拥有上市的资格,就去创造条件,使本公司的盈余达到相关要求.同样公司上市后,上市公司需要配股,就必须具备配股的资格,《公司法》对于配股的条件之一是参照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因此公司出于这样的原因就会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而为了使上市公司不出现连续的亏损,触碰退市的底线,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不佳时也会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

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和上市公司本身利益相关,二是和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个人利益相关.

(一)资金需求、上市和配股

1.资金需求的压力.任何一家公司的发展都需要资金,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更需要巨大的资金来支持,这就需要上市公司不断从市场上去筹集资金,包括借入和投入两个途径.借入资金是债权人和公司的关系,公司一旦形成债务就要充分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去经营,并且需要到期归还.债权人在将款项借给公司时,往往会附加很多条件,比如对营业收入的限定、利息保障等.但上市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当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佳或者出现与债权人限定的条件相违背时,企业管理层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公司的业绩上进行“策划”,这就导致了经营者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

2.上市的硬性规定.企业为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上市,上市成功不但意味着企业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大大降低筹资成本,而且还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或美誉度,为公司的后期发展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然而上市需要层层把关,需要很多的上市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公司连续3年营利,为了达到这个硬性的要求企业会进行盈余管理.

3.配股的诱惑.配股是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原因.第一,大大改善上市公司股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第二,可以使企业获得大量资金等. (二)获取报酬

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报酬基本上都是和公司的收益挂钩的,从理论上讲这种方式很合理.但问题是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很难去监控,这也正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一个弊端.因为在监控上存在“灰色地带”,所以经营者就有动机去努力提高收益,而进行盈余管理是一个比较“轻松”手段.

(三)“合理”避税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业务扩张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税收负担相对来说就会很重,因此,如何减少企业的税收是上市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比如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等进行税收筹划.但也有较多上市公司不满足规定的一些条件,这样就会进行盈余管理,降低企业税负.

(四)人员变更

公司的业绩不仅和管理者的酬劳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也关系到管理层的“脸面”,很多上市公司为了扭转经营业绩亏损的局面,会调整管理人员,这样新任管理人员会有较大的压力,业绩的改变、形象的提升都建立在公司能不能获得巨大收益的基础上,这也是诱使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动机.

五、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常见方式

(一)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是一个很难全面定义的名词,很多公司和公司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由于关系的复杂,很难理清其中复杂化的头绪,这其实就为企业进行关联方交易提供了便利.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采购商品或销售商品;正常的销售采购均是对外的,但是某些时候当上市公司出现亏损的迹象时,很多集团母公司均采用此手段“救驾”,高价收购上市公司商品,低价转让母公司的材料,从而提升上市公司的收益,渡过难关.2.采购或销售其他物资.3.相互提供劳务.4.资产的租赁.5.担保.6.抵押.7.经营互托.母公司与其上市公司之间互相委托经营,虚抬利润,避免亏损.母公司将收益性较高的资产委托给上市公司经营,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抬升利润空间.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给母公司经营,避免劣质资产带来亏损.

(二)政策“灵活”运用

虽然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公司不能随意变更会计政策,要求企业要保持一贯性的原则,但是仅仅是指不能随意变更,并不是说不得变更,因此在很多时候上市公司利用政策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在很多情形下上市公司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一是前期估计的基础出现了新的情况,而新的情况可以比前期的估计更可靠;二是市场上新的信息出现;三是其他制度或者法律强制要求进行变更等.

(三)偶发损益

企业的偶发损益很多,虽然对上市公司来说偶发的损益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偶发的损益可以使上市公司从亏损变成营利,摆脱亏损的噩梦.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偶发损益主要是一些利用资产重组获得的收益,利用处置企业内部相关资产收益,利用公司内部某些股权的出售获得收益以及一些税收优惠等.

相关论文范文